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何处归鸿

  • 定价: ¥35
  • ISBN:978755611110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人民
  • 页数:280页
  • 作者:侯严峰
  • 立即节省:
  • 2015-10-01 第1版
  • 2015-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军旅题材的书籍很多。但是,纯粹关注军队文艺团体一群少年生活的作品却少见。侯严峰的记忆文学作品《何处归鸿》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与其说这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不如说更像是一本纪传体小说。“1970年11月19日”,不满16岁的花样少年投身军旅,当上了文艺兵,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座小岛,八年时光,遇见来来往往的人,做着相似而又不同的事情,看似琐碎,却不无聊。即使没有那个年代生活经历的读者,也不会感觉陌生,反而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因为作者的笔力十分了得。穿越时光的隧道,拾起又串起那些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者用娓娓道来的笔触,事无巨细地让过往的人和事一一复活,连同那段时光。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场演出都绘声绘色,所有的细节都包含韵味,仿佛作者脑子里有一台电脑,分毫不差地记录下光阴的痕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闪烁着洁净的光芒,又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正是属于时间的光芒和清香。

内容提要

  

    《何处归鸿》由五大部分组成,是作者侯严峰对自己八年文艺兵的军旅生涯进行了回忆,同时描绘了要塞宣传队的小兵们远离家乡,在一起学习、生活、成长的点滴故事。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艺,一次又一次为地方送去慰问,为单位赢得荣誉……书稿中不仅有令人振奋和感人的故事,有令人记忆深刻的片段,更有一个个风格迥异、却令人难忘的军人形象,全方位地展现了军人坚毅、担当、一往无前的精神。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军人的价值理想与精神特质,对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亦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作者简介

    侯严峰,山东省烟台市人,新华社高级记者。历任山东分社记者、胶东支社社长、黑龙江分社副社长、湖南分社社长、山东分社正局级总编辑。

目录

第一部
面试
小楼
农场
训练
家书
班长
情伤

第二部
乐手
进岛
青涩
方言
笃学
淬炼

第三部
激情
伙食
军服
长大
巡演
事故

第四部
砥砺
相片
指挥
颂歌
熏陶
琴缘

第五部
队长
女兵
嘎子
惜别
远行
后记

后记

  

