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精)

  • 定价: ¥42
  • ISBN:978753607686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花城
  • 页数:281页
  • 作者:(白俄)S.A.阿列克...
  • 立即节省:
  • 2015-11-01 第1版
  • 2015-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对中国各阶层、各行业均极有借鉴、警醒意义。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可读性极强:“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精装典藏版,极具收藏阅读价值。

内容提要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核电站爆炸事件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也是史上最浩大的科技悲剧。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
    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媒体推荐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纽约时报》
    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伦敦时报》
    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永无止境。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每日电讯报》
    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出版人周刊》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国家》杂志
    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作者简介

     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作品以独特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在2013年、2014年,连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入围决选名单。目前其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目录

历史背景
序幕
  孤单的人声
第一部  死亡之地
  我们为什么记得
  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
  一生写在门上的人
  回来的人
  辐射长什么样
  没有歌词的歌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祈祷时才真切展现自己的灵魂
  士兵合唱曲
第二部  活人的土地
  古老的预言
  月光下的风景
  耶稣死亡时牙痛的人
  关于一颗子弹的三段独白
  生活中为何不能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战争电影
  大叫
  新国度
  书写切尔诺贝利
  谎言和真相
  人民的声音
第三部  出人意料的哀伤
  我们不知道的事:死亡能有多美
  铲子和原子
  测量
  可怕的事总是悄悄发生
  答案
  回忆
  对物理学的热爱
  昂贵的萨拉米香肠
  自由与梦想平凡地死去
  死亡的阴影
  畸形的婴儿
  政策
  苏联政府护卫者的独白
  指示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我们为什么爱切尔诺贝利
  儿童的声音
  孤寂的声音
后记

前言

  

后记

  

    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但在这里我和他们同样是见证人。这个事件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就活在其中。
    我们的国家有三百五十颗核弹。人们还没有注意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已经活在后核战的时代了。
    现在,人们因为其他的战争来到这里。上千名俄国难民从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塔吉克斯坦、车臣等地涌入。这些人从有枪声的地方来,来到这片被遗弃的土地。这里还有荒废的房屋尚未被特殊部队掩埋。
    一共有两千五百万侨胞住在俄国领土外─这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数了─他们无处可归,只能去切尔诺贝利。关于那里的土地、水和空气能够取人性命的传言,对他们来说只是童话故事。这些人有自己的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他们深信不疑─这个故事是在说人们如何用枪射杀他人。
    我曾以为自己可以理解一切并表达一切,至少在大部分事情上可以如此。我还记得,我在写《锌皮娃娃兵》时来到阿富汗,当地人向我展示了一些从阿富汗斗士手里得来的外国武器。我对这些武器的精美感到很惊讶,他们可以在这些武器上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位军官就站在我身旁,他说:“你说这个意大利地雷看起来很漂亮,像是圣诞节的装饰,但如果有人踩到的话,就会被炸得血肉横飞,要用汤匙在地上刮才刮得干净。”
    当我坐下来写这一段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这是我该写的吗?”
    我是在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浸染中长大的,我认为作品的尺度可以更辽阔,所以我把这一段血肉横飞的情节写了下来。但是在隔离区─那是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与外面的世界不同─那些强烈的感受是文学无法形容的。
    三年来,我四处旅行,在人群里访问:包括在核电厂工作的工人,科学家,前共党官僚,医生,士兵,直升机驾驶员,矿工,难民,迁居的人们。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命运、职业和个性,但是切尔诺贝利却是他们生命里共同的重心。这些人不过是平凡人,却必须面临最艰难的问题。
    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事实呢,这只会掩盖我们的感受而已。从事实当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我会试着找出这些感受,收集这些感受,并将其仔细保护起来。
    书中的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记录着未来。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