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记录了背包客小鹏的最后一次长途旅行,用了两个月时间,沿着切·格瓦拉在《摩托日记》中的足迹,纵穿南美。同时他在旅行结束时,对那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找到了最满意的答案。他带着这些答案回家了,在崭新的领域,让梦想落地。
内容提要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为旅行者鼻祖背包客小鹏继《背包十年》《我们为什么旅行》之后第三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长达两个月的南美之旅,重走精神偶像切·格瓦拉《摩托日记》之路这一事件,在经历12年职业旅行者生涯后对生活、未来、梦想和自我认知的感悟。
媒体推荐
什么叫活到点子上?就是觉得一辈子没有自活,幸福指数很高,心灵很充实,回头看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太多的遗憾,尤其是没有太多的悔恨,而小鹏,就是这样一个活到点子上的人。
——俞敏洪
无论地理的路还是心里的路,他都已走出了荒芜,一路走,一路留下路标无数,给自己的,给他人的,荧光映夜,渡人自渡。
愿你读完这本书后,能最终发觉:你不孤单,你有同类。
——大冰
作者简介
小鹏,1978至2001年:出生,长大,求学;
2001至2013年:旅行、旅行、旅行:
2013年至今:造青旅
作品列表:
2015《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2012《我们为什么旅行》
2010《背包十年》
2007《莲花之上》
2004《我把欧洲塞进背包》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小丑出场
第二章 从头开始
第三章 寻找格瓦拉
第四章 放空之旅
第五章 该回家了
第六章 平等世界
第七章 灵魂出窍
第八章 天空之城
第九章 浮岛一夜
第十章 命中注定
第十一章 安全感
第十二章 既来之,则安之
第十三章 黑暗森林
第十四章 魔方大厦
第十五章 神秘来客
第十六章 回家的路
后记
前言

见你前行
小鹏坐在我面前,他的脸上还带着从南美捎回北京的风尘,两个月的旅行让他更显消瘦。转眼认识小鹏已经快10年了,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啊!
每个旅行者的旅行目的都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放松自己,有的人只是为了看到某地的特定风景,有的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小鹏则是一个在旅行中不断思考的行者。
对我们这些每天上班囚于高高写字楼的人来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他可以在毕业之后就背着包去旅行,即使国外上学期间也变成了他“游”学的美好时光,回国后他依然没有老老实实找份工作,他只把工作当成是自己再去旅行的物质基础而已,直到把旅行做成了职业,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可以一个人去印度与耗子为伍,而且一待就是一个月;也可以去偏远的老挝孟威村,在那个只能划船过去的小村子与村民为友,还差点儿把小命丢在那儿;这不。又刚刚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南美旅行……他不仅热爱旅行,而且还愿意把他的旅行经历和大家分享。众人羡慕的光鲜背后是他辛苦勤劳的付出:我们可以背着70升的背包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走一个月吗?困了就睡在路边的长椅上过夜?在边境被警察关进黑房子里两天两夜?
作为小鹏的读者,我很幸运,每次他旅行回来我们都会见面,听他讲旅途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最让我感动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听到他对自己未来的困惑和畅想,从最开始的从事媒体工作,到自由撰稿人,到职业旅行家,再到把旅行带到未来的事业和公益,小鹏不仅是我们快乐、自由的榜样,也让我们这些循规蹈矩的人对人生有了一种崭新认识。
齐勇姐
后记

这五年
从2010年10月《背包十年》出版,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五年。
这五年里我一共写了三本书,即是我所谓的梦想三部曲。
《背包十年》写的是一个菜鸟背包客如何一步步成为职业旅行者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旅行》则是一个旅人的点滴感悟总结。那本书出版于2012年,彼时我还没去成南美。书中有篇文章叫作《我要去南美》,写的就是对那片神奇大陆的渴念和迟迟不能成行的种种现实阻碍。
眼下这本《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表面写的是寻找格瓦拉的过程,而内核则是如何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2013年夏天,我从南美回国后并没有马上提笔记录这段旅程,因为当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的“我要造青旅”这件事。
