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摩洛哥往事(私家旅行书)

  • 定价: ¥36
  • ISBN:978756373399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旅游教育
  • 页数:319页
  • 作者:薛璐娜
  • 立即节省:
  • 2016-05-01 第1版
  • 2016-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由薛璐娜所著的该书《摩洛哥往事(私家旅行书)》是一位英语老师利用假期,独自远赴摩洛哥和土耳其两国旅行后的游记。从作者的一路旅行经历及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中,读者除了能欣赏到摩洛哥和土耳其的当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外,更能深入感知着一种异域风情带来的冲撞及反思。作者着于深度的人文旅游,对当地的了解倾向于自我的经历与感受,要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体味、反观生活道路上遇到的诸多问题,这或许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内容提要

  

    摩洛哥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充满欧洲气息的卡萨布兰卡、延续着阿拉伯风情的古城马拉喀什与菲斯、梦幻的蓝白小镇舍夫沙万、非洲的女儿撒哈拉……
    这些地方,因我旅行期间发生的事、遇到的人而变得无法忘记。
    这个美丽国度让我经历了快乐与痛苦、思考与面对,使我认识到真正的旅行是无法与生活背离的,也让我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有了点点滴滴关于生存与努力的难忘经历。
    由薛璐娜所著的该书《摩洛哥往事(私家旅行书)》是一位英语老师利用假期,独自远赴摩洛哥和土耳其两国旅行后的游记。从作者的一路旅行经历及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中,读者除了能欣赏到摩洛哥和土耳其的当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外,更能深入感知着一种异域风情带来的冲撞及反思。作者着于深度的人文旅游,对当地的了解倾向于自我的经历与感受,要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体味、反观生活道路上遇到的诸多问题,这或许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媒体推荐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选自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我只是个普通人,用眼睛看风景,用脚步量世界,用耳朵听声音,用我有限的知识去了解一小部分我自己看到听到遇到的人和事。但我很确信的是,这是我慢慢了解世界的过程,是我成为“世界公民”的第一步。——薛璐娜

作者简介

    薛璐娜,女,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期间论文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现任宁波市一高中英语教师。独自去过泰国、俄罗斯、毛里求斯等多个国家,2011年作为交换生赴美国留学一年。2013年曾被国家公费留学东欧项目录取,准备赴塞尔维亚攻读语言文学硕士,后因故未能前往。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摩洛哥
    第一章  献给最可爱的摩洛哥海关工作人员
    第二章  卡萨布兰卡
    第三章  拉巴特
    第四章  菲斯
    第五章  舍夫沙万
    第六章  撒哈拉
    第七章  马拉喀什
    第八章  再见,摩洛哥
  第二部分  土耳其
    第九章  伊斯坦布尔
    第十章  伊兹密尔
    第十一章  卡帕多西亚
    第十二章  告别土耳其
附录1.来自朋友们的话
  2.旅行手绘路线示意图
后记

前言

  

