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 定价: ¥59.8
  • ISBN:978755946876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301页
  • 作者:费勇|责编:刘洲原
  • 立即节省:
  • 2022-07-01 第1版
  • 2022-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著名文化学者、《金刚经修心课》作者费勇教授从现代人视角解读苏东坡。
    人闲桂花落,心闲万物生。苏式“闲”学让你远离焦虑!
    给不安的现代人三个快乐锦囊,获得安心自在的力量。
    面对人生的困境,苏东坡用“一溪云”“一壶酒”“一张琴”三个分属于自然元素、美食元素和爱好元素的快乐锦囊治愈自己,也治愈所有不快乐的现代人。
    图书装帧精美,内外双封,雅致珍藏,内文还精心甄选了展现苏东坡其人其文的传世千古名画、名作作为彩插,带来一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人生若有不平事,不妨读读苏东坡!
    苏式治愈主义,专治各种不快乐。

内容提要

  

    漂泊、冲突、风雨、虚无、烦恼,这些现代人遇到过的人生困境和情绪问题,一千年之前的苏东坡都遭遇过,但他却用一颗“闲”心消解了所有的磨难,随遇而安,把简单的生活过出滋味。
    本书以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为经、诗词文章为纬,勾勒出苏东坡丰富而坎坷的一生,并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作个闲人”的生活哲学,让读者跟随苏东坡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快乐锦囊中,感受乐观豁达的精神,了悟人生智慧,从而得到心灵的治愈。

作者简介

    费勇,知名学者,修心课导师,畅销代表作有《心不累的活法:心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实践版:阿弥陀佛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六祖坛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实践版:法华经修心课》《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禅疯子寒山的八堂修心课》等,在两岸三地及韩国出版备受好评。
    现为读享创始人,兼任暨南大学教授、博导,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多漂泊,如何安定?
  01/人生到处知何似?
  02/ 我本无家更安往
  03/ 须信从来错
  04/ 天涯流落俱可念
  05/十年归梦寄西风
  06/ 此心安处是吾乡
  0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8/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09/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10/ 家在牛栏西复西
第二章 人生多冲突,如何进退?
  01/ 何时忘却营营?
  02/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
  03/ 何必择所安,滔滔天下是
  04/贺下不贺上
  05/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06/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0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08/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09/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10/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第三章 人生多风雨,如何平静?
  01/也无风雨也无晴
  02/ 过眼青钱转手空
  03/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04/ 日传万纸
  05/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06/回首尚心惊
  07/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08/ 缥缈孤鸿影
  09/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10/此生归路愈茫然
  11/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12/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13/ 黄州、惠州、儋州
第四章 人生多虚无,如何豁达?
  01/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02/世事一场大梦
  0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04/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0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06/谁道人生无再少?
  07/ 十年生死两茫茫
  08/ 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第五章 人生多烦恼,如何治愈?
  01/作个闲人
  02/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03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04/自谓人间乐事无逾此者
  05/明日黄花蝶也愁
  06/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
  07/且尽卢仝七碗茶
  08/勿使常医弄疾
  09/ 诗酒趁年华
  10/ 明月几时有?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3/ 适然而已
  14/ 着力即差

参考书目

前言

  

