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教育的本质

  • 定价: ¥52
  • ISBN:978754555938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地
  • 页数:30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来自全国知名校长、优秀家长的教育启示,适合家教,也适合学校教育。
    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
    全国知名校长、“牛爸”陈钱林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培养“牛娃”的经验和理念。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典范性探索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全国教育改革现场会用书。

内容提要

  

    《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全国知名校长、“牛爸”陈钱林把自己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以及如何培养“牛娃”的经验、理念总结梳理成体系,分享给教师与父母。
    在陈校长看来,东方教育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重素养基础,而他的探索,则兼顾“学科”与“儿童”。以他培养的龙凤胎“牛娃”为例,他们在东方教育模式下是优秀的,在西方教育评价体系中同样是优秀的。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探索,对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堪称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典范。
    陈钱林既是优秀校长,又是优秀家长,这一独特身份,使他讲述的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思想与理念,无论对教师,还是对父母,都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应地,《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自我修养的上好选择。

作者简介

    陈钱林,资深家教专家,全国知名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第八届督学。
    他倡导“自立教育”家教理念,着眼于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儿子陈杲,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女儿陈杳,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人民教育》微信、《中小学德育》为其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产生广泛影响。被家长称为“真正的牛爸”。

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长
  1.我看核心素养
  2.人格才是最核心的素养
  3.尊重孩子独立的“江湖”
  4.习惯是人格的根基
  5.人的成功80% 取决于情商
  6.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7.环境对孩子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8.“星卡”评价让孩子轮流做英雄
  9.惩罚,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艺术
  10.体艺教育,爱好比特长更重要
  11.劳动教育的短板需要尽快补上
  12.学生活动,不一定看上去很精彩
  13.教育,仅靠赏识是不够的
  14.从班干部轮换制到AB 岗小组合作自主管理/ 066
  15.阅读的价值不是学知识,而在于引领精神成长
  16.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17.儿童教育要有哲学思维
第二部分
  教学的本质是引导个性化学习,重自学
  1.每位教师都是课程实施的主角
  2.课堂不必追求热闹,重在学生收获多少
  3.分数拔尖不一定就好
  4.勤学自学好习惯,从引导家庭制定作息时间表开始
  5.自主作业,让减负与提质成为可能
  6.与家长围绕学科自主作业对话
  7.最高明的学习是自学
  8.语文居家自学,重听说读写
  9.数学也可自学,适合超前学习
  10.英语自学,既可拓展学习也可超前学习
  11.科学自学,拓展、探究、超前学习都适合
第三部分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为先,重自律、自学、自立
  1.家庭教育也是父亲的重要事业
  2.自律、自学、自立,把龙凤胎送进世界名校的秘密
  3.除了“成功学”,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4.在玩耍中开发智力
  5.这样做游戏,孩子越玩越聪明
  6.孩子不独立、自私、太乖、贪玩,我有招儿
  7.这样立规矩,孩子更有自制力
  8.想培养人见人爱的高情商孩子吗?
  9.这些行为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探究欲望,千万不能做
  10.再忙也要了解孩子兴趣培养的误区
  11.多读书多看报,少追分数多聊聊
  12.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特长技能培训,可就错大发了!
  13.志向比智力更重要
  14.不想让孩子变成“女汉子”“男妹子”,怎么培养性格?
  15.决定孩子命运的“自主选择权”,怎么给?
  16.怎么把遇到的挫折变为成长的机会?
  17.把稳稳的幸福,亲手交给那个小孩儿
  18.表扬不骄傲,批评不抵触,秘诀您知道吗?
  19.为什么对孩子说的话老不管用?原来提要求有讲究
  20.这样营造家庭环境,孩子一定有出息
  21.简单说教孩子烦,有情有境笑开颜
  22.怎样恰当地向孩子传递长辈的期望?
  23.好的家教,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四部分
  好教师要与孩子共成长,修人品、善学习
  1.教师与专业成长
  2.师德如风:记我的三位班主任
  3.风雨兼程读书路
  4.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教育观
  5.我的教育思想轨迹

前言

  

