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梁衡文存(共3册)

  • 定价: ¥129
  • ISBN:978751534015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青年
  • 页数:1179页
  • 作者:梁衡
  • 立即节省:
  • 2016-03-01 第1版
  • 2016-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知名学者、文章大家、新闻名家、青年导师梁衡首套珍藏版《梁衡文存(共3册)》,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万水千山行遍》三卷,堪称迄今为止全面反映梁衡先生人物传记、政论随笔、游记散文的文本。
    本书特邀新一代先锋设计团队后声文化担纲设计,配以梁衡先生私家珍藏照片,精美印刷,力争给读者带来高品质的阅读享受。

内容提要

  

    《梁衡文存(共3册)》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万水千山行遍》三卷本,是知名学者、文章大家、新闻名家、青年导师梁衡先生首套珍藏版“文存”,囊括作者40余年寻访历史与文化现场、洞察时代家国、行走山川大江、观览名胜古迹、体察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思考精髓,内容深入且全面。深刻的见解,深远的视野,精粹的文笔,堪称当代学者读史阅世的典范篇章。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委员会总顾问。
    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线条之美》等七十多篇文章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教辅和试卷。

目录

《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
梁晓声- 静夜时分的梁衡
季羡林- 追求一个境界

  爱国的理由
  说时尚
  说兴趣
  嫉妒论
  笑谈真理又何妨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如何用科学思维讲故事
  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四种素质
  匠人与大师
  人人皆可为国王
  母亲石
  故乡的基因
  梁晓声- 静夜时分的梁衡
  季羡林- 追求一个境界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我们顶住了一场破坏性考验
  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
  假奶粉拷问真道德
  让法律保护阳光
  警惕学习的异化
  美是什么
  我看舞蹈的美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文化贴牌是自杀
  怎么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肢体导演张艺谋
  题为根干,戏为枝叶

  什么是政治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权力是人民给的
  不患不均而患不明
  居官无官官之事
  用其力还是用其心
  淡泊:政治家的修身戒条
  清贫之碑
  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让形式不再只是形式
  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
  山中夜话

  说官德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怎样才能实事求是
  说文风
  开会与讲话
  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
  发言时少些表扬与自我表扬(外一则)
  当干部与写文章
  干部何必展示才艺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官员答记者问的14 个不要

  忠诚老实 言行一致
  弄虚作假是事业的大敌
  心中要有主义有信仰
  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享受岂能是头衔
  杂谈九则
  对政治人物不应称爷爷
  上北戴河不办公书

  人与石头的厮磨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人生没有返程票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砍的不如旋的圆
  享受人生
  小细节 大道理
  还有八种人不很幸福
  节的联想
  凌晨就诊记
  试着病了一回
  夜市
  太原往事
  海思

  记者的责任
  记者的素质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新闻的生命力即政治生命力
  “哇”字牌通讯
  “要”字牌言论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为文第一要激动
  词汇的力量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梁衡- 跋 文章为思想而写
……
《万水千山行遍》
《跨越百年的美丽》

前言

  

    追求一个境界
    谈梁衡的散文
    最近几年,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主张(或许是大声地主张),散文之妙就在一个“散”字上,信笔写来,松松散散,随随便便,用不着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我姑且称此派为“松散派”。另一个正相反,他们的写作讲究谋篇布局,炼字断旬,我借用杜甫的“意匠惨淡经营中”一句话,称此派为“经营派”,都是杜撰的名词。我还指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入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境界说”是王国维论词的新发明,《人间词话》有很多地方讲到“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之谓无境界。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以严格界定其含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名词,上举《人间词话》最后几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现在从梁衡散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运笔如风,写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后记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的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有新思想,但有新思想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这也是写作者追求的理想。
    我自己最早写文章是学生时代作文,那主要是为了学习字词句的组合,好比小孩学步,只要会走,还谈不上走的目的。再后来写文章是当记者,是为传播信息。新闻属平实一类的文体,以陈望道先生修辞学的分类法,是消极修辞,只求内容之实,不敢求形式华丽。但因采访之需,要接触各种人和事.感情常被感染,于是我又明白,文章是表达情感的。又因南北奔波常行名山大川之间,感于自然之美,再勾起肚子里小时候读进去的那些美文,又明白文章是要表达和创造美感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许多事理在胸中冲撞、激荡和沉淀,许多想法从无到有,许多事从不懂到懂,我渐渐明白,文章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它是用来开采和表达新思想的。
    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当然,兼有其他的美更好)。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化大革命”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
    但到1978年5月,《光明日报》突然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之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亲贤臣,远小人”等,这些哲理名言都让人常读常新,而这些文章也得以代代流传,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子。当然,光有种子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情感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专门家”,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如果百米纪录是十秒,所有跑十秒零几的人都不算数,都不会被人记住,唯有跑到九秒几的人才会被人记住,这零点一二秒才是运动员生命的意义。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历史老人将首先选择那些有新思想、有新鲜艺术感的文章传之后代,并根据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程度决定它存留的时间。 梁衡 2016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