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刘大櫆传

  • 定价: ¥58
  • ISBN:978753966505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安徽文艺
  • 页数:335页
  • 作者:朱洪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刘大櫆的一生,是落魄文人、失意文人的一生。走进刘大櫆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了解清朝失意文人奋斗、向上的风貌。寻其足迹,可以了解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应各种困难的环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而又富于人生价值的路。刘大櫆与戴名世、方苞、姚鼐并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他以一介书生,流芳千古。因出身低微,其付出要比他人多得多,其内心的痛苦也比其他人多得多,而其身上所蕴含的启迪意义,自然也更丰富得多。一个人取得成功,可贵的不是乘顺风船,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在逆境中的人没有成功,因此,刘大櫆的故事,是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在逆境中成才、成长、成功的故事。
    走进栩栩如生的刘大櫆的生活,我们不仅能感受其事业受挫时的无奈、叹息、幽怨,还能享受其诗文的奔放、豪气,与朋友交往的谦逊,为弟子执鞭的敬业。分享其游山之乐、嬉水之喜,感受其饮酒的豪迈。以及允诺朋友文字之请的慷慨。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了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1698—1779)少年读书、私塾生涯、乡试失利、博学鸿词落第、经学落第、湖北入幕、徽州任官、晚年岁月等82年人生里程.学术上涉及其文学思想、散文笔法、诗学成就以及理学思想,人物交往涉及其与姚范、叶书山、吴士玉、方苞、姚鼐、张廷玉、张闲中、卢见曾、杭大宗、尹会一、朱孝纯、迮耕石、陈浩、王灼等清初文化名人的交往,同时叙述了康乾时期桐城派代表人物的生存环境、民俗、时代风气、精神追求等。

作者简介

    朱洪,1957年生,安庆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教授。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34部,先后为陈独秀、黄镇、胡适、刘半农、戴名世、方苞、朱书、朱光潜、刘大槲等人立传,出版自选集三部。
    《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全文刊登《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特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谈陈独秀》;《如果泰戈尔还在》2006年被选人山东省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初中语文读本》(八年级下册);《学术界》封面人物;《文化学刊》学林人物。先后十余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凤凰中文台采访: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介绍其文章和著作。一些著作被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部分图书馆收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乡岁月(1698年夏-1720年冬)
  一  南高公栖居白鹤  刘大櫆诞生合明
  二  读私塾大家守夜  写《解毁》吴直瞪目
  三  缥碧轩记父亲语  白荡湖羡游鱼乐
  四  为大嫂祖母立传  替母亲哥哥传名
  五  写《观化》麒麟露角  吟《杂诗》古今异体
第二章  家乡课徒(1721年春-1725年春)
  一  初课徒时寓勺园  冒大雪夜访叶酉
  二  日与二三子论学  夜听张东临弹琴
  三  先生胡宗绪他往  弟子张若盼离世
  四  挈朋友游龙眠山  吟《恐吠》别张渭南
  五  与弟子游碾玉峡  携妹夫坐漱润楼
  六  皖城订交遇师友  京城投书盼归依
  七  盼回信再致友人  应乡试诀别孥妻
第三章  京城九年(1725年春-1733年冬)
  一  淮上一瞥张闲中  京城上书李侍郎
  二  大慧寺建祠立碑  万柳堂塌梁折树
  三  寄方颂椒昆季诗  写卢见曾父母传
  四  卢抱孙醉游凌云  张闲中通判洳河
  五  倪司城客游四川  刘药村命丧京城
  六  吴公馆饮酒对菊  半野园访友伤怀
  七  凌秋风念病榻妻  望南云祭张闲中
  八  恩高堂冬夜怀忧  悼亡妻在京修禊
  九  三次下第失恩师  十年飘荡客金台
第四章  诏征博学鸿词前后(1734年春-1738年冬)
  一  卢沟桥下东流水  寒食道中东风吹
  二  十载青春梦寐中  今日鬓苍归山泽
  三  锄禾欲耕稼终身  致书辞博学鸿词
  四  考棚淋雨四落第  诏征博学三赴都
  五  姚范伴诗书灯火  张公黜博学鸿词
  六  方侍郎“顿足长吁”  燕昭王构筑金台
  七  欲挺出血溅戎装  辞荐为贤良方正
  八  上驿楼寒云将夕  平山堂万山苍茫
第五章  第四次赴京前后(1739年春-1744年冬)
  一  吟咏自适开宝风  明窗曲槛幽人所
  二  怀张东临君不见  送望溪先生南归
  三  李穆堂解甲归田  周汝调官迁福建
  四  晋时祠伫立遐想  百门泉终日栖歇
第六章  入尹会一幕府(1745年春-1748年冬)
  一  莫愁湖桃花流水  方望溪推荐入幕
  二  尹公督江苏学政  方苞荐安徽弟子
  三  杨黄在同幕使院  尹会一命陨松江
  四  学使院哭尹会一  清凉山怀鲍步江
  五  白下哭方苞去世  桐城喜姚鼐后生
第七章  潜心经学之士(1749年春-1754年春)
  一  过望溪龙潭别墅  读黄在《西江政略》
  二  叹姚鼐落第南归  写南山弟子墓志
  三  送长兄官即黔中  谢周君不就场屋
  四  窦公同作伊阙游  姚鼐初和海峰诗
  五  张若需死而无憾  倪司城诗可锓板
第八章  湖北入幕(1754年春-1756年夏)
  一  夏日登黄鹤楼诗  七夕次朱药岑韵
  二  武昌纳凉怀往事  荆州道中酬学使
  三  坐竹舆游三游洞  乘片帆怀左旸照
  四  荆州使院怀姚范  襄阳道中寄叶酉
  五  襄阳春日花飞絮  岘山山空碑断姻
  六  风雪有怀姚姬传  落花时恩鲍步江
  七  蓟门回首隔风烟  均州道中对鸥鸟
  八  清明节过远河滩  桃花落游糜子国
  九  舟发郧阳迎襄山  再过襄阳望鹿门
第九章  两浙幕申(1756年夏-1759年秋)
  一  琵琶亭凉风独坐  见吾轩传世无疑
  二  免灾乞公建义仓  别妻入窦学使幕
  三  桐城哭左君去世  西湖送张五归里
  四  孤山吊林和靖墓  西园和张竹君诗
  五  跋三友苏州滞留  大宾兄普定去世
  六  题砚香书屋图记  访耕南三丈消息
第十章  黟县教谕·上(1759年冬-1765年春)
  一  程氏修祠传世德  贞女不嫁孝双亲
  二  黟山博士怀旧友  医中丈人从小道
  三  吟诗寄陈民兄弟  写铭为张家父亲
  四  喜姚鼐后来居上  悼江永流涕以悲
  五  如意寺兴复旧业  新安客寂寞无聊
  六  马湘灵发上指冠  张廷缘损己利物
  七  谢氏妹六十大寿  刘教谕初游黄山
  八  宿丈殊院接绳床  游莲花峰观云海
  九  山景无限兴未了  古乐存少琴犹在
第十一章  掌安庆书院(1765年春-冬)
  一  过大鸿岭星辰近  登大观亭千帆乱
  二  为布政使父写传  书《论文偶记》感言
  三  清水塘畔怀古意  黟县道中恩归乡
第十二章  黟县教谕·下(1766年春-1771年夏)
  一  鲍海门子承父志  孙黟县改官凤阳
  二  循吏甘棠留遗爱  传者自古为史官
  三  为县令文集作序  登歙县斗山放歌
  四  纂《歙县志》担大任  刻《濠上吟》可流传
  五  凤山台居凤山脊  孙公桥因孙公修
第十三章  晚年(1771年秋-1779年冬)
  一  宿山寺翻贝叶书  怀姚鼐病似维摩
  二  哭姚范不闻笛声  怀亡弟无复笑言
  三  汪在湘魁杰有志  吴仑上不习雨能
  四  书方汉父墓志铭  祝秋官母七十寿
  五  子颍别二十余午  姚鼐祝八十寿序
尾声
  一  姚鼐撰刘海峰传  吴定写祭先生文
  二  姚鼐过海峰故居  吴定写恩师墓铭
后记