    追寻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我们的教育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做教师的,有必要思考这些原点问题。
    我从事教育35年,近几年,感觉把教育看得通透。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教学的本质,是引导个性化学习。
    教育从哪里来?上溯到古代,《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自古就以育人为目的。教学,古代的形式是个别教学,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近30年来,随着信息社会来临,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世界基础教育有两种模式:东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重素养基础。我国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重“双基”,到第八次课程改革重“三维”,到当前重“核心素养”,实质上是从“学科中心”走向兼顾“学科”与“儿童”。
    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轨期。客观地说,局部还处于狂热的应试教育中。社会变革巨大,家长对过去生活的获得感、成败感,对未来的不确定带来的迷茫与焦虑,都反映在教育上,教育变得极其功利。面对升学的诱惑,他们正如一群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重智轻德,重灌输、重大量刷题,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种现象不满意,但当自己的孩子入学,却又马上卷入应试教育的大潮,推波助澜。
    教育将到哪里去?往后30年,将走向“学科”与“儿童”兼顾的素养教育,会在学科共性的“有意义”和学习个性的“有意思”之间寻找平衡点,会逐步形成中西合璧(偏东)模式。为什么我强调“偏东”?在我国,教育模式如果不符合东方文化传统,比如说教学质量不高,就不符合国情,就没有生命力。
    放眼更远的未来,随着小康社会进程完成,当劳保福利足以让人们高枕无忧,当优质教育基本满足需求时,教育终究会回归育人的本质。同时,随着小班化教学施行,以及学习渠道的多元化拓展,教学也将逐步回归个性化学习的本质。
    做校长近20年,我一直追寻教育本质。
    理念方面,从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声名远扬的“尊重教育”,到碧桂园实验学校集大成的“个性化教育”,实际上都是人格教育的模式。
    实践方面,我于2002年创新的“星卡”评价,一直随着我到温州市区、杭州省城,以及广东省,在全国有上千所学校推广;于2007年创新的学科自主作业,同样一直随着我,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前者是追寻教育本质的载体,后者是追寻教学本质的载体。
    我的许多教育措施,都是从本质上来思考、来设计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创新基础教育的中国模式已初露端倪。未来已来,新时代需要更多思想家型、实践家型教师。好在年轻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未来充满希望。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引领。我经历过众多培训,也组织过许多教师培训。我也是受欢迎的校长、班主任、名师培训班的客座专家。我发现一个问题: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导,是高校教授的理论。客观地说,肯定有好处,
    只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并不认同和喜欢。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一座桥梁。我一直尝试做桥梁式校长,一直希望把理论与实践打通,把中西方教育打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打通。十几年来,我勤于笔耕,在全国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我对教育本质的探索,特别是将冷冰冰的理论简化为朴素的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好评,文章被全国媒体大量转载。有人评价我是全国文章被转载最多的教育者之一。
    我曾设想,退休后整理一本通俗易懂的教师培训用书,不至于让教师读几页就束之高阁;不需要把深奥的理论搬来弄去,而能让人轻易地领悟教育的本质,并且马上学以致用。我想,这也算对基础教育做点好事,对教师做点好事。感谢刘睿铭老师,力邀我将好事提前,并且把书稿推荐给天地出版社张万文副社长。于是,借本次防疫居家时间,我整理了本书。
    本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本质的探索。第二部分是教学本质的探索。我想,教师也是家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道”的层面是相通的,所以,将深受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文章编进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对专业成长的思考,以及我个人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校长个案的回顾,希望能激发教师做名师的志向,希望有助于设计成长路径。
    这是一本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用书。每篇文章都是深思熟虑的思想成果或经过验证的实践成果。我认同鲁迅先生“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的观点,所以,文中少有人云亦云的正确的废话。相信教师通读之后,会特别有收获。
    这也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生的家长阅读的书。入选的家庭教育文章,以及谈自学、谈育人方法的文章,对家长同样会有所启迪。
    感谢曾经的师长、领导,没有你们悉心的指导,我对教育的认识肯定依然愚钝。感谢我曾经的同事,在共同创业中给我带来温暖、启示和智慧。感谢阅读、转发我文章的教师、家长与媒体朋友,让我体味到教育者的职业幸福感。
    因水平限制,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