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寻找马孔多(哥伦比亚十日随笔)

  • 定价: ¥39
  • ISBN:978754941563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美术
  • 页数:139页
  • 作者:洪再新
  • 立即节省:
  • 2016-05-01 第1版
  • 2016-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由洪再新著的《寻找马孔多(哥伦比亚十日随笔)》是中国美术史学者洪再新的一本艺术史游记。十篇旅行随笔,从一个艺术史学者的角度,探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笔下马孔多的神奇境界,对哥伦比亚的人文、艺术作了精到的观察、思考,勾勒出艺术和我们不完美的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记录了作者与哥伦比亚艺术家、学者的交流,以及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公开讲座。将艺术观察、艺术交流、人文思考融于景观、风光游历之中。

内容提要

  

    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风靡现代世界文坛。中国作家敞开襟怀,申扬其隽永的人文情愫,从中走出自己的道路;中国艺术家驰骋神思,揣摩其无尽的艺术魅力,“想象孤独的10+N种方式”。在中国一拉美文艺交流的平台上,人们会问:哥伦比亚的文化和艺术,究竟离中国有多近?她的昨天和今天,到底离世界有多远?那里的“彩虹河”、“化石村”,那里的艺术家、“合作画室”、共和国艺术收藏馆,那里的“形塑”传统和书写实践,那里的历史、现实和“为了明天的记忆”,怎样把她的景观、人物和理念展现在世人面前?对此.一位艺术史学人在哥伦比亚之行中做了精到的观察,从中勾勒出艺术和我们不完美的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秘马尔克斯笔下马孔多的神奇境界……
    《寻找马孔多(哥伦比亚十日随笔)》由洪再新著。

作者简介

    洪再新,杭州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现任美国普吉湾大学(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伯克利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等重要学术机构的高级访问学者,在东亚美术史、中国美术通史、宋元和现代中国书画、中外艺术收藏交流等领域,均有重要著述,曾获得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

目录


一、景观编
  1.“彩虹河”
  2.寻找马孔多
  3.玻利瓦尔广场
  4.“为了明天的记忆”
二、民众编
  5.“一点自觉的人文意识”
  6.画室的故事
  7.土木
三、理念编
  8.化石村
  9.形塑
  10.语词即图像
后记
鸣谢

前言

  