    自序
    我的名字很特别。从中文角度来讲,  “薛璐娜”这三个字,既是简体中文,又是繁体中文,这使得我的中国朋友们都能轻松念出这个名字;从外文角度讲,我有着一个很亚洲、很东方的姓——Xue(薛),同时我还有一个源于拉丁语、很西方的名字——Luna。在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俄语(或许还有其他语言,但我所知的就这些)中,它都是“月亮”的意思。
    每当有人问起我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时,我都会告诉人家,这是因为我的外公是个一生都在不停学习着的文化人。上世纪30年代末,他在上海工作过,或许那时候他就对不同文化很好奇,所以给我起了这个名字,虽然我并不确定。
    我喜欢我的名字。在词源学上,  “薛”为益草,  “璐”为美玉,“娜”为婀娜,是传统中国文化可以对一个女孩子所持的最好祝福与赞美;而“Luna”除了“月神、月亮”以外,还有“疯狂”的意思。
    我并不是从小就知道自己名字的诸多含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现它包含了许多后来出现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因此我觉得它是我命中注定的标志。我认为我来自东方的姓就像我体内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而我来自西方的名则预示了我对了解各种不同文化的向往与热爱。我甚至因此理解了也原谅了自己不太合群的童年和如今依旧有些疯狂古怪的行径。名字,或许的确带有某种神秘而奇妙的魔力吧。
    关于这本书的名字,我想了很久。我常看到一些写着“再不远行就老了”“心和身体要有一个在路上”“就要一个人去远方”之类能够使读者光看书名就热血沸腾的旅游书。我不是个将到达视为终点的人,因此取不出这种目的性强的书名,写的自然也就不是关于如何到达的方法了。这本小书能给读者的,就是一件件关于摩洛哥和土耳其的小小的往事。至于值不值得一个人出门、值不值得冒险去摩洛哥,读者看完以后自己判断吧,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和感慨。
    对我而言,这世界上和旅行一样重要的事情,就只有读书。念大学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到学校的图书馆,整个晚自习坐在那里看书。有时候一个晚上能看完一本,到图书馆要关门了,才发现一晚上就这么过去了。有时候看不完但是很喜欢,就会去书店买下来继续读。即便这样,现在开始写文章,依旧感叹自己平时书读得太少导致笔墨有限。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肤浅而大受打击,觉得我以前的游记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看,并非是我写得好,而是它们简单又好懂。如果换一个懂得写文章的人,他(她)一定能把这些故事更好地展示给读者。我需要像大学时一样,重新开始好好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籍,而不是满足于快餐式阅读,却忽略了读万卷书以后自己内化得出一套系统思想的重要性。
    现在的世界,一切都在火速地进行,仿佛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抢占先机。而我却由衷地认为“慢”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所有速成的东西都因太过易得而变得廉价且不可信,所以现代通信的发展、信息生活的快节奏,还有各种事情的国际化,都是对浪漫最致命的打击。这就是我至今没有买电子书阅读器的原因——我不能想象摸不到纸张的时候如何阅读,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书本的触感与自然的光影,我会错过多少阅读的乐趣——当然,你也可以简简单单地说我矫情。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当我念英文原版书的时候,电子版的似乎更难懂,会碰到更多生词、产生更多的误解,好像我对它的厌恶之情影响了我的认知能力。
    我最喜欢的书是《小王子》。
    安东尼在撒哈拉遇到了小王子,而小王子来自一颗被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的星球。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在这本书里被提到,但我在从摩洛哥回中国的路上去了土耳其却只是一个巧合——碰巧我的航班在那里中转。
    经常看到一些游记封面上写着“30岁前要做什么事”  “要去什么地方”或者“多少岁前要写一本书”之类的话。我觉得30岁前去了什么地方和40岁前去了什么地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自己一辈子都有这样一个人出发的勇气和欲望。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让我充满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地方,我也想过有一种可能性叫作“我永远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所以我告诉自己,不管我将来在哪里停下了脚步,不再有力气前行,那里就是我的归属地。
    我曾问过自己,是否后悔没有做攻略,所以一路上会出现各种意外;是否难过时常会不知道自己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我想,即使再给我100次机会,我还是会这样出门,还是会留着许多未解之谜待将来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去发现,去恍然大悟。那些我曾经做满攻略的目的地,短短几年后,我就已经忘了它们的交通、建筑位置,忘了大部分不太重要的景点,我的旅行也因为要赶场,而没有时间去发现它的美好。反而是那些毫无准备的旅行,却令我收获了最难忘的知己和故事。纽约的那个人,圣路易斯的杰拉德(Gerald),毛里求斯的小法,摩洛哥的雅希尔(Yassir)、拜德尔(Badr),撒哈拉的莉莉(Lill1)和海斯特(Hester)。那些地方,因为故事和人而变得无法忘记。没有攻略,所以一切都不刻意,一切都是缘分,一切都更让人珍惜。
    当然我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万一你遇到的是坏人呢?万一人家把你卖了呢?万一人家对你有企图呢……
    那都有可能。
    可我相信这世界上大部分的陌生人都是好人。这当然不是说对任何陌生人都可以没有戒心,我也不觉得一个女孩子单独旅行是件很安全的事情。我只是觉得,有戒心不是交朋友的对立面。如果真的用心和每一个人接触、了解,其实你会发现大部分陌生人都是些普通人。
    我们常常听说很多中国人在国外被陌生人抢劫、敲诈的事情,这两者在我身上也都曾发生过。
    我的第一条建议是,学会以貌取人。就是说如果看到一个人好像在谋划着什么不好的事情,哪怕不知道是不是对你,也要马上走得远远的,不要给他任何机会付诸行动。不要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可能看错了——就算真的看错了也不要紧。
    我的第二条建议是,不要自我麻醉。不要害怕展现自己国家的文化,不爱泡酒吧就不要硬着头皮跟去,没有人规定在哪里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要总告诉自己外国人都很乱,所以眼前这个人很乱也很正常。因为你很难用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是否正常,而且接受他人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你要逼着自己也这样生活。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尊重你的人交朋友,不要强求自己或强求别人。我一直对我遇见的人说,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会跳舞,我甚至不喝咖啡(因为过敏),可能他们会觉得我无聊又无趣,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那就是我。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你足够有趣也足够疯狂了,你不需要这些。所以不管在哪里,做自己都是交朋友的第一步。
    第三条建议是,尊重别人的文化。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和穿着打扮及生活习性,即使它们看起来有悖于你一直以来的认知——接受多样的文化,而不要用一套自以为是的标准去判断好坏并且肆意表达喜恶。不要逼一个好端端的当地人因为觉得自己的文化被冒犯而伤害你。
    我经常收到朋友的留言,说觉得我去哪里都玩得那么开心、那么顺利,总能遇见独特的事和人。但真正跟我一起旅行过的人会发现,我其实去的都是普通的地方,吃的都是普通的食物,住的都是普通的地方,遇到的人也都是普通人。我之所以去哪里、吃什么、住哪里都是那么开心,是因为我是抱着“大不了睡大街”的心态去的,在任何地方都是。如果条件差不多,能住8欧元一晚的旅馆我就绝不住10欧元的;午餐有剩下的时候我会愉快地打包带走,这样就多了一份晚餐;连夜到机场赶凌晨的飞机,我找个椅子躺一晚也乐意。我是个做足了最坏打算的人,任何小小的惊喜都会让我高兴不已。我的经济能力很有限,但周游世界不便宜。我乐意在满足爱好的同时让自己过得舒服点,但大部分的时候我只能通过选择省钱来一个个实现。因为对我而言,舍弃那些想做的事而追求星级宾馆,那才是更不理智的节俭。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去环球旅行,去了解各种文化。而我或许永远都不会有资格告诉别人任何一种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我只是个普通人,用眼睛看风景,用脚步量世界,用耳朵听声音,用我有限的知识去了解一小部分我自己看到、听到、遇到的人和事。但我很确信的是,这是我慢慢了解世界的过程,是我成为“世界公民”的第一步。
    薛璐娜

