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世界地理、旅游

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精)

  • 定价: ¥89
  • ISBN:9787572602542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387页
  • 作者:(英)本·威尔逊|...
  • 立即节省:
  • 2023-06-01 第1版
  • 2023-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场跨越7000年和26个世界城市的神奇旅行!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关于适应与持续性地重新适应的故事,打开全球视野,我们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塑造了我们。
    作者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气势恢宏、眼光独到,全景式呈现数千年城市演变中的美丽与丑陋,欢乐与痛苦,复杂性与矛盾性。作者文笔细腻,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数据与逸事交织,读来令人欲罢不能,充满引人入胜的细节,出色地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故事。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中,作者回溯7000年前的城市起源,勾勒延续至今的城市发展史,以此揭开“什么造就了城市”的真正奥秘。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包括雅典、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和上海,它们都是特定时代里作为贸易和文化焦点的大城市。
    虽然是我们建造了城市,但城市却反过来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一信息时代,这种影响甚至变得更加深刻。

媒体推荐

    (一项)卓越的成就……读这本书就像第一次游览一个令人振奋的城市——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有时两者同时出现。作者对城市的讲述笔酣墨饱,观察力十足。
    ——《华尔街日报》
    本·威尔逊带领我们在二十多个城市和数千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一趟激动人心的旅行……整本书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支对城市和国际化生活的颂歌……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威尔逊是一个博学多识、富有创造性的指导者,十分善于通过这些伟大的城市来讲述文明的精彩历史。
    ——《时代》杂志
    (一个)尖锐的提醒:大都市是脆弱的。(威尔逊)出色地呈现了使城市充满活力的各种力量。
    ——英国《金融时报》

目录

导言  大都市的世纪
第1章  城市的黎明
  乌鲁克(前4000-前1900)
第2章  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  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  巍峨帝都
  罗马(前30-后537)
第5章  饕餮之都
  巴格达(537-1258)
第6章  战争之城
  吕贝克(1226-1491)
第7章  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  社交之都
  伦敦(1666-1820)
第9章  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第10章  巴黎综合征
  巴黎(1830-1914)
第11章  摩天大楼之魂
  纽约(1899-1939)
第12章  湮灭
  华沙(1939-1945)
第13章  郊区之声
  洛杉矶(1945-1999)
第14章  特大城市
  拉各斯(1999-2020)
致谢

前言

  