    都说人类的旅行经验有相似之处:到某个陌生之地.一周的所见所感,可以写成一本书;一个月后,只能写成一篇文章;一年下来,恐怕连一句话也概括不出。记得1980年大三的上学期,全部考试结束的当晚.我就坐火车离开杭州,开始为期四五天的大西南暑期独行.到头连半篇《黄果树游记》也没有成稿.这次我初访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图1)的十天,岂非也难逃“所知有限、可道无穷”的悖论?
    这个有限一无穷的吊诡关系,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综合的观感和体验。追忆十天的游踪,全部的依据.可借用人类学家迈克尔.陶鑫(MichaelTaUSSlq.1940-)在哥伦比亚40年的实地考察的书名来概括:“我起誓这都是亲眼所见。”由于个人爱好与职业习惯.艺术及其历史,赋于我所有的自信.能够信笔写来。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哥伦比亚寻找v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无异于是对人性的不断感悟和无穷解读。
    纯属巧合。在我去哥伦比亚前三个月,先是中国国务院总理带了作家协会的重量级人物,去世界现代文学巨匠马尔克斯(GabrielGarciaMArquez.1927—2014)的故乡参观致意;而后在我离开那里后的三个月.哥伦比亚总统又为该国绘画大师费尔南多.博特罗(PernandoBotero,1936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个展(图2)作序推毂。我短暂的见闻,若从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化交流的立场而言,便有了看似相关的上下文。
    然而这些并非我写十篇随笔的初衷。
    如果没有个人的缘由,我不会对内人张欣玮安排的一次南美度假这么信心满满地铺张陈述、我所了解的哥伦比亚,除了曾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中译本,剩下的只有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友人土木(LLllSGabrlelCarltillo)。土木和我在杭州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认识。他是跨媒体艺术学院邱志杰兄的博士生,2013年选过我的《海外中国画研究评介》讲座系列。我曾引用他一篇作业,评论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家谢柏轲(JeromeSilbergeld)的学术研究。
    由于土木的关系,我开始回想内人近些年来的拉美行踪。她是心理学家,因工作需要,常利用假期去拉美国家修西班牙语课,了解当地文化,包括墨西哥、秘鲁、阿根廷、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丰富多彩。我不教拉美艺术.所以都没有同行。只和她在2012年去了墨西哥的避暑胜地坎昆,因为附近奇琴伊察的玛雅金字塔(又称羽蛇神金字塔),画有玛雅历法一一其推算的世界末日就在那年12月21日,对我了解拉美印第安文明的书写传统,有直接影响。2014年下半年,当内人考虑去哥伦比亚学西班牙语,我想也搭顺风船,去哥伦比亚看看,还可能和土木在波哥大见面。对这次的行程,我没过问任何细节,内人一手操办,由她直接与土木接洽相关事宜。
    2016年开春定好机票后,土木来函询问,是否可以到他的母校国立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学院做个公开讲座。我欣然同意.这将使度假增添一层学术意义。至于讲座的内容.土木说由我自选,因为哥伦比亚美术界对中園艺术史.总体上比较陌生。鉴于美洲印第安文明独特的书写传统,我就把“中国话语:现当代艺术中的书法”一题,寄给土木参考.并邀请他夏天在我课上做一个关于中国和拉美艺术交流的报告。这样的安排,将让我和近150位研究生领略哥伦比亚当代艺术中的二三侧面,包括土木在国立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1986年6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哥伦比亚留学中国艺术家五人画展”和土木本人新近参加拉美留学中国学生艺术展的作品。在我回杭州讲学期间,还听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兒说,该院和版画系佟飚教授联袂,曾于2014年1。月联合举办了“想象孤独的10+N种方式”插图展(图。),并邀请《百年孤独》中文授权版(图4)译者范哗教授做专题讲座。加西亚.马尔克斯2014年4月17日谢世,使那次活动成为对这位巨匠的追忆。插图展还出版成连环画.由土木作水墨山水立轴,诗堂篆额“马孔多图”,标明主旨(图5)。当然,这些都只是我对于哥伦比亚间接、局部的印象。
    整个假期我的艺术史研究和写作日程排得很紧,顾不上阅读关于哥伦比亚的相关介绍。但不知何故,以往内人的拉美诸国之行皆平安无事,从未让我分心,唯独这次使我担惊受怕。她2015年7月中旬先行到达波哥大,比较其他拉美国家的首都城市印象,感觉非常之好。可是三天之后,竞遭歹徒持刀抢劫.当即感受到拉美社会的另外一面。此时的土木.人还在中国,鞭长莫及。不言而喻,8月初我和土木聚首,无疑可以减缓内人的紧张情绪.好让后面的度假有一个不同的结局。但劫案的发生,就像一道阴影,始终笼罩着我十天的行踪。
    我是8月5号早上离开美国西海岸的家。那天早上冲澡时,眼前出现了我接下去要面对的现实:艺术与我们不完美的世界。获得这一灵感.我把去土木母校做讲座的内容简单做了编辑,用小U盘将幻灯片存档,连手提电脑也没敢带,就匆匆去丁机场。
    这一路上,“艺术与我们不完美的世界”这个话语,仿佛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Poppel,1902—1994)《追寻更加美好的世界》(Insearchofabetterworld)一书的反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因为对我、内人和土木而言,后面的十天.全然是未知数。
    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未知旅程中,我展开了对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等这段难忘的经历即将结束时,千头万绪涌上笔端,顿时从景观、民众、理念三个方面,形成10篇随笔的结构.权作蠡测管窥。个性化的笔录,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并用“艺术与我们不完美的世界”,作为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份参照。
    在我喜爱旅行的大半生经历中.十天只是一个瞬间。这些见闻之所以值得成文,还是因为把我吸引到哥伦比亚的友人。
    他就是绘制《马孔多图》、满世界寻找马孔多的上木。

