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曾国藩家书

  • 定价: ¥42
  • ISBN:978755377957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科技
  • 页数:303页
  • 作者:(清)曾国藩|编者:...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长期以来,曾国藩曾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的家书虽不乏日常琐事,但在看似琐碎的叙述中,却深蕴了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其中漫溢着的骨肉亲情,对现代社会,有着劝世化俗的价值。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由此可见,细读《曾国藩家书》,定会让您受益匪浅。

内容提要

  

    曾国藩著的《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即被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杨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政治、军事、理学、书法、文学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国藩亦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平生所著文章收录于《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奏稿》《诗集》《文集》《书札》《求阙斋日记》《读书录》《十八家诗钞》《家书》等。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目录

第一篇  修身劝学篇
  一  禀父母:述赴京及抵京后事宜皆顺
  二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三  禀父母:谨记节欲、节饮食
  四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五  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六  致诸弟:勉在孝悌上用功
  七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除去骄傲习气
  八  致诸弟:进德修业全由自主
  九  致诸弟:切勿恃才自傲
  一〇  致诸弟:勉读书行事以有恒为要
  一一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一二  禀父母:谨守保养身体之训
  一三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一四  致诸弟:读名人文集足以养病
  一五  谕纪泽:读古文之要义
  一六  致九弟:勿长傲多言,不可强充老手
  一七  致九弟:愿共戒骄傲、多言二弊
  一八  致九弟:毋存郁损之怀
  一九  谕纪泽:读书须能涵泳体察
  二〇  谕纪泽:望雪父平生三耻
  二一  谕纪泽:宜习天文,以慰我心
  二二  谕纪泽:谈读书作文之要义
  二三  谕纪泽:教导用笔、作文之法
  二四  致诸弟:就纪泽所问作复
  二五  谕纪泽:论书法南北两派之长
  二六  谕纪泽:看书要有所择,了解治学之道
  二七  谕纪泽:读经要胸怀博大,不可无恒
  二八  谕纪泽:读书要求个明白
  二九  致两弟:早起乃健身的千金妙方
  三〇  谕纪泽:作文写字,应以珠圆玉润为主
  三一  致季弟:望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三二  致诸弟:习字须先摹欧字,7l
  三三  致沅弟:切忌骄矜之气、悖谬之语
  三四  致沅弟:古今庸人皆以惰败、才人皆以傲败
  三五  致两弟:满招损,谦受益
  三六  谕纪泽:毋滥服药、饭后散步乃养生要诀
  三七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三八  谕纪泽:文章雄奇之道
  三九  谕纪泽:全靠尔自己扎挣发愤,扬长避短
  四〇  致两弟:论沅弟字及季弟挽联
  四一  致沅弟:天下事常由命不由人
  四二  致两弟:望速来营忘身报国
