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

  • 定价: ¥28
  • ISBN:978750394600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艺术
  • 页数:401页
  • 作者:(英)伊丽莎白·诺...
  • 立即节省:
  • 2010-07-01 第1版
  • 201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本赚人热泪的巅峰小说,但不是那种涕泗横流的感动,而是在阅读中有一种慢慢浸入心头的共鸣,让人热泪盈眶。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儿,一个来日无多的母亲,伊莉莎白·诺贝尔这次将自己作品中亲情与友情共存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女儿在生命历程中走了多远,走了多久,她永远都是自己的“宝贝”;对于姐妹来说,无论怎么纷纷争争都总有一丝情感在牵系着彼此。庞杂的人物关系却因母亲的一封封寄托着眷恋的书信连接起来,那份亲情在缓缓流淌中浸润着每一个亲人的心灵。而母亲那段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是否能真相大白,是遗憾?是怀念?是悔恨?随着母亲的一封封书信慢慢呈现。

内容提要

  

    芭芭拉发现自己来日不多,一想到四个女儿将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生命的磨练,心中充满不舍。她决定写下那些一直没机会跟女儿们聊聊的事情。
    老大丽莎,害怕承诺婚姻,用武装的坚强将幸福挡在门外;老二珍妮弗,挣扎在濒死的婚姻中,整天郁郁寡欢;二十来岁的老三艾曼达是个背包客,浪迹天涯;小女儿汉娜,正值青春期,总想证明自己。
    那些来不及对女儿说的、不敢说的事,随着书信中的一字一句,娓娓道来……

媒体推荐

    在我所有的小说中,这本书最让我“呕心沥血”。身为母亲的我,不难想象自己和女儿遇上书中人物必须面对的情境时的感受。我承认写作这本书时,好几次在计算机前鼻酸啜泣。——伊莉莎白·诺贝尔
    
    来自英国文思敏锐的小说家伊丽莎白·诺贝尔的这部小说,是一部超越死亡的小说,母女之情动人心弦。《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实至名归,赚人热泪。——《科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感人至深、读来愉快的女性小说佳作。——《图书馆期刊》
    
    伊丽莎白·诺贝尔这一本赚人热泪的小说让她更上巅峰。独特的叙事风格令人刮目相看。——《出版人周刊》
    
    文笔出色,情感浓郁。你会不止一次为它热泪盈眶。——《太阳报》
    
    彼此包容、心中有爱,就能化解世间所有困难的挑战。“珍惜亲情”,这是作者通过本书,献给大家最好的礼物。——《每日快报》
    
    最适合漫漫长夜回味的精彩小说。——《每日邮报》
    
    流畅生动,一页接着一页,爱不释手。——《每日镜报》
    
    她的故事确实引人共鸣。她笔下的人物保证‘真实’,有软弱有缺陷,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这是一本深具抚慰效果,令人难以抗拒的小说。——Glamour
    
    好爱这本书,我也要我的女儿读。——Eve
    
    感动人心的故事,优美地诠释出母女之间无可取代的情感。——Bella
    
    措词巧妙、深情动容,坦然掬泪一探女性情谊。——Red
    
    引人入胜,每个人物都触动人心。——Heat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诺贝尔(Elizabeth Noble),1968年12月生于英格兰的白金汉郡。1990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埃德穆学院,取得英语文学的荣誉学士。擅长将亲情与友情融入作品中,她认为,人生最难得也最幸福的,就是亲情与友情都能兼得。   著有《读书会》、《友情测试》、《谭可俱乐部》、《A到Z的周末恋曲》《邻家女孩》等小说。而《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是她最得意之作。

目录

作者序
六月十二日
十月
十二月中
圣诞节
新年除夕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前言

  