    当一扇记忆的大门,从4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徐徐开启时,我知道,等待我的,是一段掺杂着寂寥、欢乐和忧伤的旅程。
    离开部队37年了,对部队生活依旧怀恋。每当电视台播放反映部队生活的剧集,只要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我都会很投入地观看,像《血色浪漫》《大校的女儿》《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熟悉得连个别情节和人物对话都能记下来。
    尤其是烙着我们那个年代印记的影视作品,更能唤起我对于往事的回忆。有一部叫做《父母爱情》的电视连续剧,说的就是胶东地区一个海岛要塞军人家庭的故事。剧中提到的黑山岛,分明就是长山列岛中的一个岛屿;就连剧中海岛守备部队宣传队排演的现代京剧《红灯记》,都和我们当年如出一辙;至于那些晕船、砌旱厕、晚上停电、吃萝卜放屁等细节,简直就是我们海岛生活情境的再现,看了很是亲切。听战友们说,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就是我们要塞区的军人子女。电视台播完了,还不过瘾,又跑到网上看。播放着这些剧集,就像闪回着我们的青少年时代。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剧我很少看。倒是这些年电视台戏曲频道重播的“样板戏”,只要播,必定看,而且不管是原班人马拍的电影,还是新人重排的舞台剧。
    一年多没进电影院了,前不久,女儿请我看刚上映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我欣然跟她去了。尽管影片把“样板戏”玫编得挺另类,我们爷俩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我知道,女儿看的是热闹,而我看到的是一部被“现代演绎”了的历史。
    走出电影院,我突发奇想,对自幼喜欢传统京剧的女儿说:“现代京剧竟然可以这样改编!如果有兴致,我也可以把《红灯记》改编成电影,片名嘛……就叫《红灯传奇》!”
    我常说,战友情与同学情、同事情各有不同。相比之下,战友情更为纯净:因年少而纯净、因年代而纯净,更因没有“利益”的沾染而纯净。写写我们当兵时的那些事,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2015年清明节,春雨纷纷。我从济南回到烟台,看望年迈的妈妈。闲暇时,打开电脑,随手写下一个书名《海岛兵娃》。
    后来,觉得这个书名过于“写实”,就有些彷徨。
    有一天,在车上听到光盘里放的一首曲子,是琼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插曲。“一曲高歌千行泪,情在回肠荡气中……盼过春夏和秋冬,盼来盼去盼不尽,天涯何处是归鸿。”最后一句“天涯何处是归鸿”让我几度沉吟,于是就换成现在这个。跟烟台张少鹏等几个战友一说,他们也觉得不错。
    在烟台逗留的那些日子,我通过济南的老战友,寻到了十几年、几十年未曾见面的烟台籍的几位要塞区宣传队战友:张渤海、张秋心、张少鹏、葛乐荣、张华玲、周国俊,还有后勤部“学唱革命样板戏学习班”的朱爱民、孙翠美、牟广芬。 一天傍晚,我们相约烟台东山宾馆六号楼。朱爱民、张少鹏先到。朱爱民是乐队的领导,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么矮小、瘦弱。他是1964年的兵,比我们都年长。记得在部队时,他谈了一个女朋友,是山东省杂技团表演蹬技的演员,在舞台上把个几十斤重的水缸蹬得呼呼直转。我就开他的玩笑:“你可别得罪你媳妇,当心她红颜一怒,把你当水缸给蹬了!” 张少鹏进门时,我竟没敢相认,不是因为苍老,而是因为年轻。在部队时,他皮肤黝黑,一个年仅14岁的男孩子,却显得比他实际年龄成熟得多。他离开要塞区宣传队后,从后勤部直属队通信排调到了汽车一连,后来提干当了副指导员。转业后,他一直在烟台市公路局当领导。年近六旬的他,脸上不见几条皱纹,肤色竟然比少年时白皙了许多;人有点儿“发福”,但并不臃肿。现在,他也不用“坐班”了,一有时间,就提一把京胡,和一帮闲人外出演唱。 张渤海、张秋心夫妇来了。67岁的张渤海酷爱运动,还像当年那样精神,只是“发际线”又后移了;张秋心和我同年,只大我一个多月,她学医,自然懂得保养,脸色红润,身材也没有多少变化。 嘎子头发茂密卷曲,还染了个“流行色”,显得精神。她一进来就大着嗓门,还像年轻时那样风风火火、嘻嘻哈哈。她操一口纯正的烟台土话,说起要塞区宣传队那些开心的往事,笑得嘴巴合不拢…… 2001年5月中旬,我任职新华社湖南分社社长、党组书记的公示通知,在长沙市迎宾路的分社大院张贴。 上面有我的简历。当时的分社办公室主任刘敏看了诧异:  “总社人事局一定搞错了!新来的社长怎么会有30年工龄?” 公示通知上有我的年龄:46周岁。 刘敏当然不知道我不满16岁当兵。从1970年11月19日算起,军龄、工龄加上中间的学龄,可不就是30年! 时光像一把剪刀,把原本完整的记忆剪成一块块碎片。 把这些碎片再缝缀起来,需要记忆的针、思考的线。 在要塞区宣传队,我只是一个乐手,那时候发生的一些故事背景并不知晓;许多战友几十年“失联”,远事近情所知寥寥。幸好创建了“要塞区宣传队”战友群,许多战友在微信上浮出水面,我就使出当记者时的采访劲头,不停向他们追问。要塞区宣传队的领导孙长兴、张渤海及夫人张秋心、乐队指挥兼作曲武斐,还有烟台的嘎子、合肥的温晓虹、济南的刘金凤、北京的白晓霞……都十分热心地给我提供了有些没经历过、有些记忆模糊的故事。 比如,组歌“歌唱英雄赵春华”里的那些唱段,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一天中午,温晓虹正在家里烧菜,从微信战友群里听到我的发问,她竟一边在灶台边忙碌,一边放声高唱起来。那段女声独唱,本来是刘金凤演唱的,可她现在记不得一句。倒是合唱队的温晓虹完整地唱了出来。 再比如,孟宪军早年演出的山东快书经典段子“海岛鱼水情”和“治罗锅”,本来在乐队吹单簧管的杨宁,却能学着孟宪军的语调一口气说下来,让大家惊诧不已。 要塞区宣传队解散后,郭福成被调到宣传处当了文化干事,后来又奉命重组了新的要塞区宣传队。