  四三  谕纪泽:尔须读唐宋诗,作五言诗
  四四  谕纪泽:稳慎图之,不敢骄矜
  四五  谕纪泽纪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四六  谕纪泽:手抄与摹仿宜并进
  四七  致两弟:做人需谨记劳、谦、廉三字
  四八  致两弟:刚柔并用、不可偏废
  四九  谕纪泽:洁身自持,应效法王、陶
  五〇  致两弟:治身应以“不药”为药
  五一  谕纪泽:钻研古义望读顾江等六家之书
  五二  谕纪泽:诗文立意,须超群脱俗
  五三  致沅弟:死到沙场是善终
  五四  致沅弟: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10l
  五五  谕纪泽:宽闲岁月,切莫错过好光阴
  五六  谕纪泽:好文章须熟读成诵
  五七  致沅弟:处事修身全在明强二字
  五八  致九弟: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五九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六〇  谕纪鸿:谨记修身三戒,力除傲、惰二弊
  六一  致澄弟:勤俭自勉以长保盛美/11l
  六二  谕纪泽纪鸿:所看之书可放言详问
  六三  谕纪泽纪鸿:少年文字,总归气象峥嵘
  六四  致四弟:述养身之法有五事
第二篇  持家理财篇
  一  禀父母:闻九弟不作归计
  二  禀父母:询所寄之物及试帖温习
  三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四  致诸弟:药品要慎用,银两安排要得当
  五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六  禀父母:禀近服补肝之品
  七  致诸弟:劝四弟须奉勤为先
  八  致诸弟:贤肖不在高位而在谨朴
  九  致诸弟:钱物可由叔父收存
  一〇  致诸弟:勤敬方能兴家
  一一  谕纪鸿:读书明理、勤俭自持
  一二  谕纪泽:勿浪掷光阴,应勤劳持家
  一三  致诸弟:诸事不可不尽心
  一四  谕纪泽:思将儿女婚嫁早早料理
  一五  谕纪泽:应早起、有恒、举止厚重
  一六  谕纪泽:时记勤敬二字
  一七  致两弟:修建祠堂等具体事宜
  一八  谕纪泽: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一九  致两弟:时以子侄辈骄傲为虑
  二〇  谕纪泽纪鸿:须努力读书,不可积钱买田
  二一  致四弟:子侄须教以谦勤
  二二  致四弟:继承祖父“三不信”家风
  二三  谕纪泽纪鸿:屋后栽竹,复其旧观
  二四  谕纪泽纪鸿:谨遵八本、三致祥
  二五  致四弟:傲为凶德、惰为衰气
  二六  谕纪泽:处乱世须以戒奢侈为要义
  二七  谕纪泽:唯勤俭可以持久
  二八  致季弟:弟妇仙逝兼述长江厘卡太多
  二九  谕纪泽:望宽待袁婿,俟其改过
  三〇  谕纪鸿:衣食起居,勿沾富贵习气
  三一  致沅弟:勿望各逞己见
  三二  致两弟:宜早起、务农、疏医、远巫
  三三  致澄弟:盛时宜作衰时想
  三四  致澄弟:望教子侄习劳早起
  三五  致沅弟:所得赐物概藏于先大夫庙内
  三六  谕纪泽:劝诫大妹三妹以耐劳忍气为要
  三七  致澄弟:累世俭朴之风不可尽改
  三八  谕纪瑞:勿忘专心读书、勤俭持家
第三篇  治军为政篇
  一  禀祖父母:与英国议和事宜
  二  禀父母:详述国库巨案
  三  禀父母:欣喜诸弟皆得中式
  四  致两弟:堂上诸大人已受封
  五  致诸弟:得派为举人复试阅卷
  六  致诸弟:办盗匪案须相机图之/18l
  七  致诸弟: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
  八  致诸弟:为政不可骄奢淫佚
  九  致诸弟:但愿不张虚名,不进官阶
  一〇  致四弟:劝乱世应不漏圭角
  一一  致九弟:军事无常、危疑之际愈当澄心定虑
  一二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一三  致九弟:带兵治军要得法
  一四  致九弟:带勇以能打仗为第—义
  一五  致九弟:目前须重濠工巡逻之事
  一六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一七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急
  一八  致沅弟:为政优于统兵
  一九  致诸弟:殷望沅弟速来商定大局
  二〇  致两弟:目前敌势尚不足制
