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是人文艺术品牌「为你读诗」继《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之后,携手原班人马散文作家湘人彭二、国风画家符殊、朗诵家朱卫东打造的一本关于诗仙李白的插画随笔集,通过月亮、少年、行旅、英雄、道教、愁楚、独处、多情八个侧面展现李白身上雄奇、瑰丽的生命之力,引领众人去探寻他的浪漫之核和潇洒之芯,让人们在这段追溯中,感受自己血脉中的从李白那里继承来的文化DNA将会如何跳动。
内容提要

醒一醒,张开翅膀,李白邀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不走寻常路,永远是少年,活个潇洒就像李太白。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大文豪李白的随笔集,从月亮、少年、行旅、英雄、道教、愁楚、独处、多情八个侧面,展现诗仙身上雄奇、瑰丽的生命之力,引领众人去探寻他的浪漫之核与潇洒之芯。
目录
第一章 月亮:李白的另一个名字
第二章 李白:归去仍是少年
第三章 在路上:迎着风,迎向远方的天空
第四章 英雄:李白的侠客梦
第五章 道教徒:李白的快乐和痛苦
第六章 喝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七章 独坐敬亭山:孤独,是天才的宿命
第八章 浪子:多情却似总无情
前言

李白,中国人的青春故乡
近些年,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词叫“乘风破浪”。我们不禁想起李白的那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中国历史上,李白是最具个人主义的诗人。他个性鲜明,把个人的能量、个人的解放都发挥到极致。在李白前后,我们曾见过多少光亮的生命因为地位、权力、名利、以及自己身处的环境等因素,萎缩成一个悲哀的老人。但李白不是。
在李白的诗歌中,永远有一个大写的“我”的形象,那是他自己。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可以蔑视权贵,平交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对自己非常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还可以上天入地,来往古今,“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学者李长之在《李白传》里说:
“倘若说在屈原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理想而奋斗的,在陶潜的诗里是表现着为自由而奋斗的,在杜甫的诗里是表现着为人性而奋斗的,在李商隐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爱为美而奋斗的,那么,在李白的诗里,却也有同样表现着的奋斗的对象了,这就是生命和生活。”
我们为什么喜爱李白呢?大概就是因为我们从李白身上,看到了生命本来的模样。它那么真实,不污浊,不委屈,充满活力、朝气,流动着少年和青年活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而这也是整个盛唐的模样。
没有李白的盛唐,还能叫盛唐吗?
为了解答这一浩问,本书通过八章内容,从月亮、少年、行旅、英雄、道教、酒等八个侧面,体会李白身上雄奇、瑰丽的生命之力,还将集中品鉴近三十首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
李白一生热爱月亮。不夸张地说,缺少了李白的描述,中国人对月亮会少了很多独特的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没有哪个诗人,会像李白那样如此频繁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都写进月亮。因此,第一章为大家带来——“月亮:李白的另一个名字”。
有人说,如果杜甫代表中年,苏轼代表青年,那李白就是少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作为一个少年的天真。“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李白作为一个少年的无畏。因此,第二章是“‘后浪’:归去还是少年”。
让李白停止旅行是不可能的。家庭、婚姻、故乡都不能让他停止旅行。他是一个在路上的人。因此,第三章聊一聊“在路上:迎着风,迎向远方的天空”。
李白崇拜英雄,也渴望英雄的事业,希望自己成为英雄。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相比,李白更喜欢成为一个侠客,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赢得不朽功业,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因此,第四章是别致的“英雄:李白的侠客梦”。
李白深受道教影响,道教思想、观察和看待世界方法深刻影响了他,也无处不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成为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如果想真正理解李白,就不能不对他的道教思想进行了解。因此,第五章走进李白的“道”——“道教徒:李白的快乐和痛苦”。
李白还爱喝酒,他离不开酒,酒仿佛成为他精神的信仰。酒,是李白的慰藉,是他对生命的肯定和辩护,是他身上巨大而原始生命力的体现,是个人主义的狂欢,是他与这个世界、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因此,第六章不醉不休,“喝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他的很多诗,都是在孤独寂寞中写下的。因此,第七章遥望李白的孤独,“独坐敬亭山:孤独,是天才的宿命”。
有人说李白薄情,因为家庭上他似乎付出很少。李白其实很深情,他对妻子、儿女、朋友、普通人都如此。但和杜甫的深情不同,李白的多情是作为一个浪子的多情,多情不能妨碍他浪子的自由。因此,第八章讲讲李白的“情”,“浪子:多情却似总无情”。
李白晚年,遭遇一系列重大人生变故,处境险恶。杜甫疼惜李白,说:“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但李白还是一个大写的李白,在生命弥留时刻的最后一首诗《临路歌》仍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终其一生,李白以大鹏自比。临死之际,他还是高蹈飞翔的大鹏,所余之风可以激荡万世!