后记

  

    和普通游记不同,这里没有特定的景点作为重点介绍;
    和导览手册不同,这里没有最新的信息可供读者参考;
    和文学写作不同,这里没有具体的风格能够自我界定。
    来自哥伦比亚的博士生土木,在他留学英国、美国和中国期间,把他满世界寻找马孔多的所得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分享,萌发我去马尔克斯故乡的意愿。在结束参观“化石村”等景点、离开莱瓦谷镇的路上,我和土木说,因为爱好艺术,我喜欢看外面的世界,也离不开内心的关照。之所以动笔记下十天游踪,添上插图,不是显示我有多少关于哥伦比亚的知识,而是表明我有多少对于马孔多的好奇。
    因此,到哥伦比亚寻找马孔多,既是或然,也是必然。
    说或然,是我到了哥伦比亚;说必然,是马孔多无所不在。
    《百年孤独》是很打动我。却隔着一层间接的关系,因为不谙西班牙语,我不敢也没有资格来谈原典本身的语言魅力。而哥伦比亚也同样打动我,则是通过种种直接的交往,因为我亲身感受到了马孔多的现实人性,鲜活生动,像大自然一般,在大地上,在流水中,在空气里,既逼真,又奇幻。
    我对拉美文学知之甚微,加上从来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即便《百年孤独》也只是浮光掠影,得一矇胧的感觉而已。
    正是那样美妙的感觉,才格外令人难忘,令人流连,令人神往!我想,把书读活,而不是被书读死,不正是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读书的莫大启示吗?无论我怎样为自己胡乱读书辩解,也不管自己对马孔多的寻找结果如何,有一点应该是不错的:那就是跟着第一感觉走。《百年孤独》把马孔多留在了我的印象中,我又把哥伦比亚还给了马孔多,由此来更好也更深刻地认同普遍的人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随笔,只是有感而发,完成对一个共同在寻找马孔多的哥伦比亚友人的承诺。
    一事之成,离不开众人的帮助。我这本随笔集,就是见证。
    《东方旱报》的黃晓峰先生最先支持初稿的写作意向,让我深受鼓舞。2016年恰逢“中拉文化交流年”。广西美术出版社的冯波副总编看过全部手稿,马上组织人员全力投入编辑工作,使这本随笔能赶在博特罗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盛大个展结束前出版,为中国读者多方位地了解拉美,特別是哥伦比亚的文化和艺术,做了积极的贡献。
    中外友人林山石、魏大巩、高宏、梅宇、高听丹、钱艾琳、赖德霖、蔡涛、张书彬、李莉、Jocob Shaffer等对文稿和图像都提供了各种帮助和建议。初稿出来后,友人问:“为什么马孔多能容纳卡夫卡?”我这才把十天所见“国家与记忆”的关系,和我出行前提出“艺术和我们不完美的世界”的关系,贯通起来思考,使我受益多多。正在研究广东纪游史料的李若睛兄,看重“为了明天的记忆”,从历史的眼光來思考寻找马孔多的初衷和目的,作为认识魔幻现实表现的长时段观察,这和拉美研究专家张森根教授强调实地考察哥伦比亚社会文化必要性的观察,经纬交错,颇具见地。郑胜天教授告知哥伦比亚艺术家阿利皮奧,哈拉米吉奧(Alipio Jaramillo,1913--1999)1952年到北京参加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代表大会的掌故,可作为考察现代两国艺术交往的一条线索。内人张欣玮从安排和落实哥伦比亚旅行,到拍摄照片、审读文稿,自始至终给于了宝贵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