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我们做对了什么(北京十一学校家长的陪伴与反思)

  • 定价: ¥69
  • ISBN:978752136542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外语教研
  • 页数:317页
  • 作者:编者:刘华蓉//刘...
  • 立即节省:
  • 2025-07-01 第1版
  • 2025-08-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46篇北京十一学校家长的教育实战经验分享,聚焦中学生学习、交往、生活及升学等核心命题。区别于专家视角,本书汇集了家长们的实践智慧和鲜活案例,展现升学压力与全人教育的平衡艺术,内容以“家庭氛围塑造-成长路径规划-心理战术应用-多元升学破局”为大框架,系统呈现家庭教育完整生态。书中既有培养自律习惯、平衡社团学业、规划选科升学等实用策略,也包含心态调整、化解亲子冲突、引导人际关系的真实案例。从“指挥官到军师”的角色转型、兴趣与学业的动态平衡,到学科竞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合作办学等多元升学路径深度解密,本书坦诚分享实践的试错与反思,为中学生家长提供兼具教育理念深度与可落地实操的陪伴指南,助力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成长阶段。

目录

好关系赋能成长
-  助力骞翮  静待远翥
    -  从十一到燕园的陪伴之旅  予玫
-  在幕后候场,在关键处掌灯  慧晶
-  为父20年的践行与反思  德辉
-  好的家庭氛围是怎么炼成的  飞雪
-  不着眼于结果的教育  常艳红
-  好关系赋能,好习惯筑基  樊凡
当父母的“风筝哲学”
-  三万公里的“陪跑”  雁行
-  “自卷”的宝贵收获  郭燕枝
-  散养背后的智慧  赵鑫华
-  自律即自由  未名
-  一个“超级放养妈”的实践  饶雨
-  放松不放任  涓涓
当好参谋不容易
-  重视孩子的校内“关系”  宁东
-  从常规班到直升班的反思  芦溪
-  选科有点难:少见的物政史组合  华闻
-  用好“项目管理思维”  许可
-  当好高考“军师”的三个法门  燕北
寻找专属成长密码
-  当好学生掉队了怎么办?
    -  用技术托举,用深爱兜底  韩琼
-  如何在名校当“中等生”  晓舟
-  没有“童子功”的艺考之路  黄奕峰
-  三次转身的勇气:艺考、日语与高考  九淮
-  “脱轨”的挑战:当儿子决定出国学音乐  孟蕾
学业与兴趣的平衡术
-  当兴趣与课业争夺时间  王晓晴
-  运动的馈赠  悠然
-  走出游戏诱惑  韩丽娜
-  舞台之上,梦想之间  青峙
走出成长焦虑
-  陪孩子走出抑郁焦虑的沼泽  刘静
-  最好的爱是克制的爱  金小萤
-  与数学的“爱恨情仇”  何茹
-  一名理科生的语文突围战  知棠
-  和孩子一起打赢“心理战”  琬洳
-  高考倒计时:为孩子筑造“情绪避风港”  明铗
-  那些“不说”的时刻  梅子
披荆斩棘竞赛路
-  给热爱以时间:被孩子“带飞”的滋味  斯秀
-  一个竞赛生的清华之路  子衿
-  竞赛小白叩开燕园之门  陈晓颕
-  “攀登”去清华  路未然
-  无缘保送之后  刘晓静
-  从竞赛折戟到燕园花开  江雪
-  一个数竞生的断舍离  李丰发
高考不是独木桥
-  化解“路径纠结”:上大学有多条路  谭晶
-  关键抉择:从选科选校到奔赴港岛  宇文
-  多元规划守护热爱  孟霄然
-  你的大学你做主
    -  港大与清华强基的选择  吴敏
-  亏分上北航强基,我们选错了吗?  孙会
-  从985到中外合作院校
    -  如何规划“非典型”升学路?  李建
后记

前言

  

    家庭教育中有真学问
    谢维和
    刘华蓉博士与北京十一学校的40余位家长共同写了一本书,介绍和分享了他们在孩子18岁参加高考之前,支持、陪伴孩子的做法和思考,反思了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得失。其中,有的作者介绍了自己从小时候培养孩子好习惯、好品行的做法,有的作者专门写高中阶段怎么帮助孩子做好选择和高考准备,还有的家长分享了与孩子交流与“斗争”的故事,也有的家长坦言了家庭教育中的难点与自己的办法,等等。他们都用亲身经历回答了:家长怎么和中学阶段的孩子相处,怎么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时候提供帮助,怎么鼓励孩子顺利走过高考、进入大学。他们为读者呈现了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调整心态去理解孩子、尊重包容孩子和支持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与优秀家长的心路历程与实践体会。这样的选题与体裁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可读性。
    《我们做对了什么——北京十一学校家长的陪伴与反思》,这本书及这个书名特别有味道。这个味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真的做对了!而且是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是社会化的摇篮。它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孩子们的很多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身体状况,等等,都与家庭教育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中都可以发现,孩子们的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用学术的话语讲,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是从私德开始的,并且从私德推广到公德;而家庭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私域与初级群体,则是私德养成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过去,有人提出顺序理论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形态。而现在的社会教育研究则已经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重叠的,并且发生在所有的正规教育阶段。由此,我甚至愿意说:不懂家庭教育,就很难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往往很难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很难真正成为一个教育强国。所以,能够真正与孩子进行轻松和有效的交流,是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作者通过研究分析,特别是分析大量实证材料,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刘华蓉博士与其他十一学校家长们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这本书及书名很有味道的第二个原因,是主编与作者们的确做对了,他们是在用正确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给人的印象常常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儿科”,看起来好像非常简单和容易,但实际上它是一门真学问,其中包含了许多教育的道理、亲子关系的理论,以及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与挑战,等等。有些大名鼎鼎的教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头头是道、轻车熟路,可往往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手足无措、不知所然;有些孩子成长得很好,但家长却又说不出什么经验与体会——类似这样的情况可谓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而这本书的书名中的“陪伴”二字,既是作者们的经验总结,也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家庭教育的方法万千条,陪伴是第一条。从文化资本的理论看,陪伴是文化资本传递最基本的途径与方法。这种陪伴意味着一种时间的投入,意味着一种相互平等与相互尊重的相处,意味着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环境,还意味着一种合理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没有正确的陪伴,就没有有效的教育;没有合理的陪伴,也就没有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没有陪伴,更罔谈家庭的快乐与幸福。
    这本书及书名有味道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书的实用性。这件事不仅做对了,不仅是用对的方式做的,而且对社会和年轻的家长们十分有益。书中的许多案例与观点,都是作者们的亲身经历与立足于现实经验的思考。他们所经历的这些挑战与困惑,也是今天中国许多家长的普遍苦恼,包括怎么理解孩子,怎么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支持孩子选科、选专业、选大学,怎么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和青春期压力……所以,本书针对家长们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悦与共渡难关,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实证性经验与可操作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真学问,也是家长们不得不参与的一项人生的考试。本书的主编与作者们为这个考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和教辅材料,其中包含了活生生的示范与参照。他们的实践证明,学习和反思是成为优秀家长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独特的方法,而且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要讲科学。要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庭,培养优秀的下一代,家长就要学会正确科学地育儿,掌握建设家庭的知识和能力。广大家长既要学一点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借鉴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做智慧的家长。
    是为序。
    谢维和,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哲学博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