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一寸河山一寸血(1长城以北1928-1933)

  • 定价: ¥39.8
  • ISBN:978721306756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页数:320页
  • 作者:关河五十州
  • 立即节省:
  • 2015-11-01 第1版
  • 2015-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热血,全史更精彩。
    关河五十州著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一寸河山一寸血(1长城以北1928-1933)》为第1册,主要讲述了1928年到1933年,发生在东北的历史。

内容提要

  

    关河五十州著的《一寸河山一寸血(1长城以北1928-1933)》讲述: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欲在东北攫取特权。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脱颖而出,依靠自己的谋略,与其斗智斗勇,最终却死于关东军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张学良继之而起,但一个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沦亡。危机时刻,马占山在江桥迎击关东军,为东北抗战点燃了烽火。马占山和张作霖一样,虽是土匪出身的将军,然而都不愧是有硬骨头的东北汉子。
    萧振瀛凭借令人眼花缭乱的纵横术,一手缔造了二十九军,后者在宋哲元的率领下,参加长城抗战,并取得了喜峰口大捷。杨杰被称为“军事家”,可他却因自视太高,疏忽大意,丢失了古北口,沦落为现代马谡。徐庭瑶防守南天门,经受住了大炮的考验,却吃不消坦克的冲击,长城战事面临失败,华北陷入危机,危急时刻,谁能拯救?

媒体推荐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
    ——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六军第十四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
    
    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
    ——原中国驻印军第五十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
    
    正面抗日战场也需要更多披露史实史实,让全民族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
    ——原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师九十团二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
    
    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
    ——原第七十四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
    
    1942年至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全过程,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
    ——原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三十八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畅销历史纪实作家,其作品立论客观严谨,史学基础扎实,史料运用力求丰富和全面,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兼以文学笔法,行文简洁明快,注重阅读体验,条分缕析而又富有历史的思辨性,读者面极广。
    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虎部队》《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战神粟裕》《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张作霖大传》《中原大战》《晚清帝国风云》“日本大败局”系列等。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

目录

第一章  老张的奋斗史
  人在江湖漂
  剿匪故事
  二人转
第二章  寸土不让
  私章和手黑
  日本公使的悲喜剧
  关东军
  后的告别
  死亡专列
  扔炸弹的超人
  打黑是假
第三章  小六子
  第一个贵人
  东北“小诸葛”
  谜底
  第二个贵人
  一夜回到“解放前”
  组织部是干什么吃的
  姜还是老的辣
第四章  鸟尽弓藏
  迷网游不能不上学
  谁给谁张罗
  杀机毕现
  拿铁路做文章
  血溅老虎厅
第五章  大败局
  柿子要拣软的捏
  骑虎难下
  传说中的怪侠
  致命一击
  气数已尽
第六章  不眠之夜
  从陆士到陆大
  怪人有怪才
  用竹刀就够了
  张学良的秘密
  不可思议的战争
第七章  东北纯爷们儿
  张麻子
  谁忽悠谁
  伪军
  麻辣大餐
第八章  英雄的诞生
  不能为降将军
  没有谁能欺负土匪
  打仗不是过家家
  时空错位
  捷克式机枪
  以退为进
  马大帅的饺子
  英雄出世
  此消彼长
  退有退的奇迹
  以牙还牙
第九章  再战江湖
  历史的迷雾
  亡羊补牢
  中国版越狱
  游击天下
  躲猫猫
第十章  大泽起龙蛇
  炒作出来的事件
  扬眉剑出鞘
  首席战将
  洪洞县里无好人
  神行太保
  陆战队真相
  载酒行
第十一章  决战上海滩
  凭什么听你的
  半江瑟瑟半江红
  陆军长老
  黄埔老师
  强渡蕴藻浜
  金蝉脱壳
  孤独
第十二章  另一片战场
  好的外交官
  世纪对决
  变态的民情
第十三章  纵横大师
  萧大哥
  聚义厅
  跑项目
  以晋制奉
  以宋制晋
  走后门
  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晋东大练兵
  祸从口出
  十字路口
  打虎将
  月黑风高夜
第十五章  华北危局
  失街亭
  坦克定乾坤
  双头领导
  谁拯危局
后记  写历史读物要尊重历史事实

前言

  

    我相信,书有书的命运,就像本书所书写的这段历史,在它发韧之初真相就摆在眼前了,曲折、繁复、虚饰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断地接近,就有意义。
    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部、第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
    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
    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
    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
    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关河五十州
    于2011年7月1日深夜

后记

  

    写历史读物要尊重历史事实
    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应排除艺术上的加工,包括气氛的渲染,情节的描述,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丢开真实的历史,随意编造,混淆视听。如果抛开尊重历史事实这一根本宗旨,明显违背或歪曲事实,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在误导年轻人。
    我毕业于黄埔军校十七期炮科,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我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但还能看书写文章,我认为我有责任端正视听,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寸河山一寸血》(关河五十州著),这部小说文笔活泼,连我这么大岁数的人都喜读爱读,同时,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它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作者几乎在每个细节上都进行过认真考证,这种写史的态度非常值得赞许。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纸稿,我都一一翻阅过。看这部书,让我仿佛又找回了过去的记忆。当年,我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考入了黄埔军校十七期一总队炮科。我们那一期,除少数同学留校任教外,其余全部被分派到了全国各战区的最前沿。在抗战中,每一次战斗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无数黄埔青年军官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思想冲锋在前,血洒疆场。我的很多黄埔同学都牺牲在了抗战中,我也是九死一生,才活到了抗战胜利。抗战一胜利,我和当时的很多黄埔军人一样,只想建设国家,不想再打内战,所以很快就结束戎马生涯,自学建筑当工程师了。
    据我所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作者关河五十州还很年轻,但治学写史的精神非常可贵。这部小说不仅贴近历史真实,而且耐读好看,其辞藻无哗众取宠之浮夸,却有去芜存真之精粹,或气势磅礴,浩气凌云,或启人深思,振聋发聩,或撩拨心弦,催人泪下,读之令人荡气回肠,不失为脱俗之作。
    “人生难得者知己。”我已耄耋高龄,有生之年,希望还能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全部出版。我亲身参加过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湘西雪峰山战役,借助于关河五十州之笔,可以让我这位老人重新回顾那段烽火岁月。如此,平生愿足矣!
    汪吉佑
    2011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