    大都市的世纪
    今天,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增加了将近20万。明天还会增加这么多,后天也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城市人口会一直这样增长下去。到2050年,三分之二的人类将居住在城市里。我们正在见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一个长达6000年的进程走到了它的顶峰,到本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城市化的物种。
    我们要如何生活以及生活在哪里,这是我们可以询问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对历史和我们所处时代的理解大多来自对这一主题的探索。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美素不达米亚出现第一个城市定居点开始,城市就在信息交换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密集、拥挤的大都市里,人们充满活力的互动产生了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技术、革命和创新。到公元1800年时,全世界还只有3%-5%的人口居住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里,但这一小部分人却对世界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城市一直是人类的实验室和历史的推动者。城市的磁力吸引着我(就像每个星期被它吸引来的上百万人一样),于是我带着这样一个假设开始研究城市并撰写这本书: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无论好坏,都与城市息息相关。
    在城市经历壮观的复兴、城市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之际,我投身于这一广阔无边、包罗万象、令人费解的课题。20世纪初,传统的城市里充满了悲观情绪而不是希望;吞噬一切的工业大都市囚禁了它的居民,毒害了他们的身心;它正在导致社会崩溃。20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仍然很强烈: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分散而非集中的过程中。全球主要的大都市,如纽约和伦敦,都经历了人口下降。汽车、电话、廉价的航空旅行、资本在全世界畅通无阻的流动,以及后来的互联网,使我们得以打破传统上那种狭窄、拥挤的市中心的束缚,从而向外扩张。当你拥有无限的虚拟社交网络时,谁还需要城市社交网络呢?无论如何都在遭受犯罪浪潮和自然老化侵袭的市中心,正被郊区的商业园区、校园、家庭办公室和市外的购物中心所取代。然而,20世纪的最后几年和21世纪的头几十年推翻了这些预测。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中国,30年来,在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推动下,一系列古老的城市(以及一些新建的城市)蓬勃发展起来,这个过程在无数摩天大楼的兴建中达到了高潮。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重新夺回了它们在经济上的中心地位。知识经济和超高速移动通信技术并没有促进人口的分散,反倒鼓励了大公司、小企业、初创企业和自由创意工作者像蜂巢里的蜜蜂一样往城市里挤。当专家们聚集在一起时,技术、艺术和金融上的创新就会出现:当人们在面对面的环境中(尤其是在能够促进信息流动的地方)分享知识、合作和竞争时,人类就会迎来繁荣。过去,城市千方百计地想把大型制造工厂吸引过来或是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现在它们却在争夺人才。
    后工业社会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和城市密度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重塑现代大都市。成功的城市改变了整个经济——正如中国那令人羡慕的由城市主导的经济增长所显示的那样。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每增加一倍,其生产力就会提高2%-5%:城市蕴藏的能量使我们从整体上更具竞争力和创业精神。能够使这种力量增强的不仅有密度,还有规模。
    在过去30年里,困扰这个星球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大城市正以令人吃惊的方式脱离自己的国家。全球经济向少数几个城市和地区倾斜:到2025年,合计拥有6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7%)的440座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到全球总值的一半。圣保罗、拉各斯、莫斯科和约翰内斯堡等许多来自新兴市场的单个城市,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创造出该国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财富。人口仅占尼日利亚总人口10%的拉各斯,其工商业活动却占了全国的60%;如果它宣布独立并成为一个城邦,它将是非洲第五富裕的国家。在中国,仅三个特大城市地区就产生了全国经济总量的40%。这不是一个新现象。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历史上一种常见情况的回归——超级明星城市在人类事务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古美索不达米亚或哥伦布到来之前的中美洲,在希腊城邦崛起或中世纪城邦的鼎盛时期,一群特定的大都市垄断了贸易,并在竞争中压倒了纯粹的民族国家。
    纵观历史,大城市和国家之间的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它们急速地取得成功,意味着它们从不那么受欢迎的城镇和地区吸走了人才和财富;它们主宰着文化;而且,就像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一样,它们所具有的多样性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在今天,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在当今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大都市,出生在国外的居民占人口的35%-50%。与本国人口相比,世界级城市的人口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富有、有更多元的文化背景,这些城市之间的共同点更多。在许多现代社会中,最大的鸿沟不是年龄、种族、阶级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而是大都市与乡村、郊区、城镇和城市之间的鸿沟,后者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中被抛在了后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都市”这个词意味着魅力和机遇;但它也是一种精英主义(不论是在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社会上)的简称,这种精英主义日益受到人们的憎恨。当然,仇恨大都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我们一直在担心大都市会侵蚀我们的道德和心理健康。
    ……
    城市的进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只要城市存在,其规模就取决于主要的交通方式、外部威胁、物资供应和邻近农业用地的价格。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些因素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只有在富裕和安定的社会,它们才能大展身手。在本世纪,威胁我们安全的不是外部军队的入侵,而是不稳定的气候。人口密集的城市拥有公共交通线路、适于步行的街区以及各种商店和服务,与散乱的居民点相比,这样的城市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资源更少。它们的紧凑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自然的冲突,因为它们没有犯下无序蔓延之罪。我不是建议人们往市中心挤:显然,那里没有足够的空间。我说的是大都市周边地区(郊区和城市周边的街区)要城市化,使它们具有与市中心相似的形式、密度、多功能和空间上的杂乱。