    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近年来流行“治愈”这个概念,有时也叫“治愈系”,大概太多人需要被治愈。这个概念来自日本,出现在1999年前后,起初指的是某个演员能给人一种安静、清爽的感觉,一看到她/他,或者和她/他在一起,虽然不是恋爱,却觉得很自在,觉得被治愈了,有治愈系女人/男人的说法。又指某一类事物,能够安慰悲伤的心灵的动漫叫治愈系动漫,也有治愈系音乐,指的是那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音乐,随后慢慢扩展到治愈系风景、治愈系食物、治愈系读物。凡是让我们不再悲伤、不再混乱,能够安静下来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治愈系”。
    按照这个标准,苏东坡应该是最具治愈效果的中国人,是一个治愈了所有中国人的中国人。在大量的公众号上,有类似这样的推文—假如你遇到了什么,一句苏东坡的什么话,就能治愈你。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形容就是:“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我向你们保证,有一种治疗灵魂的医术。它是哲学,不需要像对身体的疾病那样,要到我们身体以外去寻找它的救助方法。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资源和力量,去努力变得能够治疗自己。”西塞罗说我们的灵魂需要哲学的治疗,而身体需要到外面去寻求治疗。而事实上,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自我治愈,自愈是人体的一种机能。养生即自我治愈。过度依赖外界,我们渐渐遗忘了人的身心都是可以自我治愈的。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把苏东坡看作人间独一无二的人物:
    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关键是最后一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东坡给人带来快乐。一千年来,苏东坡以快乐的形象治愈了无数中国人,但实际上,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并不是快乐的。他的一生,是自我治愈的一生,甚至在很多时候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苏东坡对于人生的问题,从不回避,总是老老实实去面对,用“作个闲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一去化解。我把苏东坡“作个闲人”的生活方式,叫作“治愈主义”。或者说,对于人生的烦恼,苏东坡实践了一种“治愈主义”的解决方案,成就了他生命的丰富和快乐。
    苏东坡说,再可怕的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担心和恐惧,一旦真正发生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所以,没有必要胡思乱想,不如安静下来,去经历生命的各种形态,去体验眼前的现实,去用心做好当下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在经历之中,在体验之中,在做事情的过程里,人生的奥秘就会向我们显现,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就会消解。
    苏东坡把这种活法叫作“作个闲人”。苏东坡说,谁都可以作一个闲人,只要他愿意运用这三种元素。
    第一种元素:一溪云。云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云映照在溪流里。这是自然的元素。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云端看着这个世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从云端回望人间。苏东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热爱花花草草,热爱季节的流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明月如霜》)“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蝶恋花·春景》)这些句子贯穿了他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场景里。
    第二种元素:一壶酒。这是美食元素。对苏东坡而言,喝酒意味着对生活的热爱:“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苏东坡说自己酒量很小,但喜欢“把杯为乐”。他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一次酒醉写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吉祥寺赏牡丹》)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也是一次酒醉,写下:“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登云龙山》)
    在黄州的时候,又是一次酒醉,写下“夜饮东坡醒复醉”,然后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他写渔父喝醉了:“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渔父·渔父醉》)