在今天,我们自问,我们还有生命力吗?活着的每一天,我们还有激情吗?我们是胆小的后浪,还是被后浪拍到沙滩的前浪?
而李白,就像一个站在巨浪之前面不改色的少年,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和李白一起,乘风破浪,走进生命,走进“中国人青春的故乡”。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当代诗人海子有一首诗,叫《亚洲铜》。其中两句是:“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这个“你”,说的仿佛就是李白。
在李白现存一千多首诗中,有几百首都和月亮有关。李白一生热爱月亮,从未停止歌颂月亮,以至于很多人愿意相信,他真是醉酒捞月而死。因为如果那样,李白就真与明月融为一体了。
月亮之于李白,就像故乡之于我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也可能是无数中国人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李白的很多诗都显得雄浑、华丽、大气磅礴,这一首却显得无比朴素而简单。
随着岁月变迁,人从天真、稚嫩变为成熟、复杂,但明月依然高挂在天空,散发着永恒不变的光芒和魅力,指引每个人找到回家的路。我们因此而更懂得明月,也更懂得故乡。
作为四川人,李白深爱故乡。他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再也没有回到四川,但他始终牵挂故乡的一轮明月。李白有一首诗叫《峨眉山月歌》,是离开四川前所写: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明明是李白割舍不下对故乡、故人的留恋之情,李白却说是明月舍不得他走。
公元759年,李白五十九岁,距他离开四川已过去三十多年。他终生都在路上,他也无数次深情回望自己曾游历的峨眉山,以及山顶的那轮明月。
离开故乡,李白落魄过,也荣耀过。他当过皇帝身边的红人,也曾作为阶下囚被流放夜郎。在终于被朝廷赦免返回妻儿身边的途中,他偶遇一个将要去长安的、名为晏的四川僧人。僧人出蜀时,也曾有峨眉山月相送,这让李白想起当年的自己,他仿佛从僧人身上看到同一轮明月。李白写道: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这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3有点奇怪。峨眉山月不仅照耀峨眉,竟然还照耀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它还照耀三峡、湖北江夏的黄鹤楼、秦川,乃至大唐的首都长安。这是统摄一切的峨眉山月,它甚至凌驾于帝都和圣主之上。在这里,峨眉山月已经不仅是作为故乡而存在了,更代表一切广大、清洁、光明的世界。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这话是李白说给僧晏听的,也可以看作他的夫子自道。“在功成名就之后,记得及时从那个世俗的世界抽身回来。”因为李白担心,广大、清洁、光明的世界随时有毁灭的可能。
李白写了一首《古朗月行》,很有可能写在安史之乱+前夕。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枪摧心肝。
这是一首从欢乐走向痛苦的诗。从此诗中我们看到,月亮是如何渐渐失去光彩,沉沦堕落的。我们也看到,人如何从好奇、天真的神话世界走向悲哀和凄惨的现实世界。
李白还有一首诗叫《独漉篇》,它的主题和《古朗月行》类似: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