  二一  致四弟:心无愧悔可生可死
  二二  致四弟:宁国被围仍不能援救
  二三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人才
  二四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报亲
  二五  谕纪泽:若克复大局必有转机
  二六  致四弟:愿死疆场,不愿死于牖下
  二七  致两弟:目下不可言战,应勉守待机
  二八  谕纪泽: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二九  致沅弟:公牍中须有一记事册
  三〇  致沅弟:极盛之后应加倍小心
  三一  致季弟:询巢县贼是否有意投诚
  三二  致两弟:望沅弟来援,力保上海重地
  三三  致沅弟:可分可合,不伤和气
  三四  谕纪泽: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三五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三六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三七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三八  致沅弟:宜休养锐气不遽进兵
  三九  谕纪泽:推诚相与,吏治或可渐有起色
  四〇  致四弟:总以谦谨为主
  四一  致沅弟:积劳而使人不知其劳为佳
  四二  谕纪泽:各路请援,应接不暇
  四三  致沅弟:治事勤军之外须豁达冲融
  四四  致沅弟:三城可构成掎角之势坚守
  四五  致沅弟:无形之功不宜形诸奏牍
  四六  致沅弟:商军情并鼓励磨炼文笔
  四七  致沅弟:一字攸关生死荣辱
  四八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四九  谕纪泽:审问李秀成已毕,于初六正法
  五〇  谕纪泽:查明战功,论功行赏
  五一  谕纪泽:无一人独坐之位,无一刻清静之时
  五二  谕纪泽:酬庸之典,此次最隆
  五三  谕纪泽纪鸿:驻临淮先救皖北之急
  五四  谕纪泽:皖南闹饷竟日忧灼
第四篇  交友处世篇
  一  致诸弟:告兄弟相处之道
  二  致诸弟:交友拜师以专一为要
  三  致诸弟:良友须殷勤接近
  四  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五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六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七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八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九  致九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
  一〇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为要
  一一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一二  谕纪泽:读书当勤勉,做人需忠恕
  一三  谕纪泽:岳家凋败,宜往宽慰
  一四  谕纪泽:做人要有气量
  一五  致两弟:交人带回字帖等物各得所用
  一六  致两弟:人无完人,不可强求完美
  一七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一八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一九  谕纪泽:安危之际,不可为一己之身名计
  二〇  谕纪鸿:凡岁考科考,须有老成者照应
  二一  谕纪鸿:船行沿途不可误挂帅旗,不可惊动官长
  二二  谕纪泽:如涉外事请子密作缄相告
  二三  谕纪泽:凡认证皆发给盘川,以示体恤
  二四  谕纪鸿:为人以谦敬二字为主,择交要慎重
  二五  谕纪泽纪鸿:须按月接济邵宅
  二六  谕纪泽纪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二七  致沅弟:与他人交际,须省己之不是
  二八  谕纪泽:构怨太多将毁仕途
  二九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三〇  谕纪泽:勿与权贵相交及银两用度事宜
  三一  遗嘱