前言

  

    刘大櫆的一生,是落魄文人、失意文人的一生。走进刘大椐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了解清朝失意文人奋斗、向上的风貌。寻其足迹,可以了解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应各种困难的环境。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而又富于人生价值的路。刘大櫆与戴名世、方苞、姚鼐并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他以一介书生,流芳千古。因出身低微,其付出要比他人多得多,其内心的痛苦也比其他人多得多,而其身上所蕴含的启迪意义,自然也更丰富得多。一个人取得成功,可贵的不是乘顺风船,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在逆境中的人没有成功,因此,刘大櫆的故事,是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在逆境中成才、成长、成功的故事。
    走进栩栩如生的刘大櫆的生活,我们不仅能感受其事业受挫时的无奈、叹息、幽怨,还能享受其诗文的奔放、豪气,与朋友交往的谦逊,为弟子执鞭的敬业。分享其游山之乐、嬉水之喜,感受其饮酒的豪迈。以及允诺朋友文字之请的慷慨。
    刘大櫆是一个道路坎坷的人,故受人一点之恩。即感恩戴德,滴水不忘。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试的方苞去世后,他写祭文,情真意切,赞美之辞,唯恐不足;请他入幕的尹会一去世后,他写其行状,不惜纸墨,洋洋万言。因为自己长期在逆境中奔波,所以他对于那些肯帮助自己的贤达,千恩万谢,礼数唯恐不到。
    因受学历、官阶的限制,刘大櫆交往的圈子被限制在中层偏下。除了方苞、尹会一、李绂、吴士玉、张廷玉等少数名流与刘大櫆有故事或交往,更多的朋友和故人是生活在下层的文化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千古流芳。他以自己诗一样的文字、音乐一样的节奏、散发着醇香的心气以及古人淳朴的品质,记录下了清朝一位失意文人的生活方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高尚的品质。他不是举人,却胜过了许许多多的举人;他不是进士,却胜过了许许多多的进士。他生前仅获得一个教谕之微禄,死后却获得超出相国之声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等同于官阶,人的智慧不困于教育背景,人生的意义不受制于社会地位的低下。
    他身材魁梧,而对人谦慎有礼;他浓髯须眉,却常泪水涟涟;他嘴大能塞拳,能感受其笑声朗朗,豪气奔放;他擅长看病,却常常病魔缠身。冬天,他常常穿秋衣;回家无米,常常是邻居送新麦下锅。旅住客店,他夜不能寐,吟诗怀旧;风雨羁途,他常常睁眼到天明。听鸡鸣雨声。
    燕京的黄沙,无数次玷污了他的衣衫;故人家的苔藓,多少次打湿了他的芒鞋;异乡的风月,无数次叫他流下怀乡的热泪。所幸的是,他活了80多岁,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人均寿命。可稍补人生不顺之缺憾;他不是举人,却成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人们推桐城派的代表,戴、方、刘、姚,如数家珍。皖江自7岁童子至百岁老翁,无人不晓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其泉下有知,亦可欣慰矣!
    他是桐城派河流中的一段,没有他,桐城派就会断流;他是桐城派链条中的一环,没有他,桐城派就会从中断裂。他是方苞的得意弟子,同时又是姚鼐所尊敬的老师。在桐城派滔滔奔涌的河流中,因为刘大櫆的存在,才使这个清朝最大文派,源远流长,流风无限!
    让我们走进这一弯河流,欣赏其平静的流水下,曾经滚动的热血和巨浪:感受其相对狭窄的水面中,曾经流动过的无限风光。