我用了10个月时间,设计、采购、监工,一座名为“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的青年旅舍在云南丽江的束河古镇平地而起。这是我为自己打造的乌托邦。在这里,有电影、有音乐、有书、有阳光、有朋友,如果在这儿待久了,说不定你会忘记外面还有一个世界。
直到今年年初,青年公园的前线战役基本结束,我终于可以退到幕后,闭关四个月,将这本书写完。
环游世界是我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
打造一个现实中的乌托邦是我的第二个梦想。实现了。
现在我又有了第三个梦想,只不过还不着急公之于众。
我想用自己长达12年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梦想还是要有的,而且绝对不是“万一实现了呢”的小概率事件,只要你足够乐观,只要你足够坚定。
祝愿每个人都有梦想。
祝愿每个梦想都灿烂。
祝愿所有灿烂都能实现。
小鹏
@背包十年青年公园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一
我坐在青旅沙发上。
来得太早了,才刚早上9点,保洁员还没开始打扫,最早也要到下午2点才能人住。好在公共休息室足够宽敞,摊在软席沙发上,全身筋骨一下子松散下来。坐在身边的是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妻,看来南美的青旅倒是没有年龄限制。老先生戴着花镜专注地按着手机,老太太用两根食指费劲地敲着笔记本上窄小的键盘,一缕晨光将他们的银发照得丝丝发亮,他们彼此一直没说一句话,但我却非常羡慕这样的晚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 我想起另一束耀眼的金色光芒。那是在今天早晨,当飞机朝向圣地亚哥方向准备降落时,机长通过广播让全体乘客往左看,舷窗之外,初生的朝阳将安第斯山脉向阳的一面雪坡映成金色,第一次在空中俯瞰日照金山,心情瞬间舒畅起来。
不过这次旅行的开局可一点都不舒畅。时间退回到两天前,那天上午我一直在家里等签证。旅行十余载,还是第一次在出发当天仍旧没有拿到通关文牒,就像要去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出发时才发现手无寸铁。我给领事馆打了一上午电话,每次接通后听到的都是提前录好的西班牙语和中文问候:感谢您致电智利领事馆,如需帮助请按9,可按键一转,永远都是忙音。也因为迟迟没有拿到签证,我既没有订酒店也不敢出机票,还没出发就抱定随遇而安的心态,可这是一种被动的随遇而安,并直接影响了食欲。
中午爸爸做了好几道菜为我送行,可我却吃得淡然无味,因为能不能走还是未知数,没吃两口就撂下筷子。电视聒噪地响着,每个字都能听懂,连在一起却没有意义。此时的自己就像被签证官紧锁在抽屉里的那本护照,四周漆黑一团,连呼吸都不通畅了。
不过夜越黑暗,看到曙光的那一刻才越狂喜。下午两点,就在我拿起电话准备重拨时,它竟先声夺人,电话那头冷冷地说:“你好,你的智利签证已经出签,可以过来取了。”虽然这声音比自动答录机更加冷漠,可它却像注入身体的一针强心剂,不过是几滴冰冷的液体,却能把全身细胞一下子激活。这句“已经出签,可以过来取了”简直跟蓝色灯怪对阿拉丁说“小伙子,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具有同等功效,还眉飞色舞,还满天焰火。
其实我的愿望简单得只有五个字:我要去南美。
对我来说,去南美背包旅行是个藏在心中很久的梦,如果把环游世界比作一个闯关游戏,那么南美之旅将是这个游戏里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迟迟没有动身前往南美大陆,不是不想,而是总被各种现实条件制约。
路途远花钱多自不必说,最大的难题出在签证上。虽然刚刚拿到了智利签证,20天前也获得了阿根廷签证,但按照我的旅行路线,还差一个最重要的秘鲁签证,可我已经没时间在国内办了,那不知又会耽误多少时间,很可能办好时阿根廷签证已经过期。所以只能先到南美再说,然后走一步算一步。
语言不通也是一个大麻烦,绝大多数南美人讲西班牙语(除了巴西人讲葡萄牙语),若想旅行得更接地气,至少要掌握一些最常用的词句。出发前我特意找了一个西班牙语老师,西班牙小伙搂大卫(他每次自我介绍时会说,搂是搂搂抱抱的搂,大象的大,卫生间的卫)放弃了老家的高薪医生工作跑到中国来当流浪歌手,他的中文极好,好到可以用中文写书。有一次我问他的助理去哪儿了,搂大卫说助理回北京了,上了一个研究生。我说那不错啊,好好学习去了。搂大卫眯起眼睛笑着说不是不是,她找了一个男朋友,是个研究生。瞧这“上”字用的,比中国人还中国人。我们的教学工作在丽江的阳光下进行了两个星期,从最基本的音标语法到一些旅行中的常用词句。我想起什么就先在本子上写出中文,然后他在旁边标注西班牙文,比如:机场、火车站、行李寄存处、冷、热、厕所在哪儿、我要吃饭、我来自中国、我爱你,“三字经”等等。当我把“可惜明天就要离开,舍不得说再见”写在本子上时,搂大卫皱起鼻翼问我:“用不用这么文艺啊?你确定能用得到?你确定用得到的时候你能说得出来?”我咧嘴一笑说:“用得着的时候,我就拿出这张讲义对着念。”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