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戏剧艺术

川剧的跨文化传播

  • 定价: ¥168
  • ISBN:978710404894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戏剧
  • 页数:45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建设方略下,推荐川剧传承发展的重要作品,全书在梳理川剧跨文化传播活动历程的基础上,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分析其现状,从戏剧学角度探讨其成功个案,并将川剧置之戏曲各地方剧种和国外戏剧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对新时代川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供川剧跨文化传播实践的相关从业者与研究者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高山湖,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曾就职于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现为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主编助理,主持完成文旅部(原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川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川剧跨文化传播研究》,参与完成《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川剧经典折子戏》《保护与振兴——21世纪川剧发展》《四川省志·川剧志》等戏剧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各级课题、著作十余项,发表专业论文及编译文章数十篇,论文及科研成果曾获“全国戏剧文化奖”“田汉戏剧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面对挑战:全球化与川剧的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新时代
    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二、2l世纪的新时代特征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学与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传播学与跨文化戏剧
    二、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紧迫性
    一、来在十字路口的百年川剧
    二、川剧跨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
    三、川剧跨文化传播研究势在必行
第二章  百年回眸:川剧跨文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的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川剧跨文化传播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川剧跨文化传播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川剧跨文化传播
    四、2l世纪以来的川剧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主体扩大,结构日渐优化多元
    二、内容愈丰,演出更加多彩纷呈
    三、渠道渐宽,运作模式日益多样
    四、对象增多,观众遍布全球各地
    五、效果突出,海外影响日益彰显
第三章  剧目盘点: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个例剖析
  第一节  本土剧目的海外输出
    一、《白蛇传》
    二、《芙蓉花仙》
    三、《红梅记》
    四、《金子》
  第二节  外国名作的改编引入
    一、《欲海狂潮》
    二、《好女人·坏女人》
    三、《中国公主杜兰朵》
    四、《马克白夫人》
  第三节  中外合作的新创剧目
    一、《火焰山》
    二、《灰阑记》
    三、《镜花缘》
  第四节  跨界融合的实验新作
    一、《情叹》
    二、《风仪亭》
    三、《衲袄青红》
第四章  理性梳理:川剧跨文化传播方法探析
  第一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的来源与选择
    一、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的来源
    二、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的选择
  第二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的打造方法
    一、本土剧目的国际化转型
    二、外国名作的川剧化改编
  第三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的打造原则
    一、东方与西方并置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
第五章  面向未来:全球化背景下川剧的策应思考
  第一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与困境
    一、川剧跨文化传播的自身优势
    二、川剧跨文化传播的自身困境
  第二节  川剧跨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川剧跨文化传播的外部机遇
    二、川剧跨文化传播的外部挑战
  第三节  新时代川剧跨文化传播的策应思考
    一、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剧目
    二、加强海外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
    三、完善以外译为驱动的传播媒介
    四、带动川剧艺术人格化走向世界
    五、争取海外观众以拓宽海外市场
    六、建立海外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
    七、制定全方位可持续的整体规划
第六章  他山之石:中外跨文化戏剧成功案例借鉴
  第一节  戏曲跨文化改编成功案例简析
    一、首闯百老汇的英文剧《王宝川》
    二、沪剧因其诞生的《魂断蓝桥》
    三、唯美前卫的实验京剧《王者俄狄》
    四、《朱丽小姐》:京剧、豫剧姊妹花
    五、妒恨悲歌:越剧《心比天高》
    六、人偶同台的高甲戏《美女与野兽》
    七、《无事生非》《贵妇还乡》恋上黄梅戏
    八、南国异域风:粤剧《璎珞传》与《天作之合》
    九、三胞胎:评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昆剧《醉心花》与花灯戏《卓梅与阿罗》
    十、周游列国的《孔门弟子》戏曲系列剧
    十一、从荒诞剧《等待戈多》到京剧《等待果陀》
  第二节  戏剧跨文化改编成功案例简析
    一、中英双语现代版《李尔王》
    二、欧美人眼中的中国戏《黄马褂》
    三、《中国孤儿》:伏尔泰笔下的《赵氏孤儿》
    四、从希腊来到日本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与《特洛伊女人》
    五、从欧洲来亚洲的四个《玩偶之家》
本章附录外国名作的戏曲化改编剧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说起本书的来历,谈及与戏剧的缘分,总令我想起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之作《俄狄浦斯王》。冥冥之中,仿佛命运之神早已设计好了剧情与台本,置身其中者却浑然不知。
    打小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目睹着家父搞了一辈子戏,看着他因戏乐、因戏苦,也曾因戏清贫困顿,却始终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近水楼台先得月”,儿时跟着他,各种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没少看,对文艺的爱好似乎也在润物无声中变得自然而然。经年日久,曾坚持在仅有一天的周休日学画数年,也参展、获奖不少,甚至埋下了当画家的梦想;也曾在歌舞团习舞,站位、压腿、大跳,倒也有模有样,差点有了表演独舞的机会;也曾参加作文大赛、校园戏剧节,参与校刊编创,一度梦想着当个作家……
    走过那青涩而多梦的年少时光,随着年岁渐增,潜意识中,开始想要绕开父亲的道路,去见闻更大的世界,去开拓一条自己的新路。于是,本科时英语专业的选择,让我差点去了航空公司工作;读研时对国际传播类专业跨文化交流方向的抉择,让我曾经坐在京城的报社、杂志社、新闻社里埋头撰写、编辑着一篇篇新闻稿、评论稿,也曾在省内报社做新闻编辑……
    然而,上天是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编剧。
    几经辗转,在命运红线的牵引下,最终我还是“跨”进了戏剧这一行。莫非,这也是一种“跨文化”?是上天有意捉弄,还是逃不掉、绕不开的俄狄浦斯宿命?
