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埃及纪行

  • 定价: ¥38
  • ISBN:978753394479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413页
  • 作者:(英)威廉·戈尔丁...
  • 立即节省:
  • 2016-05-01 第1版
  • 2016-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埃及纪行》是英国诺奖作家威廉·戈尔丁所著的关于埃及之行的散文集,也是作者唯一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用幽默诚实的语言记录了他在埃及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埃及以及埃及人在古今时光交错间散发神秘的光芒,同时也由古及今地思考了现代埃及的社会现状及历史原因。

内容提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一直对古埃及魂牵梦萦。1983年,72岁高龄的他得以与夫人重游埃及。他们乘坐一艘破旧的小游艇在尼罗河上吭哧吭哧地航行,随行的还有五名埃及船员。戈尔丁审视现代埃及的日常民生,而这种现实是发现在一个随处都是古迹遗址的古老国度中,这里曾充满了“神级巫术、无所不在的神祇、祭祀的法力、远古的奇妙魅惑、王室的金碧辉煌与奢靡无度”。他将这次埃及之游记述成《埃及纪行》一书,忠实而详尽,表露出很多私密化的个人情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与读者坦率地分享他对这片土地的迷与于旅程中的迷惘和追询。

媒体推荐

    这恐怕是我读过的最逗趣的“反游记”了。
    ——《每日电讯报》
    此前没有哪本书能让你如此了解戈尔丁……简直太有意思了。
    读来实在是享受。
    ——《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威廉·戈尔丁(1911—1993),英国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出身于英国西南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文学启蒙极早。1930年,戈尔丁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后转读英国文学,1934年他出版处女作《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皇家海军,投身战场,1945年,退役返回学校教授英国文学。《蝇王》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极大成功,之后又出版一系列精彩之作,包括《继承者》《品契·马丁》《塔尖》等。1980年,戈尔丁因作品《航程祭典》获得布克奖;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被授予爵士爵位。

目录

正文

前言

  

    21世纪以来的中文语境中,旅行早已成为一个热词。仿佛一夜之间,腰包鼓胀的中国游客蓦然出现在这世界的几乎每一处:欧洲、美洲、澳洲、印度洋海岛、南极、秘鲁、土耳其、柬埔寨、阿拉斯加、大象孤儿院、丝绸古道上的帕尔米拉古城、圭亚那高原的天使瀑布……在铺天盖地、蜂拥而出的游记文字与更讨好这个时代浅薄直观阅读取向的图片影像中,从沙姆沙伊赫红海沙滩上俄罗斯少女手臂间浅淡的汗毛,到阿根廷莫雷诺冰川那晶莹剔透的幽蓝色,无不尽收眼底。无论是游客如织的热门目的地,还是僻远寂寥的人间秘境,都有精心雕琢,以至夸大其词、矫情吹嘘的美文美图或真实平淡、不加粉饰的随手拍录,来多角度呈现。
    如此一来,旅行多多少少就成了一个疑问。倘若层次要求设定得高一些,旅行的意义,就不是简单的观光休闲、娱乐放松,而应该说是在于发现。但如今剩下的选择,是否就只能是参考各种聪明、翔实的“攻略”,遵照预先设计的“最佳行程”,去沿用那些先行者的视角,步人后尘,按图索骥,来“重复”或“验证”既定途程中的发现?这种模式化的“拾人牙慧”之举,岂不是否决和消解了旅行的发现意义?客观坦率一点,甚或是极为扫兴地来说:事实确是如此。自从Lone]yPlanet成为全球“最具品位”的背包容们出门必备的旅行“圣经”,乃至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无数探险家们推开诸多“失落的世界”的大门,并留下有关异域风情的林林总总的亲历记苤或延伸虚构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发现之旅的长征就差不多抵达了终点。取而代之的,便是现代概念上的旅游活动——借助于快捷的陆海空交通工具,去到某一地域,重走指南书中或网络上的推荐线路,亲眼实证一下前人的见闻:而且,连酒店和饮食安排都是有先例可供拷贝。
    好在,即使面对同样的旅途,人们关注的侧重点、感受的敏锐度、对眼前各类事物的倾向性以及叙述或表达的习惯,毕竟还是干差万别的,因此就有可能避免旅行及游记的高度雷同化。威廉·戈尔丁的《埃及纪行》,大约便算得上是如此的一个例证。从19世纪早期持续至20世纪上半叶的埃及学考古热潮,曾诱使大量的英国人——文人、学者、贵族、投机者、江湖骗子,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漂洋过海,涌向那片法老的土地,那个充满远古瑰奇魅惑和墓葬珍宝传说的国度。戈尔丁当然是后来者,1974年左右才首游埃及。1984年初,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新晋得主几个月之后,应出版社之约,又重返金字塔与尼罗河之国——百分之百确定的是,他的两次埃及之行都与Lonely P]anet没什么瓜葛,跟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攻略,就更是毫无关涉。可以想象的是,他的第一次埃及之旅,不免如庸众游人一般,局限于法老时代古埃及的文物遗迹,吉萨金字塔群、帝王谷、卡纳克神庙之类耳熟能详的名胜遗址,必然是那趟游程的核心内容。既然无甚新意,戈尔丁在《埃及纪行》中对那次落于窠臼的初识之旅也就很少提及。而他1984年的这趟埃及之行,则从规划之初,就是要去面对和接触埃及大活人,而不是木乃伊死人。因此,这是一部“反游记”,或者说,这是一本旨在目击并追询20世纪80年代中期埃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世相的考察日志,而那些尽人皆知的古迹则完全沦为背景。背离了游记体例及其素材的一般规范和限定,戈尔丁试图为他的尼罗河往返航程赋予发现之旅的内涵。但最后,在此书的结尾部分,他却又道出了一个冷酷的真相:“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旅程都是荒诞的,无价值的。”然而,可堪告慰的是,人类从未放弃过远行,在不远或遥远的未来,必然也将继续旅行。
    在戈尔丁这里,这趟原本看似轻松愉快的旅程,实则枝节横生、意外频出,连作者本人也想尽早“斩仓”止损。若以“曼妙风雅”的标准来观照,这次尼罗河上下之旅无疑是失败的:装备不足、亟须维修的破船;黑烟直冒、脱位嘶吼的引擎:不堪其用的厕所;散兵游勇的船员团队;多才多艺也多病的厨子;时有时无、早晚不分的餐食;一路龟行在封闭局促的“汤水”地沟中,而景观只是绵延不绝的黄泥堤岸和“拖鞋”帆船;作为外国人,他还得配合乡下两哥们儿的参观和晒笑;唯一可称“浪漫”的,就是夜宿荒村野外时,看看瑰丽璀璨的纯净星空……
    但正是以其失败,以其坦率记录的真实亲历与所感所思,以其复现出的途程中平凡杂沓的细枝末节,《埃及纪行》在完成了对理想化完美旅行的解构之际,也在同样的程度上有所建树,提供了逃出游记书写困境的一个可能性样本。
    最后,值得一提的一个巧合是,这本非虚构作品写于1984年。彼时,《1984》中虚构的“老大哥”,所幸并未能像乔治·奥威尔所担忧或预言的那样,在现实中的“大洋国”拉起他的监控“电幕”。而“老大哥”的真人秀版本,“最伟大的领袖、没有任何错误的完人”斯大林,也早就结束了他“浪漫辉煌”的人生之旅。但在当时的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养育出的本土“老大哥”穆巴拉克则已经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因此,你就应该能够理解,在戈尔丁的游记中,为什么警察没有闲着——其实,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这也是埃及共和国的“大英雄”纳赛尔,所留下的执政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