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2017年以后,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系列从严监管政策开始实施,影子银行由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进入规模收缩阶段,但存量规模仍十分庞大,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处于由数量型调控模式向价格型调控模式过渡阶段。在此背景下,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对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管与引导,排除其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干扰,加快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升货币政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首先,本书总结了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运作机制,并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再次,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三个方面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本书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者简介
雷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经济学博士。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构架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金融创新理论
二、货币政策调控理论
第二节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及工具的影响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三、影子银行周期性、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影响
四、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综合评述
第三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影子银行的界定
第二节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中介视角
二、融资主体视角
三、投资主体视角
第三节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
一、影子银行快速兴起阶段(2009~2013年)
二、影子银行发展不断深化阶段(2014~2016年)
三、影子银行严监管阶段(2017年至今)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变
第一节 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第二节 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操作框架的政策实践
一、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操作框架背景
二、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操作框架特点
三、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第三节 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的政策实践
一、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背景
二、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特点
三、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第四节 货币政策调控向利率工具为主转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第一节 影子银行周期性波动机理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实证模型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及适用性检验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影子银行周期性检验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检验
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第一节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影响的模型构建
一、数量型调控模型构建
二、价格型调控模型构建
三、数据处理
第四节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对逆回购操作的影响
二、影子银行对再贴现利率和MLF利率调控有效性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第一节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对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影响
二、影子银行对价格型中介目标的影响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模型滞后期的确定及平稳性检验
四、脉冲响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二、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三、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OxMetrix软件程序代码
后记
前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2017年以后,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系列从严监管政策开始实施,影子银行由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进入规模收缩阶段,但存量规模仍十分庞大,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处于由数量型调控模式向价格型调控模式过渡阶段。在此背景下,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对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管与引导,排除其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干扰,加快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升货币政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首先,本书总结了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运作机制,并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再次,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三个方面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本书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书的实证研究及结论如下:
第一,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从影子银行周期性角度研究了影子银行周期性运作特征及其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并讨论了近年来金融监管从严导致的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利用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相关宏观经济变量数据构建TVP-VAR模型,时变脉冲响应结果如下:一是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影子银行运行的周期性发生了转变,先由顺周期性转变为逆周期性,再由逆周期性转变为顺周期性,且影子银行的周期性表现出时变特征。二是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M2)总体上起到分流作用,而之后的金融监管从严阶段,影子银行则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三是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看,影子银行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具有持续性推升效应;从总体上来看,影子银行在顺周期运行阶段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在逆周期运行阶段抑制经济增长。四是近年来监管从严导致的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收缩对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明显的负向冲击,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不利于价格水平的平稳。
第二,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从数量型、价格型调控框架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对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两种货币调控框架下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子银行对价格型调控框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利用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数据构建了数量型调控框架和价格型调控框架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工具在数量型调控框架和价格型调控框架下调控效力的影响,对比了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再贴现政策工具和中期借贷便利工具的调控效力,分析了影子银行对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再贴现政策工具和中期借贷便利工具的调控效力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下:一是在数量型调控框架下,影子银行降低了逆回购操作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率,但提升了市场基准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效率。二是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影子银行提升了逆回购利率向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向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三是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引导能力低于新型货币政策工具MLF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引导能力。四是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影子银行降低了再贴现利率向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传导效率,提升了MLF利率向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传导效率。
第三,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相关性的角度研究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使用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统一的框架下对比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以及利率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并讨论了该相关性受影子银行的影响情况。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下:一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社会融资规模冲击的反馈幅度最大,对利率冲击效果次之,对货币供应量冲击效果最弱。二是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各中介目标冲击的响应持续时间方面,其对利率冲击的响应持续时间最长,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冲击的响应持续时间较短。三是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及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受影子银行影响而减弱,社会融资规模与产出的相关性受影子银行影响也有所减弱,但影子银行增加了利率与产出的相关性。四是在影子银行规模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更高;在影子银行规模缩减阶段,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利率与产出的相关性更高。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角度创新。现有文献多是将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根据自身的数量型、价格型分类,放在相同类型的调控框架下进行研究,本书则在统一的模型中对比分析了各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性;研究了不同货币调控框架下同一政策工具的调控效力,以及同一货币调控框架下不同政策工具的调控效力。第二,研究方法创新。本书使用TVP-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运行周期性的时变特征,并讨论金融监管从严导致的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该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变量的时变效应,有效地捕捉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和其他可能的非线性特征,相较于线性模型更有利于实现研究目的。第三,研究结论创新。现有文献关于影子银行周期性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但较多文献认为影子银行具有顺周期特征。本书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影子银行运行发生了顺、逆周期转变情况。此外,现有文献多研究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带来的影响,本书则分析了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补充了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