    他的老师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对苏东坡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自我解放,在于忘掉世俗,忘掉自我。苏东坡喝出了一种微醺的境界,酒醉带来的是清醒。他喝了一辈子的酒,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快乐,以微醺治愈了世间的一切不快乐。
    第三种元素:一张琴。这是艺术元素。苏东坡喜欢古琴,家里藏有唐代的古琴“雷琴”,而且他也是演奏的高手。他还是顶尖的歌词作者,精通音律,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对音乐颇有研究,关于音乐和政治、音乐和人心,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当然,他喜欢音乐,更喜欢欣赏音乐。在《听僧昭素琴》里,他称琴声“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1100年6月20日,已经65岁的苏东坡,从海南岛北归中原,晚上渡海的时候,他看到海天一色,觉得从此不必像孔子那样颠沛流离,当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时候,就乘着小船浮游在海上。又因波涛声想到《庄子》里讲轩辕帝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这首乐曲,听到这首乐曲,就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看透得失荣辱。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虽然在海南岛几乎死去,但我一点也没有怨恨,反而觉得这次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奇特的。
    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但在每一个时刻,他都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因而每一个时刻都是闪闪发光的一刻。每一刻里既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既有“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痛快淋漓,也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婉转感伤;既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悲哀沮丧,也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奋进。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名声已经达到巅峰。但是,他的很多烦恼,和我们现在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给朋友写过这样一封信,内容大致是:
    我有小事求您打听一下。我想到江浙一个州郡任职,听说浙江四明县明年四月有空缺,尚未定人,请您在朝中打听一下,找找门路,有消息就回个信息。上次找您,您没有很留意。这次求托四明的事,恐不能太久,怕别人也谋取这个职位。到那时,就更加没有希望了。这也许对您有点苛求,但谋职一事,切不可一般地跑跑就想轻易地弄到手。
    也许,谁都不会相信这是苏东坡写的信。在另外好几封信里,他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如何受痔疮的折磨。还有很多信件,像我们现在的父母一样,为子女的前途操心。
    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优秀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一个焦虑不安的官员。他从不掩饰自己平凡的一面,从不回避问题。他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只好去“作个闲人”,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从“一张琴”上,他找到了生命的旋律;从“一壶酒”中,他享受了生活的美味;从“一溪云”里,他懂得了自然之道。
    苏东坡有一次随手写一篇札记,记录了他很平常的一种状态: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书临皋亭》)
    连苏东坡那样厉害的人,最后都“知命”,不敢说万物皆备于我,而是让自己“受万物之备”,不敢说自己如何利用万物,而是让万物来利用自己。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不够完美,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安于天命,把自己交给大自然,抱着惭愧心,随遇而安,想做的事,尽力去做,喝喝小酒,听听音乐,看看白云,倒也活得快快乐乐。
    人生有许多的痛苦与挫折,只能靠我们自己治愈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人世间多的是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越是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越要学会为自己取暖。还好,无论在哪里,总还是可以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旋律里,在微醺里,在自然里,我们总能找到快乐的源泉,找到平静的源流。还好,即使我们孤单一人,也可以和苏东坡聊聊天,聊聊怎样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调动我们的五官,打开我们的心扉,照亮眼前的现实。