    细想之余,却也并非无缘无故。
    记得儿时,晚上常去公同看坝坝电影和文艺演出。有一次,广场四周人山人海,只见舞台正巾一个女子哭着,还“一二j四五,五四三二一……一呀个一”地唱,好听又好玩。长大了,才知道那戏叫川剧《乔子口》的《数桩》。后来又看了一些戏,叫什么全忘了,却对那“一二i四五”的一段唱记忆犹新。父亲在家时,偶与母亲聊起一些戏的情节,在一旁做作业的我时不时也竖起耳朵偷听,颇觉有趣。家中一壁的书橱里,一多半是戏剧类书籍,看着封面上那五颜六色的脸谱、奇奇怪怪的戏服,偶尔也踮起脚尖抽m书来瞧瞧。上了大学,文化、文学类的专业课总是格外吸引我,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课,每每听来兴致盎然,时不时还去图书馆借来剧本解解馋。每年外国语学院组织的戏剧节,总是一场不落地从头看到尾。也正是在那些年月,第一次看到了《变脸》《死水微澜》《金子》等经典川剧的名家现场演出,如今思来,何其有幸。赴京读研后,导师常说,要跨文化,首先得了解文化,文化不只在书本里,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有空多去看看。这可乐坏了我,每每听说有好戏,常邀上同学,从东五环外的学校穿城去人艺剧场、天桥剧场、长安大戏院看。话剧《雷雨》《茶馆》《李白》《恋爱的犀牛》《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歌剧《卡门》《茶花女》《图兰朵》,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京剧《四郎探母》……虽然彼时学子们囊中羞涩,常坐于剧场边角,经典的力量却依然令大家或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或拍手称快,或默然静思,越看越上瘾。好几次因为没赶上八通线的末班地铁,大伙深夜里壮着胆走上好几站路回学校,一路上兴致不减地讨论着当晚的戏,在这奇妙的戏剧之旅中领略着多样文化、各色人生。
    说不清是儿时看戏埋下的种子,还是父亲职业的耳濡目染,抑或是京城里那些戏的梦绕魂牵,竟如偷吃了伊甸园“禁果”般,鬼使神差中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于是,进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十余年问,在戏剧戏曲领域众多专业书籍和剧本里汲取,在专家、前辈、师长的耳提面命和指引点播中进益,在数百个各类戏剧演出的观摩里思索,在参与的各级科研课题与著述里成长,在《四川戏剧》杂志的编辑中积累,在发表的专业论文中总结。慢慢地,让跨文化交流的专业方向与艺术科研T作对话、交融,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最具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川剧艺术,拓展川剧理论研究的维度,成为了潜意识中越来越清晰的一个愿景。
    观今日之天下,古老的川剧艺术来存了新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全球化的茫茫前路,“跨文化”或许同样是川剧如俄狄浦斯般绕不开的宿命。“川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这样的课题构思于是逐渐在脑海中酝酿成形。几位专家在对课题选题、内容与个人科研能力作综合评估后,对课题申报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申报次年,文旅部(原文化部)批准立项。这,便是《川剧的跨文化传播》一书的由来。
    尽管这样的课题选择看来顺理成章,然而真正着手,才发现绝非易事。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源自两方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兴起的时间不长,于戏剧戏曲领域更显陌生,也不乏相关论争:何为跨?谁跨谁?怎么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跨文化”一说,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显得有些难以言状。
    面对此等境地,提笔行文,如何下手?抬望眼,百年川剧,“唐三千,宋八百,说不完的三列国”,却难得一见有关“跨文化”的史料、档案和相关文字梳理,向人讨教,知之者寥寥,告之者渺渺,涉足之人更是鲜见。要想前行一步,何去何从,全无一条现成的路可寻。
    然而开弓便无回头箭,只得退而结网、背水一战。于是四处翻史料、查档案、读书籍、阅报刊,四下打电话、跑院团、下基层、作访谈,大量积累第一手材料。再从中外戏剧和戏曲各剧种的相关材料中,筛选可供一用之素材。一年余,待诸事就绪,拟出全书框架下笔。又经四年日夜草拟之劳作、六易其稿之艰辛,终搁笔成篇。
    尽管如此,笔者仍不免忐忑,才疏学浅自不待言,那看似难以言状的“跨文化”,在这本书中,究竟会给读者带来些什么,尚是未知。
    时间是“无声的语言”,就静静等待它的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