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插图典藏本)(精)

  • 定价: ¥30
  • ISBN:978751461236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画报
  • 页数:316页
  • 作者:(俄)契诃夫|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6-01-01 第1版
  • 2016-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契诃夫在《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渴睡》中写13岁的小女孩瓦里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里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内容提要

  

    契诃夫的《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目录

小官吏之死
熊孩子
查问
胖子与瘦子
勋章
文官考试
变色龙
假面人
上尉的军服
死尸
睡意蒙咙
伤心
苦恼
相识的男人
万卡
黑暗
渴睡
跳来跳去的女人
六号病房
脖子上的安娜
庄稼人
套中人
遛小狗的女人
未婚妻

前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作家,著名戏剧作家。他的作品以幽默和深刻见长,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860年,契诃夫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一个商人家庭,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杂货铺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
    l879年契诃夫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素材。18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的作品以契洪特的笔名发表,大都是供消遣的滑稽故事,《外科手术》便是这类作品之一。但他很快就摆脱了这种风格,认真思考起了重大的社会问题,目光转向了广大民众所遭受的不公、贫穷愚昧的生活。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小见大,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早期作品大多数是短篇的,如《胖子和瘦子》《小官吏之死》《苦恼》《万卡》,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耶夫中士》等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假面人》与上述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所嘲笑的是一班知识分子,所谓社会上的精英。他们面对假面人前倨后恭,丑态百出,是旧俄社会一幅人生百态图。1890年,契诃夫不顾身虚力弱,到政治犯流放地萨哈林岛进行考察,目睹种种野蛮、不幸的事实后,提高了思想境界,深化了创作意境,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在流放地》和《六号病房》这种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带阁楼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庄稼人》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在《未婚妻》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正如女主人公所想象的,“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展现在她的面前,这种生活,尽管蒙咙,充满了神秘,却吸引着她,呼唤她的参与。”
    《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沙皇俄国正处于专制统治时期,人们失去了思想与言论上的自由,别利科夫就是这种环境造就的一个令人可恶而可悲之人,他性格上的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是他可恶之处,其可悲之处表现在整天六神无主、谨小慎微,因多疑而诚惶诚恐,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而《出诊纪事》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在《醋栗》和《姚内奇》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之地,不是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人才能展现出他自由精神的全部品质和特性”。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农村中商人对农民的欺诈和盘剥,真实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时的状况。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渴睡》中写13岁的小女孩瓦里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里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有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只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和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美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
    我国最早介绍契诃夫作品的是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黑衣教士》,是吴祷根据日文用文言文译出来的。两年之后的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有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此后各杂志陆续发表了周作人的又一译作《可爱的人》(现通译《宝贝儿》)、鲁迅翻译的《坏孩子》等八个短篇。最早开始大规模翻译契诃夫小说的是赵景深。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从英文转译的八卷本的《契诃夫短篇杰作集》,共收契诃夫小说162篇。但向中国读者介绍契诃夫作品的最大的功臣当属汝龙。从1950年到1958年,上海平明出版社和新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有二百多篇小说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契诃夫的全集。
    在契诃夫的众多小说中,《变色龙》《万卡》《套中人》等先后入选我国各地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过国内外不同版本的《契诃夫小说选》,特别是许多注解及资料是从这些书籍和网上文章中选取的,特向有关译作者表示感谢。
    姚锦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