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丛书

国学常识/认知国学经典书系

  • 定价: ¥39
  • ISBN:978722010280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23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曹伯韩著的《国学常识》是一代国学大师曹伯韩专为普通读者写的国学入门书。在本书中,作者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以浅显流畅的笔触,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作了评述。本书以极具现代性的学术眼光,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内容之全面、要点之完备、条理之清晰,及至今日,依然是读者学习国学的必备书。

内容提要

  

    曹伯韩著的《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适合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上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本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

媒体推荐

    国学非中国人所能私有,他应当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初步研究国学,不能作局部的精神研究,而应当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
    ——曹伯韩
    类似的国学入门类书籍从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早的像章太炎、钱穆各有《国学概论》,近几年有刘兆祐《国学导读》、张衍田《国学教程》等等。论名气与识见,各位作者或许有高下,但论写入门书籍,我认为曹伯韩此书真正当得起“深入浅出”四字。
    作者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了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西方学术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国学基本门类的基础知识。其中许多在民国时期被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属高深,比如佛学、理学等内容,我看得也似懂非懂。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非抱残守缺、敝帚自珍,把所谓国学神秘化、高深化,而是站在世界学术和现代学术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学的发展方向、学习和研究国学的意义所在,态度客观平实,却又见解高妙。
    ——豆瓣网友苹果延

目录

《国学常识》导读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声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〇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王阳明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一〇三  楚辞
  一〇四  赋
  一〇五  乐府
  一〇六  五言诗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〇八  唐诗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〇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本书参考书目
《国学常识》校读记

前言

  

    《国学常识》导读
    蒋玉斌
    一、曹伯韩其人
    曹伯韩先生(1897一1959),湖南长沙人。本名曹典琦,曾用笔名或化名童振华、曹朴、P·H、ㄅㄛㄏㄢ(bohan)、寒、金华、进之、文博、蔷薇园主、张云福等。
    曹伯韩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曹秩庸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长沙自治女校校长。曹伯韩两岁丧母,幼从祖父在家读书。后就读于选升小学,与田汉、黄芝岗同学,并于1912年升入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县立师范,在学期间受到徐的关心与支持。1916年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应用化学,1919年毕业。
    曹伯韩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习。自修大学被关闭后,与李维汉、谢觉哉等创办湘江中学并代理教务主任。又按毛泽东的指示,与廖沫沙等发起组织“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担任编辑主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开办后,曾受徐特立校长聘请,前往执教。
    1925年冬,曹伯韩任中共湖南区委宣传部长,主编机关报《战士》。1927年调上海中共中央组织局宣传科工作,中共六大后任宣传部党报编辑。1930年12月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时被捕入狱,1934年保释出狱。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次年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任编辑。这一时期曹伯韩撰写了大量文稿,启蒙民智,宣传通俗化及语文、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抗战期间,曹伯韩先后在湖南长沙、武冈等地任教,在桂林文化供应社、香港《华商报》、桂林《自学》月刊和昆明《进修》等进步报刊担任编辑或翻译工作。日本投降后,到桂林师范学院执教。1946年加人民主同盟。1947年去香港,在持恒函授学校工作。
    1949年北平解放后抵平,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通俗读物编审处处长,人民出版社成立后,任该社第二编辑室主任。1951年,调教育部工作。1952年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成立,任秘书处副主任,致力于文字改革工作。1954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曹伯韩以研究员身份,先后任汉字整理部副主任和第二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语文》编辑委员、常务编委。1958年冬与周有光在北京大学合开“汉字改革问题”课程。
    曹伯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和哮喘病,身体瘦弱。由于日军的进犯以及反动政府的迫害,他多次辗转流徙,过着贫病交加的流亡生活,妻儿也客死途中。1949年,叶圣陶在香港见到他,“方养病中,小室一问,颇萧索”。但他的笔没有停止过,并且写得又快、又多、又好。1958年,被检出患有肝癌,次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逝世,享年62岁。
    生前好友在悼念曹伯韩时,一致赞叹他毕生勤勉从事知识通俗化工作。他除了工作之外,别无所求,生活始终简单朴素,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只要认识伯韩的人,都会觉出他为人的质朴和亲切。有话乐于跟他说,有事乐于跟他商量,而他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倾听人家的意见,也直率地说出他自己的意见。”周有光回忆初见曹伯韩的情形,说:“我找到伯韩同志的住所,走进他的一间光线不十分充足的小小的卧室。我们一见如故,谈了当时解放战争的形势,谈了拉丁化运动。他谈话的特点,词句简单而意义透彻,语气平和而意志坚决,那一次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文如其人。坚强执着、亲切平和、简单质朴、言语透彻,这是曹伯韩留给好友的印象,也是他通过著作留给后人的印象。
    ……
    这个注是很有益于读者的。
    不过书中此类问题远不止于此。例如蒙恬造毛笔说(第三五节)、笛为西域传来说(第一四二节)等,由于已有时代较早的考古实物证明,也是需要修正的。第二七节说黄侃“分古韵为二十八部,这是古韵的最后结论”,后来(已在该书出版之后)至少又有王力先生分为二十九或三十部等。
    第二,因作者对专门知识的理解偏差、误会或对各说取舍不当而造成问题。
    如第一四节说甲骨文“象形字占绝大多数”“最大多数”,实际上在解释甲骨文中,象形字大概仅占1/4左右,包括曹氏在内的很多人说甲骨文中象形字多,恐怕是对其象形性较强的一种不恰当描述。
    第四二节,云《四库全书》“民国九年赠予法国一部”,委实是骇人听闻。实情是时任法国总理班乐卫欲以庚款助中国印行《四库全书》,条件是印成后赠予法国数部印本。绝无将原七部(其实到民国时已仅剩一半)之任何一部赠予法国之事,而印行计划亦未施行,连印本也不存在赠予的情况。
    第三,作者有些表述不够严密,容易造成误解。
    如第一六节说“后人所谓《十三经注疏》,是合汉人的注与唐人的疏而说的”,严格来讲是汉魏人的注和唐宋人的疏。第二五节,“字母是唐朝末年守温和尚仿照梵文创造的,共三十六个”,中间宜加“经宋人扩充”。
    几乎任何一本书都会有错误或需要修正的地方。对读者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本来就要包含信疑两面,学习吸收与思考甄辨理应共存。北朝才子邢邵,有学问藏书又多,但不怎么校勘书中的错误,甚至说“误书思之,更是一适”(琢磨有错误的书,更是一乐事)。他的妻弟说,琢磨误书还能有什么收获呢?他答道:“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北齐书·邢邵传》)如对书中的错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还读书干什么呢?邢邵少有高才,也是待客时能扪虱而谈的通脱之士,自然少不了一些任性和狂气,但他的话的确很有意思。读书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要在思考正误、决定信疑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养。
    我们粗校一过,将原书明显错误的以及从今天看原书错误且必须修正的情形列出。为了保留书的原貌,这些校记一律不改在正文中;为了留给读者“误书思之”的自由,也一律不做成脚注或尾注。仅作为附录附在全书后面,供参考。
    从总体上说,《国学常识》还是很好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国学各方面的资料和研究状况。对于这样一部涉及多门学问的读物,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更何况上述一些不恰当的提法多非作者臆说杜撰,而是确由专门的研究者提出的,正是当时学术水平的客观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