郭福成是个有心人,他把老宣传队创作的节目资料一一整理出来,保存至今,这才有了这本书中不少原创作品的展示。 可以说,这本书,是要塞区宣传队老战士的集体回忆。 “真是‘天妒英才’!”武斐在战友群里带点儿自嘲地说。2005年5月,武斐刚满52岁,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不料却突发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倒在病榻上。后来虽然恢复得不错,但至今行走不便,在家有人照料时可以慢慢行走,出门就要坐轮椅。 部队生活教会了武斐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磨难,他依然乐观地去思考、去创作。病情好转后,还在休养期间,他又执笔创作了几部有影响的作品。 战友们关心武斐,纷纷询问他的康复情况。武斐十分豁达,戏称自己兼具残疾的躯体和健全的头脑。可回忆起宣传队的那些往事,听战友们道不完的祝福,他又几度哽咽。 在战友群里,武斐还特意用并不地道的胶东话跟大家语音对话,全然没有一般“残疾人”的自卑或自恋,张扬着他一贯的风趣幽默。 张渤海一直在战友群里“潜水”。大家呼唤他,也不见动静。还是他的夫人张秋心出面,数落张渤海对新的传播文明基本上找不到感觉。后来,张渤海给大家解释说,自己的视力不好,平时在电脑上工作,时间都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他说,张秋心摆弄微信时,也曾跟着学过,但不几天视力下降得就很明显,吓得他只好放弃了附庸时尚的念头。 可是,当我给张秋心的微信号发送语音,请张渤海帮我核实一些宣传队的故事情节时,只听那边的张秋心一遍遍耳提面命:“按住说!按住说!” 我在这边猜想,张渤海一定不懂得微信语音要“按住说话”,也一定是一顿手忙脚乱。也才明白,这位大哥并非“潜水”,分明是不会“水”。 早在10年前,武斐就自编自导了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续集。剧中虽然沿用了前剧中几个人物的名字,但剧情反映的,大多是发生在要塞区宣传队的故事。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外景拍摄,就在我们当兵的地方——庙岛群岛。 王海鸰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儿》,是她早期创作的一篇小说的书名,只不过剧情是重新演绎的。前些年,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不小。剧中的一些情节,也或多或少带有长岛部队生活的影子。 尽管如此,作为电视文学作品,他们作品反映的,一定是“艺术的真实”。 有一种叫做“记忆文学”的写作体裁,作者叙述的是记忆中的往事,反映的是“生活的真实”。但是,既然冠以“文学”,也就含有想象和艺术加工的意味。比如那些口口相传的往事,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那些工整完美的语言,那些生动丰富的细节……哪些是“真实”,哪些是“想象”,让读者难以辨识。 这本书完全是根据回忆写作的。尽管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有误,个别的细节可能不那么准确,但都是“真人真事”,绝无“创作”和“合理想象”的成分。给我讲述故事的战友们,也都不止一次地强调,“绝对真实”。我想,日子久了,做到绝对真实很难,但既然是亲历,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所以,这本书还是舍弃“文学”,叫做“记忆文章”比较合适。 回忆总是有缺憾的,尤其是荏苒了40多年时光的回忆。 完美总是相对的,只要真实地再现那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讲述那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便不必抱憾。 因为,回忆来自眷恋。只有眷恋的人和事,才会刻骨铭心。 时代毕竟不同了。那个时候让人心惊肉跳的“事故”,在今天看来,有些不过是小题大做的“故事”而已。 游戏人生不属于我们的年代。那时,我们年轻,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十分肤浅,但拥有的,是不可替代的真诚。 于是,在回望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激情再度燃烧,心旌再度飘荡,青春再度焕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道出一个哲理:同样的时代,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 冰心老人也说过:“假如生命是无趣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当你懂得与时间相处,你便不会懊悔来路、恐惧逝去;你会平静地活在当下,会珍惜和拥有属于你的每一天。在那个时空中,属于你的谁也拿不走,不属于你的怎样也留不住。 放过自己,不再追问。就把那些无法分辨的选择交予时间。 是的,芸芸众生,都沉湎于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你可曾扪心自问:这一生,真的生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遮不住青山隐隐,流不断绿水悠悠。”那个年代,我们经历过,感受过,也便更深透地领悟过。 部队生活“遗传”给我们的绿色基因,早已浸润在生命里。就像我们曾经歌颂过的英雄赵春华那样,在漫漫人生路上,“一步一个铁脚印,一笔一画都鲜明”。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在“军人之家”发了一首诗——《当兵的资本》,后面的一段,可以用来作为这本书的结尾: 我敢说,如果有一天 我们都一无所有 你活不下去时,我能 因为,我当过兵 再苦、再累、再委屈 我也能上前顶着 这是我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