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红与黑/名著名译经典书系

  • 定价: ¥29.8
  • ISBN:978750901120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当代世界
  • 页数:393页
  • 作者:(法)司汤达|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7-01-01 第1版
  • 2017-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司汤达所著的小说《红与黑/名著名译经典书系》被誉为欧洲现实主义批判文学,发表时引起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大轰动。书中言辞犀利,内容深刻,发人深省,情节跌宕起伏,虽以主人公于连的两段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实质上却是一部“政治小说”。本书于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将其推荐为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内容提要

  

    司汤达所著的《红与黑/名著名译经典书系》一书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贫民的福利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讨价还价
  第六章  苦恼
  第七章  道是无缘却有缘
  第八章  小中见大
  第九章  乡间良宵
  第十章  雄心薄酬
  第十一章  良夜
  第十二章  外出
  第十三章  玲珑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子
  第十五章  鸡鸣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长
  第十八章  国王到玻璃市
  第十九章  思想令人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夫妻对话
  第二十二章  1830年的风气
  第二十三章  官僚的隐痛
  第二十四章  省城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人间贫富
  第二十七章  初入人世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的队伍
  第二十九章  首次提升
  第三十章  雄心
第二部
  第一章  乡下的乐趣
  第二章  初见世面
  第三章  起步
  第四章  侯爵府
  第五章  敏感和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神气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出众的勋章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少女的王国
  第十二章  他是个丹东吗?
  第十三章  诡计
  第十四章  少女的心事
  第十五章  是圈套吗?
  第十六章  深夜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痛苦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林产、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义不容辞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爱
  第二十七章  教会的肥缺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苦闷
  第三十章  喜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使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弱者的苦海
  第三十四章  聪明人
  第三十五章  风暴
  第三十六章  可悲的细节
  第三十七章  塔楼
  第三十八章  权大势大
  第三十九章  精心策划
  第四十章  平静
  第四十一章  审判
  第四十二章  狱中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告别
  第四十四章  断头台幽灵
  第四十五章  于连离世

前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高尔基说过:《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红与黑》的中译本至少已有四种:第一种是1944年重庆作家书屋出版的赵瑞蕻节译本,第二种是1954:年上海平明出版社罗玉君的译本,第三种是1988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闻家驷的译本,第四种是198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郝运的译本。就我所知,江苏译林、浙江文艺、广东花城还要出版新译,加上这本,共有八种,真是我国译本最多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了。
    我在《世界文学》1990年1期277页上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也就是说,翻译作品本身要是文学作品。”那么,《红与黑》的几种译本是不是文学作品呢?第一种节译本我没有见到。一现在将第二、三、四种译本第一章第三段中的一句抄录于后:
    ②这种工作(把碎铁打成钉),表面显得粗笨,却是使第一次来到法兰西和瑞士交界的山里的旅客最感到惊奇的一种工业呢。
    ③这种操作看起来极其粗笨,却是使初次来到法兰西和瑞士毗连山区的旅客最感到惊奇的一种工业。
    ④这种劳动看上去如此艰苦,却是头一次深入到把法国和瑞士分开的这一带山区里来的旅行者最感到惊奇的劳动之一。
    比较一下三种译文,把碎铁打成钉说成是“工作”,显得正式;说成是“操作”,更加具体;说成是“劳动”,更加一般。哪种译文好一些呢?那要看上下文。下文如用“粗笨”,和“工作”、“操作”都不好搭配,仿佛是在责备工人粗手笨脚似的;如把“劳动”改成“粗活”,那就面面俱到了;但把“粗活”说成是“工业”,又未免小题大做,不如“手工业”名副其实。三种译文只有一个地方基本一致,那就是“旅客(旅行者)最感到惊奇的”几个字。仔细分析一下,“旅客”指过路的客人,“旅行者”更强调旅游,那就不如“游客”更常用了。“惊奇”指奇怪得令人大吃一惊;把碎铁打成钉恐怕不会奇怪得到那种地步,所以不如说是“大惊小怪”,以免言过其实,不符合原作的风格。以上说的是选词问题。至于句法,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句中连用三个“的”(de)字,就不是好句子。第二、四种译文都一连用了三个“的”字,第三种译文虽然只用两个,但是读起来也不像一个作家写出来的句子。因此,无论是从词法或是从句法观点来看,三种译文都不能说是达到了翻译文学的水平,也就是说,译文本身不能算是文学作品,所以需要重译。试读本书译文:
    ⑤这种粗活看来非常艰苦,头一回从瑞士翻山越岭到法国来的
    游客,见了不免大惊小怪。
    我在《世界文学》1990年1期285页上说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译作和原作都可以比作绘画,所以译作不能只临摹原作,还要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比较一下以上四种译文,可以说第二至四种都在“临摹原作”,而第五种却是“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换句话说,前几种是“译词”,后一种是“译意”;前者更重“形似”,后者更重“意似”,甚至不妨说是“得意忘形”。例如第四种译文用了“深入”二字,这和原文“形似”、“意似”;第二、三种译文用了“来到”,后面还说是“旅客”,意思离原文就远了,强调的是过路的客人,没有“深入”的意思;第五种译文也用了“到”、“来”二字,不能算是“形似”;但把“旅客”改成“游客”,强调的就不是“过路”,而是“旅游”,“旅游”当然比“过路”更“深入”,这就可以算是“舍形取意”、“得意忘形”的一个例子。更突出的例子是“翻山越岭”四字,这四个字所临摹的不是原文的关系从句,而是原文关系从句所描绘的“模特”(场景),所以译文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借体还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挥了译文的优势了。关系从句是原文的优势,就是法文胜过中文的地方,因为法文有,中文没有关系代词;四字成语却是译文的优势,也就是中文胜过法文的地方,因为中文有,法文却没有四字成语。……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竞赛,这是我对文学翻译的“认识论”。在竞赛中要发挥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发挥优势可以用“深化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法”,争取均势可以用“等化法”,这“三化”是我再创作的“方法论”。“浅化”的目的是使人“知之”,“等化”的目的是使人“好之”,“深化”的目的是使人“乐之”,这“三之”是我翻译哲学中的“目的论”。一言以蔽之,我提出的翻译哲学就是“化之艺术,,四个字。如果译诗,还要加上意美、音美、形美中的“美”字,所以我的翻译诗学是“美化之艺术”。
    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说过:“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也是走向总体,更重宏观;西方的翻译理论却是走向具体,更重微观。杨振宁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均见香港《杨振宁访谈录》83页)我却觉得,中文翻译科学作品,如果说不如英法等西方文字准确的话,翻译文学作品,提出文学翻译理论,却是可以胜过西方文字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检验翻译理论的标准是出好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