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的价值贡献在于厘清了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影响的逻辑框架。首先,基于溢出效应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从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角度阐释了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影响机理;其次,从要素禀赋结构层面、地区层面、行业层面几个视角分析了生产分工影响出口附加值的制约因素;最后,探析了生产分工影响出口附加值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本书通过构建各种计量模型,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验证。一是采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估计了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对零部件分工、加工品分工、初级品分工提升出口附加值的影响规律;二是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生产分工业层面几类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影响;三是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作用机制,并做了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拓展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溢出效应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生产分工与出口附加值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展了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而言,从要素禀赋结构层面、地区层面、行业层面几个角度探讨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影响,并分析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作用机制以及贸易自由化的拓展效果。本书将生产分工划分为零部件分工、加工品分工、初级品分工,故丰富了对生产分工所处的不同阶段和价值链环节层面的研究。以往从要素禀赋结构层面考察生产分工产生效应的研究较少,本书考虑了在人力资本、所有制结构、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制度服务这些约束因素条件下,三类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影响的动态变化规律。
第二,本书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检验了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影响,揭示了二者关系在不同维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地区层面,有13个省份零部件分工、17个省份加工品分工、19个省份初级品分工对出口附加值提升有正向影响,浙江等3个省份零部件分工、福建等4个省份加工品分工、吉林等5个省份初级品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短期波动影响较为突出。在行业层面,有19个行业零部件分工、24个行业加工品分工、17个行业初级品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提升影响较为明显。通用设备等4个制造业零部件分工、纺织等5个制造业加工品分工、煤炭采选等6个制造业初级品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短期波动效应较为突出。
第三,本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作用机制。以往文献对生产分工和出口附加值各自的研究较多,但没有文献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更缺少对零部件分工、加工品分工、初级品分工的作用机制进行区分。零部件分工促进出口附加值提升的作用机制包括TFP、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本配置。加工品分工和初级品分工促进出口附加值提升的作用机制包括TFP、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劳动力配置。在贸易自由化程度分别超过50%和75%以后,生产分工对出口附加值的提升影响会有很大变化。贸易自由化会间接强化生产分工企业的TFP、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中介渠道,继而对出口附加值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
姚博,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南开经济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成果奖,出版学术专著4部。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生产分工的研究
2.2 关于出口国内附加值的研究
2.3 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研究
2.4 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应研究
2.5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3 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影响机理
3.2 制约因素
3.3 作用机制
3.4 贸易自由化的拓展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基于要素禀赋结构分析
4.1 模型、变量与数据
4.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4.3 基本估计与内生性分析
4.4 异质性分析
4.5 要素禀赋结构的门槛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分析
5.1 模型和变量说明
5.2 地区层面的特征趋势
5.3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5.4 基本回归和内生性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6 各省份样本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基于行业层面分析
6.1 模型、变量与数据
6.2 行业层面的特征趋势
6.3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6.4 基本回归和工具变量估计
6.5 稳健性分析
6.6 各行业样本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影响的作用机制与拓展分析
7.1 作用机制
7.2 拓展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前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生产分工体系的不断拓展和中国参与全球网络生产的进一步深化,大量的生产分工和对外出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增长,为中国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贸易开放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的出口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出口国内附加值有了一定提高,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也在大幅升级,国内企业参与不同类型、特征和层次的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特征和层次的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应、制约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拓展影响,进而为制定差异化的生产分工和贸易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既是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书的价值贡献在于厘清了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影响的逻辑框架。首先,基于溢出效应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从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角度阐释了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机理;其次,从要素禀赋结构层面、地区层面、行业层面分析了生产分工影响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制约因素;最后,探析了生产分工影响出口国内附加值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本书通过构建各种计量模型,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验证。包括:一是采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估计了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对零部件分工、加工品分工、初级品分工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规律;二是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估计了各个省份、各个行业层面几类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三是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作用机制,并做了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拓展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基于溢出效应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生产分工与出口国内附加值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展了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而言,从要素禀赋结构层面、地区层面、行业层面探讨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并分析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作用机制以及贸易自由化的拓展效果。本书将生产分工划分为零部件分工、加工品分工、初级品分工,丰富了对生产分工所处的不同阶段和价值链环节层面的研究。以往从要素禀赋结构层面考察生产分工产生效应的研究较少,本书考虑了在人力资本、所有制结构、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制度服务这些约束因素条件下,三类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影响的动态变化规律。
第二,本书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检验了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揭示了二者关系在不同维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地区层面,有13个省份零部件分工、17个省份加工品分工、19个省份初级品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提升有正向影响。浙江等3个省份零部件分工、福建等4个省份加工品分工、吉林等5个省份初级品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短期波动影响较为突出。在行业层面,有19个行业零部件分工、24个行业加工品分工、17个行业初级品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提升影响较为明显。通用设备等4个制造业零部件分工、纺织等5个制造业加工品分工、煤炭采选等6个制造业初级品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短期波动效应较为突出。
第三,本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作用机制。以往文献对生产分工和出口国内附加值各自的研究较多,但没有文献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更缺少对零部件分工、加工品分工、初级品分工作用机制的区分。零部件分工促进出口国内附加值提升的作用机制包括TFP、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本配置。加工品分工和初级品分工促进出口国内附加值提升的作用机制包括TFP、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劳动力配置。在贸易自由化程度分别超过50%和75%以后,生产分工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提升影响会有很大变化。贸易自由化会间接强化生产分工企业的TFP、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中介渠道,继而对出口国内附加值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