前言

  

    曾国藩,这个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一生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就是这么一个身份显赫的晚清重臣,因其所处的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赢得世人一致的尊崇,他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又背负着“卖国贼”的恶名。毁誉竟如此天差地别,其中必然隐藏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仅就这点而言,这位叱咤近代的风云人物就足以吸引我们的眼球了。
    这位名噪当世的晚清重臣,生于1811年,原名子城,字涤生,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共有兄妹9人。身为长子,他堪称榜样。曾国藩6岁开始读书,道光18年(1838年)便从一介书生一跃成为当朝进士,后人翰林院,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下,留京后十年七迁,并连升十级,37岁就官至礼部侍郎,升为二品重臣,后又担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他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仕途的平步青云使他在京师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无论是至交好友、同代朝臣,还是平民百姓,对他都很是推崇。
    曾国藩虽然官运亨通,一般人难以企及,但使曾国藩声名显赫、举国皆知,并使后世褒贬悬殊的,却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位居高官之后,曾国藩因丧母返乡守孝,恰逢1852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东南的大部分省份。翻腾的巨澜横扫湘湖大地,直逼湖南长沙。1853年1月,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被清廷任命为团练大臣,负责湖南的团练招募、训练和自保,他便因势在家乡成功地组建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他以封建宗法关系为纽带,不招游杂、城镇市民,只招募青年农民,挑选同乡、同学、师生和亲友当军官,并先聘营官,由营官自己招募士兵。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他要求将士“忠义血性…。书生以忠诚相期奖”,与同僚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弟子李鸿章等率领这支军队转战十年。1860年,湘军总数已达到30万人,并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江南军务。从此,曾国藩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不过自打下天京后,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国藩主动收敛羽翼,亲自裁减湘军,在朝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所以在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天下之后,他便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被封武侯的第一人。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后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他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世人对他的鞭笞也由此而渐趋白热化。9月,他奉命还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除了治军有方之外,还非常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他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他命人制造“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他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并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提倡“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这些人中的成就突出者。
    曾国藩本出生寒门,但他的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德行成就了他盛极的一生。曾国藩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注重从小事做起,踏实苦干。在实际生活中,他特别注重从小事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操,主张力戒浮躁,“不说大话、务虚名”,注重从小事磨炼人的品行。如在军中,他每日黎明必与幕僚同食早餐,非齐不食。曾国藩以理学家的身份,率先创办了第一家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又率先奏请选派幼童出国留学,为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变做出了贡献。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他以“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种风气”为宗旨,逐渐完善了一种可使人才辈出的军队机制。据罗尔纲的统计,湘军中官至总督、巡抚的达27人,这些人物的成功又为湖湘士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在湘军之后的一大批湖南名人,从谭嗣同、黄兴到毛泽东,个个注重经世之学,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响应时代与民族的召唤,走在创新社会、拯救民众的最前端,并成就了一番革新除弊、安邦治国的大业。
    虽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的功过是非毁誉参半,但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由科举入仕途,由此青云直上,出将人相,成为晚清王朝的一根柱石,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六十年!他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他在古文、诗词方面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曾国藩一生求学不断,尤其是早年更是精钻学问,学做圣贤,后从戎理政也未有丝毫的懈怠,共留下了1500万字的奏稿、案牍、诗文、书信、日记等,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由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共167卷,初于1876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稿、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杂著、日记、书札、家书、家训等部分。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曾国藩修身、持家、治军、为政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家人,而如今仍流传于世的家书便是其间的桥梁和纽带。他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朝为官或指挥沙场,但从不放松对家人尤其是对后代的教育和督促,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丰厚的人生大书——《曾国藩家书》。著名人文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共有十三套学问,但流传后世的只有一套,即《曾国藩家书》。”
    这套家书在如烟波浩渺般的古代作品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书中各篇虽或长或短,但全都真实而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无矫揉造作之态,就像面对面地诉说家务世事。曾国藩是个好儿子,能使父母放心,并得到他们的欢心;是个好哥哥,教导照顾弟弟妹妹体贴人微、情真意切;是个成功的父亲,仁慈而又严正,是子女的好榜样。凡是想要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父兄的角色,都不可不看这些情真意切的家书。《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不仅细致人微,而且面面俱到,从修炼身心到洞察对手、从做大事的本领到高人一筹的功夫、从战胜绝境的胆略到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到掌握成功的步骤、从巧处人际关系到为官之道、从追求学识到养生经验,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智慧闪烁,读来扣人心弦。从这些家书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惑,也可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这位风云人物“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小事着手的务实精神。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150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本书特选取其中的189篇,分为修身劝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交友处世四个部分。为了让每一个渴望了解曾国藩的读者能从中读出真正的曾国藩,了解曾国藩的真正智慧之所在,编者在每一篇中都注有准确的日期,并备有详尽的翻译,逐句解释,以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道光、咸丰、同治三个不同时期的曾国藩。读者从此书中可见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长期以来,曾国藩曾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的家书虽不乏日常琐事,但在看似琐碎的叙述中,却深蕴了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其中漫溢着的骨肉亲情,对现代社会,有着劝世化俗的价值。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由此可见,细读此书,定会让您受益匪浅。
    作为“清代三杰”之一,曾国藩头戴“中兴名臣”的桂冠,是大清力拔山兮的人物。人们对他有高度的评价: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梁启超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足可说明曾国藩的影响力之大;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就有“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言;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称他是近代儒家宗师,并说“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了许多语录,日日诵读参悟。
    正因为人们对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的评价如此激烈,所以这一著作无疑是了解和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尽管曾氏著作中广为流传的为数不多,但仅这一部家书就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