    在2020年的lockdown期间,城市里密集的人口从优势变成了威胁。作为城市生活乐趣之一的社交,成了人们千方百计试图避免的东西,仿佛你的同胞就是你的死敌。数十亿人被命令分开,不许聚集在一起;城市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城市人口在疾病面前的脆弱和封锁的影响,不应使我们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提升人口密度是实现环境可持续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家和城市规划者正确地赞扬了使现代大都市在知识经济中如此成功的“集群效应”。但这种效应在许多领域都适用,并非只对科技初创企业有效。密集的城市区域激发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和创造力,包括在街区层面——不只是金融界和科技魔法(technologjcal wizardry)层面,还有日常生活层面。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换言之,当我们需要有弹性、适应性强的城市来着手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流行病等新的严峻挑战时,功能性强、资源丰富的社区可以帮助城市更具弹性。达拉维、拉各斯的奥蒂巴电脑村以及众多非正式社区的活力表明,城市的创造力每天都在发挥作用。
    这种解决方案需要让人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真的实现城市化。最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提高想象力,接受城市的多样性。回顾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睁开眼睛,全方位地把城市经验看清楚。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1章
    城市的黎明
    乌鲁克
    (前4000-前1900)
    恩奇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强壮如“天上的石头”,拥有神一般的美貌,当他与野生动物一起自由奔跑时,他的内心十分快乐。直到他看到神妓莎玛赫(Shamhat)在池塘中洗澡时赤裸的身影。恩奇都才看了一眼就被她迷住了,他与神妓交欢六天七夜。
    对他们放肆、热烈的性结合感到满足之后,恩奇都试图回到荒野中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驾驭自然的力量消退了。野兽对他避之不及;他的力气也减弱了。他头一次感受到孤独的痛苦。他带着困惑回到神妓身边。她向爱人说起她的家乡——传奇的乌鲁克城,那里有不朽的建筑、郁郁葱葱的棕榈树林,宏伟的城墙后面有成群的人。在城市里,人们不仅从事体力劳动,还要从事脑力劳动。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每天都在过节,只要“有节奏的鼓点声”响起,庆典就开始了。那里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魅力四射,充满欢乐”。神妓教恩奇都如何吃面包和喝麦芽啤酒。她告诉他,在城市里,他犹如神祇般的潜力将转化为真正的力量。他浓密的体毛被剃掉了,皮肤被涂上油,赤裸的身躯也被昂贵的衣服遮盖起来,恩奇都动身去了乌鲁克。他放弃了来自大自然的自由和本能,被性、美食和奢侈的诱惑吸引到了城市。
    从乌鲁克和巴比伦到罗马、特奥蒂瓦坎和拜占庭,从巴格达和威尼斯到巴黎、纽约和上海,这些城市让人心醉神迷,想象中理想化的城市变成了现实,人类的创造力由此走上了顶峰。恩奇都代表着原始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他被迫在自由的荒野和人造的城市之间做出选择。神妓象征着复杂精致的城市文化。就像她一样,这些城市吸引和诱惑着我们;它们承诺会激活我们的力量和潜能。
    恩奇都的故事出自《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开篇,这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其形诸文字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今伊拉克)的苏美尔人创作了这部史诗,苏美尔人有读写能力,并且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如果有人像虚构出来的恩奇都一样,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第一次来到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乌鲁克,他们的感官将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乌鲁克占地3平方英里,人口在5万至8万之间,是当时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它就像一座蚁丘,坐落在一个由几代人的劳作创造出来的土堆上,一层层的垃圾和被丢弃的建筑材料构成了一座俯瞰着平原的人造卫城,方圆数英里“内都可以看到它。
    离这座城市还有很远时,你就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乌鲁克开垦了城市周边地区,利用农村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几十万公顷的农田,通过沟渠进行人工灌溉,出产的小麦、绵羊和椰枣养活了这座大都市,而这里生产的大麦还可以用来为大众酿造啤酒。
    最令人惊叹的是高耸的庙宇,其中供奉着爱与战争女神伊南娜(Inama)和天空之神安努(Anu),它们被建在城市上空的巨大平台上。就像佛罗伦萨的钟楼和穹顶,或者21世纪上海林立的摩天大楼一样,它们是明确的视觉标志。安努的白色神庙用石灰石建造,表面涂有石膏灰泥,会反射阳光,就像现代的摩天大楼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它是平原上的灯塔,向周围散发出文明和力量的信息。
    对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来说,这座城市代表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气势熏灼的人工景观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它的城墙周长为9千米,高7米,上面散布着城门和突出的塔楼。穿过任何一道城门,你立刻就会看到这座城市的居民是如何战胜自然的。城区周围是整齐的花园,种植着水果、香草和蔬菜。运河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把水从幼发拉底河输送到市中心。在地底下,一个黏土制成的管道系统把成千上万人的排泄物排到城墙外头。花园和椰枣树延伸到内城附近就适时地消失了。狭窄、蜿蜒的街道和小巷有如迷宫,两侧挤满了没有窗户的小房子,看上去局促得可怕,几乎没有开放的空间,但这样的布局是为了在市区中创造一种微气候,利用狭窄的街道和密集的房屋带来的阴凉和微风减轻美索不达米亚强烈的日晒。
    喧嚣、拥挤、繁忙的乌鲁克和它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姐妹城市一样,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一部与《吉尔伽美什史诗》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象女神伊南娜做出保证:
    仓库会有充足的存粮;城里会建起住所;它的人民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喝到美味的饮料;那些沉浸在节日里的人兴高采烈地聚在院子里;人们挤满庆典场地;相识之人将一同进餐;外地人会像空中的珍禽一样结伴出游……猴子、强壮的大象、水牛、从异国来的动物,以及纯种的狗、狮子、野山羊和长毛的alum绵羊会在公共广场上互相推挤。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座城市,那里有巨大的小麦粮仓和装满金、银、铜、锡,以及青金石的仓库。在这段高度理想化的叙述中,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流向这座城市,供人们享用。同时,“城内响起提吉(igi)鼓声;城外奏起笛子和赞赞(zamzam)。停泊着船只的港口充满了欢乐”。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