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回味从前(民国名家旧食记)

  • 定价: ¥32
  • ISBN:978754773371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日报
  • 页数:260页
  • 作者:周作人//张亦庵//...
  • 立即节省:
  • 2019-11-01 第1版
  • 2019-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一场跃然纸上的饕餮盛宴,名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各自记忆的味道。
    莲影详述的苏州茶食店恍若如今的甜品探店指南,汤团的甜与成,嘉兴粽与广式粽的内容比对,苏广月饼的迥异风味,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味道记忆也大多有着“古早”的印记,只是我们未曾发觉。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与“美食”有关的书,与“旧味”有关的集,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浓郁的“古早味”。六十六篇精选自民国报刊的散文随笔,既是民国名家对旧日生活的感怀回味,又是家乡故园心口相传的饮食札记,清淡墨香中透出的是时间的陈酿,是从前的滋味。谈吃,辨味,读史,雅俗共赏,既有文人雅士的鼎煮古今,又有狼虎老饕的酒食杂记,更有名家笔下的故乡记忆。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著名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美文之王”。
    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影响深远,风行海内外。其随笔散文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胡适赞叹“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倾心翻译的《枕草子》,尽显原作的灵性与机趣,是公认的经典译本。

目录

食味杂记
  食味杂记/鲁彦
  物色/张亦庵
  吃香/张亦庵
  辨味/张亦庵
  文人好吃/王市隐
  东南食味/雷红
  食在中国/范烟桥
故乡回味
  故乡的野菜倜作人
  绍兴东西/孙伏园
  故乡的杨梅/鲁彦
  橄榄茶/范烟桥
  绍兴的糕干/周作人
  闲话毛笋倜作人
城市味道
  沪上酒食肆之比较/严独鹤
  东粤食谱/玉君
  饮食男女在福州廊达夫
  谈到北京的小吃/知否
  食在广州乎?食在广州也!/张亦庵
  夏季北京的家常菜帜因
  粤港澳饮食篇/魏修
风味琐记
  风檐尝烤肉/张恨水
  烧腊/张亦庵
  乳鸽/甘贝
  蒋雪舫火腿/周定宇
  担担面/张恨水
  瓠子汤倜作人
  暖锅/周作人
  鲞冻肉周作人
  腌菜周作人
别样嗜好
  苋菜梗/周作人
  北平的豆汁儿之类倮轩
  特别嗜好之食品/汪仲贤
  豉/张亦庵
  吃酒/陈诒先
  广东的特别食品/刘白受
吃的文化
  红杂拌/范烟桥
  谈油炸鬼/周作人
  谈鸡/张亦庵
  炒栗子/周作人
  吃白果/周作人
  落花生/老舍
闲话茶事
  喝茶/周作人
  香港的茶居/飘穷
  再论吃茶/周作人
  茶与粤人/山石
  茶居话旧/张亦庵
  茶馆/张恨水
  茶肆卧饮之趣/张恨水
  槐荫呓语——沱茶好/张恨水
  茶和咖啡/徐蔚南
  茶汤/周作人
南北点心
  苏州的茶食店/莲影
  卖糖倜作人
  烘山芋和早点心/张亦庵
  苏广月饼/张亦庵
  夜半呼声炒米糖/张恨水
  点心与茶食/徐蔚南
  南北的点心倜作人
花果飘香
  风飘果市香/张恨水
  凉薯与核桃/黄家骐
  瓜/张亦庵
  花果馔/沈毅
  果盘/张恨水
  重庆的水果/徐蔚南
  藕与莲花/周作人
  藕的吃法/周作人

前言

  

    一饮一啄存诗意  故纸堆中寻老饕
    一席民国宴,寻味旧时光。
    这是一幅由精选自民国报刊的六十六篇雅致小品荟萃呈现的民国名家美食地图,谈吃辨味,鼎煮中西,找寻文人饮食的诗意,搜罗故纸堆中的食单,梳理沪上旧京的食肆,品味故乡异地的回甘。
    这是一场跃然纸上的饕餮盛宴,名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各自记忆的味道,北平烤肉,无锡脆鳝,广东烧腊,福州肉燕,嘉兴南湖菱,山城担担面,澳门烤乳鸽,吴门花果馔……直读得人齿颊留香,暗自垂涎。
    这是一次有滋有味的文化之旅,王市隐于史书轶事中探究
    “文人好吃”的旨趣,范烟桥对比中西将“食在中国”的妙处娓娓道来,雷红记录旅途中的“东南食味”,郁达夫品评福州的“饮食男女”,张恨水梦萦“果子市”的清芬,汪仲贤寻味大江南北的“特别”……“油炸鬼”的渊源典故,“进京香糕”的闲话逸闻,由《橄榄》杂志思及童年乐事“橄榄茶”,以《红杂志》栏目文风譬喻食材汇集的“红杂拌”,糖炒栗、落花生,吃食背后透着大家小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恬淡谐趣。
    这是一瓮由情感发酵的岁月陈酿,宴之趣、味之道蕴含的人生况味让人不觉唏嘘,鲁迅说儿时的蔬果记忆是他思乡的蛊惑,知堂道故乡情淡难忘毛笋糕团,有谁知硬面饽饽呼声背后的凄清幽厉,只无奈时局变动家常烘山芋也渐行渐远……
    有诗须有酒,有文应有画,遂于个别文末点缀白石老人画作以为呼应。齐白石亦爱吃,他在写给乡人马璧的信中说道:“尤有绿皮菌(菌面之皮淡绿色者是,皮白色者为石灰菌及红皮者皆味苦极,不可食),夏日始生,以柴火熏干,炒鸡鸭远胜鸡鸭汤煮白菜也(吾贤如能易办,愿不时寄来,当另图报,如不易得,勿强也)。”笔走龙蛇,字里行间透出一位食家的自我修养。
    虽为旧食记,亦有新意趣。“狼虎会”严独鹤对沪上酒食肆的全面梳理堪称大众点评网的雏形,莲影详述的苏州茶食店恍若如今的甜品探店指南,汤团的甜与成,嘉兴粽与广式粽的内容比对,苏广月饼的迥异风味,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味道记忆也大多有着“古早”的印记,只是我们未曾发觉。
    滋味总是旧时好,加了时光滤镜的吃食在人们记忆中留存的已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了。当时经过浑无赖,事后相思尽可怜。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饮食的韵味需要我们读着书,静下心,慢慢品,正所谓:一饮一啄存诗意,故纸堆中寻老饕。
    选编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