后记

  

    英国哲学家罗素1920年来到中国,做了好几场演讲,也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大多谈论中国,后来结集为《中国问题》。罗素批评了中国人的“冷漠”“贪婪”等毛病,但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很多优点,比如,中国人冷静的尊严,喜欢享受自然环境之美,等等。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快乐天性。
    罗素发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可能比一个英国人穷,但却比英国人更快乐。由此,罗素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里对于智慧和美的重视,对于人生快乐的重视,使得其他的古国都已经消失,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
    因此,他给世界开了一个药方,现代中国人应该从西方学习科学知识,而西方人应该向中国学习“宽容的美德”“深沉平和的心灵”。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罗素讲的中国人,前面应该加上‘‘传统的”这个定义。从晚清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成了t·现代中国人”。现代性、商业化、消费主义等,也让现代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更接近罗素口中的‘‘西方人”,也同样遭遇到了“现代性”的冲击。
    更确切地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全球化,今天没有纯粹的t。西方人”,也没有纯粹的“东方人”,没有纯粹的“美国人”,也没有纯粹的“中国人”。
    都是“现代人”。
    科技、商业构成了现代生活的核心,关于科技和商业,西方的传统显然更具有优势。但如何解决科技和商业带来的人类精神问题。东方的传统更值得重视。作为中国人,回顾从晚清到现在的一百多年历史,总体上是向西方学习的一百年。今天我们生活其中的中国。从政治体制、教育、科技到生活方式,都烙上了“西方”的痕迹。传统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转型。 到了2l世纪,中国人发现了“传统中国”,中国经典读物开始流行,从《论语》《道德经》《庄子》《金刚经》,一直到《浮生六记》之类的生活艺术读物,都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再到近期“国潮”兴起,传统中国的时尚化成为趋势。 而在20世纪,西方人却在向中国、东方学习。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有意识地学习东方的“平和的心灵”。禅宗、藏传佛教、瑜伽之类,在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延续至今。从垮掉的一代、嬉皮士到今天的硅谷精英,离不开的一个思想资源是东方的禅。2019年HBO的纪录片《“压力山大”的美国人》中,揭示了美国社会极高的压力指数,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时候,禅修、瑜伽、冥想之类成为很多美国人的首选。 所以,罗素才会开出这么一个药方,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应该学习西方的传统,而心智层面,应该学习中国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快乐,没有现代人的那种焦虑和精神压力。但罗素没有进一步去探寻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快乐。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快乐呢? 最简单的回答,也许是传统的中国人对于生活持有“知足常乐”的态度。知足常乐,是最流行、最通俗的中国人生哲学。有一个中国民间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死了,成了鬼,阎王判他转世为富人。没想到这个鬼说,我不要做富人!阎王很奇怪,富人你都不想当,那你想做什么人呢? 这个鬼回答,只求一生有饭吃,有衣穿,没有是是非非,烧烧清香,吃吃苦茶,安安闲闲过日子,就很满足了。阎王听完,沉默了一下才慢慢说,你想要钱,给你几万两没有问题,但你想要清闲,实在太难太难了。 不去追求大富大贵,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小富即安,平平淡淡,清清闲闲。这样的知足,其实并不容易,很难做到。因为欲壑难填。所以,中国人最看重的能力,就是知足。当一个人能够知足,那么,他就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 苏东坡在密州,认识一个当地人叫赵明叔,家里穷,却爱喝酒。什么酒都喝,喝了就醉,他很爱说一句话:“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大意是虽然我喝着很差的酒,但和那些没有酒喝、只能喝茶汤的人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虽然我媳妇很丑,但和那些娶不上媳妇的人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 这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前的中国人,不论是富还是穷,都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很治愈。 苏东坡是一个文人,而且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对这句话却很有一番共鸣,说赵明叔这句话虽然说得粗俗了一点,但话糙理不糙,“近乎达”。“近乎达”,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这个“达”,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一个字,很雅,有达观、通达的意思。做人,看得透彻,活得明白,就是“达”。苏东坡认为这句话里有“达”的境界,专门写了《薄薄酒二首》来诠释这句话。 第二首词的最后一句: 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通达的人自己就通达,不需要借助酒醉,世间的是非优乐,本来就是空的,何必想不开呢?读过《红楼梦》的人,再读苏东坡这首词,会想起开篇的《好了歌》:“好就是了”。很显然,中国人的知足,建立在虚无感上,因为人会死亡,世间一切都很虚无,所以,对于成功和富贵有很深的怀疑。当然,这种怀疑和中国历史的循环也有关,周期性的改朝换代,使中国式的成功很难长久。 这种怀疑使中国人注重当下,喜欢知足,通俗地说是想得开。这本书以苏东坡作为样本,分析了他如何重视智慧和美,如何重视人生快乐,尤其是如何从自我治愈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结束这本书的时候,好像要和苏东坡告别,有所不舍。干言万语,不如一起小酌。所以,我引用一段苏东坡关于喝酒的自述,再次给予大家一个提示,关于如何快乐的提示,作为一种告别。 苏东坡说自己每天喝酒,但喝得不多,他说天底下没有比他酒量更小的人了。但是他很喜欢别人喝酒,看着客人慢慢举杯品酒时,他会感到像是自己喝了酒一样,有心胸开阔、酣畅淋漓的感觉。他闲居在家,每一天家里都来客人,每一次都会为客人摆酒。他说天底下没有比他更喜欢喝酒的人了。 又说他认为人最快乐的莫过于身体健康,心里没有忧愁。他说自己身体还好,也很少优愁,却总是见到一些得病的人或者忧愁的人,很不忍心,怎么能够见到这些不幸的人而又能让自己快乐呢? 因此,苏东坡每到一处常常会收集一些药物,有人跟他要,他就送给这个人,他还喜欢酿酒给别人喝。有人问苏东坡:“你没有什么病却收集了那么多药,自己不喝酒却酿了许多酒,辛辛苦苦为别人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苏东坡回答:“病人得到我的药之后,我就会感到身体轻松,喝酒的人没有酒喝,我让他喝了,自己就会感到痛快淋漓。其实我是为了自己才那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