后记

  

    2017年冬天,笔者撰写的《刘大櫆年谱》出版,在这之前,我于2017年夏秋,开始撰写《刘大櫆传》。一则有《刘大櫆年谱》为基础,二则想继续完成桐城派代表人物传记的系列,在写了戴名世、方苞、朱书之后,自然想把《刘大櫆传》写出来。
    写《刘大櫆传》有三难,一是康、乾时期的人物写诗文,多不注时间,影响了其人生足迹的准确性;二是刘大櫆的诗文感叹多,议论多,叙事少,影响了其传记内容的丰富性;三是缺少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影响了其传记内容的可读性。和戴名世、方苞的故事比,刘大櫆的故事少了戴名世的戏剧性,少了方苞的丰富性。
    虽然如此,刘大櫆的诗文的排序仍然有踪迹可寻,其诗文的内容仍然有含蓄的故事,而方苞、姚鼐等人诗文中,也能窥见刘大櫆的一鳞半爪,丰富了其人生视角。在经过一番剪裁和架构之后,一个完整的刘大櫆人生,终于跃出水面。将一个大家完全陌生的人生历程勾画出来,虽然困难,成书后却有加倍的喜悦。
    刘大櫆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人,他认为,前人的德行不该湮没。故他孜孜不倦地为前人写传、写墓志铭、写墓表。凡有一点善,他必颂之;凡有一点德,他必扬之;凡有一点才,他必捧之。他自己曾长期地被人打压,但他的胸襟开阔。他不信佛,却有佛的胸襟;他不信道,却善于治病;他不是举人,文章却令翰林汗颜。
    在刘大櫆眼里,写前人的德行,事关风化,而操笔之人,则是操风化之权的人。今人拿什么劝后人为善?以什么抑后人作恶?无非宣传前人的善行,弘扬圣贤的主张。因此,刘大櫆是一个在科场拼搏的人,一个争一点功名利禄的人,一个一生注重辞章之学的人,也是一个以礼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一个关注自己和一代学人的命运的人。他始终关注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关注千秋万代的行善抑恶!他秉性高古,合人性之本,无非一个“善”字!
    刘大櫆自称生性颛愚,但立志高古,性格不合时宜。凡世上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刘大櫆都不知道他的径术。因此,刘大櫆一生,与缙绅背向而趋,一无遇合。只能退居一室,书山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没有什么苦,也没有什么乐。而对于生平压制自己的人,他没有只字怨词,而只怪自己命中不能。刘大櫆身上,有典型的明末遗民的痕迹!他逆来顺受,一切顺其自然,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桐城历代前贤的风范。他行为规范,中规中矩,无非一个“正”字!
    在刘大櫆看来,圣人作经,无非垂教后人,不远于人情。今人积岁月以求之,其理将不需多言,迎刃而解。因此,善于读经的人,与农夫、商人没有区别。刘大櫆在书海时间久了,熟能生巧,自己悠然就是一个老农夫!他独立成家,耕锄不辍,无非一个“勤”字!
    我出生桐城,长在枞阳、安庆,戴名世、方苞、刘大櫆,都是儿时耳熟之古人。今天赐良机,能相继走进他们的人生,写出他们的故事,亦吾之幸事矣!而将他们的故事,一个个完整地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晓得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年代,他们究竟是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时代赋予的课题。 最后,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感谢周康老师为编辑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朱洪 2018年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