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谁能逃出自己的手掌/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 定价: ¥27.8
  • ISBN:978755111027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花山文艺
  • 页数:16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谁能逃出自己的手掌》收入梨航散文80多篇。所选篇目,语言蕴藉,精炼丰厚,诙谐风趣,睿智幽默,绵里藏针,韵味悠长,独具韧性。字字句句像一粒粒浸透了阳光的麦穗,散发出岁月沧桑中积淀的热量,润心养肺,又不泛展露细如针尖的麦芒,提神醒脑,触动灵魂,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内容提要

  

    《谁能逃出自己的手掌》收入梨航散文80多篇。
    《谁能逃出自己的手掌》文字典雅秀丽,语言畅达明快,蕴藉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味。文章短小精悍,意蕴悠长,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解读,无不透出智慧与机敏。品读本书,让读者在轻松中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心空被洗涤和陶冶后的清亮。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梨航,本名唐友彬,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读者》、《短篇小说·原创版》、《小小说选刊》等20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近百万字。

目录

第一辑  谁能逃出白己的手掌
  普罗旺斯画中游
  路过西安
  仰望玄奘
  末代儒生
  我是一朵蘑菇
  谁能逃出自己的手掌
  倒流河边女儿红
第二辑  做一敉幸福的棋子
  文字的智慧
  语言的温度
  低调苇陀夜来香
  宁可临渊羡鱼
  做一枚幸福的棋子7
  拖地的方式
第三辑  拔节梦想的境界
  殷实的沉潜
  叔叔的多米诺骨牌
  牛尾巴上的机缘
  拔节梦想的境界
  把电话放在角落里
  养身莫善于寡欲
第四辑  韧性的力量
  棋盘上的花蜘蛛
  人生旅程票
  韧性的力量
  “无效劳动”也有效
  鼎井
  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唯一
  暖冬
第五辑  一枚符号的能量
  天上人间桂花香
  鱼鳞片片
  卑微的低调
  清明时节泪雨飞
  快乐老家
  有一种乐器叫拐杖
  一枚符号的能量
  忧伤的吉他
第六辑  网游不畿拿传统美德开涮
  有一种戏剧叫人生
  善意的纯度
  谈文化还是讲故事?
  网游不能拿传统美德开涮
  偶然的力量
  重阳时节雨纷纷
第七辑  取经路上,为何悟空作战不给力
  唐僧:史上最牛的“海归”
  唐僧提干
  唐僧为什么如此低调
  关于唐僧肉的分配草案
  悟空的腐败与勤政
  悟空跳槽的悲哀
  取经路上,为何悟空作战不给力
  孙悟空为什么混不过唐僧
  《西游记》中的八大悬疑
  如来反了谁的腐败
第八辑  屈膝之美
  挺拔云杉
  母亲怕儿一辈子
  生命中的偶然
  屈膝之美
  让阳光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网络语言的道德底线
  有一种意义叫过程
  省略号情结
  做时间的粉丝
  有一种拯救叫自制
第九辑  母亲的存折
  左右为难
  扶贫
  毫厘千里
  画蛇添足
  母亲的存折
  一只药柜的能量

前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