    经常有人问我:《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这本书的创作灵感从哪儿来?答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的母亲桑迪·诺贝尔和我的女儿塔卢拉·艾伦和奥迪亚·弗罗伦斯,以及我的外婆格雷迪丝(她在1960年代中期过世,当时我母亲才二十岁出头)。我的前三本小说大多是关于友谊、浪漫爱情和婚姻的主题,这次我更近距离来看待亲情,从中找寻题材,诉说自己的故事。此外,我认为我在移居到美国那年开始撰写母女题材并不是巧合,而是距离让我开始很思念母亲。我跟她关系一直很好,就连我的孩子出生后,我们都还天天打电话,而且每两星期至少见一次面。她是我的知己、我的咨询师,也是我的重要顾问。在我两次阵痛、生下露露和泰莉这段无与伦比的人生经验中,母亲一直陪伴着我。在家有新生儿最难熬的前几周,她来帮我清扫、煮饭、整理,而且她永远都知道该怎么应付号啕大哭的婴儿!她曾陪着我一起度过两次性命交关的病痛经验。一次是露露病重住院,而我正大腹便便地怀着泰莉。白天我照顾露露,晚上就全靠母亲帮忙。所以搬到美国纽约时我很想她,思念到不行。我想,就是在这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个主题。虽然我们之间隔着大西洋,但仍能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保持联系,而且我们还拟定了相互拜访的计划。可是,万一没有这些通讯方式?万一她不在了呢?
    当然,这本书还有另一个灵感来源,就是我的女儿。每位母亲都会害怕孩子还来不及准备好在没有妈妈陪伴下独自生存,就得离开孩子身边吧?你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这个就算有你陪伴也很吓人的世界,所以,万一你不在了,这世界肯定会艰辛到让孩子难以面对吧。几岁的孩子可以不需要妈妈陪在身边呢?五岁?十岁?二十岁?我知道我母亲到现在仍然认为我需要她,虽然我已经四十岁了(她想得也没错,我的确需要她)。孩子永远都需要妈妈;做母亲的永远都不会满足孩子已经结束孩子身份的想法。我的女英雄——书中的主角芭芭拉,看着自己的四个女儿,其中两个已经三十多岁,一个二十多岁,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她仍然觉得这四个女儿需要她的指引(即使她们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在她与病魔对抗的过程中,最让她放不下的就是自己可能会离开她们。正是这种恐惧促使她在身后留下日记和信札,透过文字道尽她想告诉女儿的事。即使自己无法活生生地出现在她们的生活中,她也希望能帮助她们。
    对我来说,写这本书的过程实在是个情绪大考验。草稿阶段我几乎天天写得掉泪。真是好笑,我动小动就想到书中的母亲芭芭拉和她的女儿,想到她们的感受,义想到我ih己、我母亲和我女儿,然后在计算机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写完这本书,我全身虚脱无力。身为小说家有种奇怪的特性(至少我这么觉得):在伏案写作的过程中感觉很私密,可是一等稿子交出去,付梓成书,私密的感觉立刻公之于世。这会让你的灵魂和自我变得赤裸,无所遁形。对我来说,这就是我之所以如此害怕的原因,而且这种感觉并不会因为我的小说一本本畅销而减轻,有时甚至觉得更严重。
    出版社安排小说的宣传期时,会要求作者想一想该写些什么样的特稿或文章来谈论书,就是这项要求让我开始想知道其他女性身为母亲、女儿或者既是母亲又是女儿的经验。
    我开始写电子邮件给我通讯簿上的所有女性,请她们分享关于母亲的故事和想法。结果,得到的响应令我感动不已。最先回复的那儿封信,毫无例外地都是年轻或年幼时就失去母亲的朋友和同事。她们侃侃而谈自己的失落感,以及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或者拥有母亲的看法。其中一位朋友的母亲在二十多年前她少女时就辞世,她告诉我,有时会突然害怕某种她无法辨识的东西会触动她的悲伤,让她当场哭倒在大街上。另外有个人说,数年前母亲的离世并未真正对她造成冲击,直到她在医院产房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孩子,才感受到她母亲对孩子那种无条件的爱。还有个朋友坦承非常嫉妒那些母亲仍然健在的同侪,并对自己失去母亲感到非常愤怒。
    没多久,我开始收到来自幸运儿(就是我们这些母亲仍然健在的人)的回复。各种有趣的故事、难过的故事、令人沮丧与恼怒的小轶事、感激之情等等,当然,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是好妈妈,而坏妈妈所造成的伤害可能很深远。前几天我在美容院翻阅杂志时,看见里头问了读者一个问题,以便作为下期杂志的主题:你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长大了?当然,答案千百种,可能是你签下自己第一笔贷款,或者开始独自旅行,涂上高系数的防晒乳液。对我来说,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在我开始把母亲视为一个女人,而不只是母亲。这样的女人不完美、有缺陷,就跟我们其他人没两样。她会把自己过去的阴影包袱带进她和我的关系中,就像我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这番体认并不会让我爱她更少,或许还可能更爱她。不过很确定的是,这番体证让我们的母女关系更有深度、更丰富,而且达成一种新的共识。
    我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巡回签售会让我感动,原本单纯的朗读讨论会很快就变成感性的自白。常有女读者带着自己的母亲或女儿,成群结队来听我演讲,有些人还会站起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达拉斯市的朗读会后,有位图书馆员红着眼眶告诉我,她母亲几个月前刚过世,她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办法立刻读这本书。我告诉她,过一阵子后再拿起来读。
    这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网站www,tingswantmydaughterstoknow.co.uk,许多读者在上面留言。十八个月后,每天仍有许多新的邮件。这些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首次巡回签售会结束后一年,我在纽约举行的一个盛大书展中替我的新书《邻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举办签售会。前一年在达拉斯认识的那位图书馆员也在队伍中。她握着我的手,让我回想起之前和她的谈话。“我听从你的建议,真的等了一段时间才读它。”她说,“六个月后我去度假时拿起这本书来看,结果哭了又哭,哭了又哭。这本书对我的丧母之恸有很大的疗愈效果,你的字字句句都说中了我的感觉。”我想,读者对作者说的话,再也没有比这句更棒的了。而且,我认为这是对我最大的赞美。
    所以,这本书从私密书写到公诸于世的过程非常令人欣慰。能和这么多不同的女性交流,从中确定并肯定这本书的主题具有意义,这样的过程非常激励人心,而且我也乐在其中。我开始相信,母女关系是我们人生中最复杂但也最具影响力的关系,深刻影响我们情感的每一个层面。我何其荣幸能创作出一本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
    伊丽莎白·诺贝尔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