后记

  

    后记
    在这里,我要向所有为了求旅行攻略而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道歉。这本小书并不是关于吃喝玩乐的旅行攻略,而是记录了我独自在摩洛哥和土耳其旅行期间发生的事、遇到的人,和我因此而反复思考的人生经历。
    我是一个即将“奔三”的大龄女青年,从23岁那年顿悟了独自旅行的乐趣,到现在已经一个人旅行过4大洲的7个国家。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独自旅行时的慌张与兴奋,各式各样的攻略做了一大堆,每天要去哪些地方都事先规划好,觉得又刺激又孤单。
    我曾因各种理由去独自旅行,不管是去散心、去流放,还是去吃喝玩乐,不知不觉,我的旅行模式就成了——落地之后,一切随缘。
    我之所以不做攻略,最大的原因是我想要自己去发现那个国家的模样。我希望我对那个国家的了解,尽可能多的是来自我切身的经历和感受。我说这些,并不是为自己的懒惰开脱,而是因为我曾经很擅长做旅行攻略。独自旅行的这几年,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次难得的成长经历。起先,我都是在出发前就读很多资料,了解那里每辆巴士的路线、出租车的起步价和外观、饭店的位置、景点的特色。但慢慢我发现,最好的计划者往往是最差的旅行者。当我还没到一个地方就已经对它“了如指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错失了很多待发现的乐趣;当我把每天每个小时的计划都罗列出来以后,这已经和旅行团没多大区别了,即使我比旅行团去的地方更多,我也只是照着一个个行程单按部就班完成一串串小目标的执行者罢了。
    所以,或许我不该拿“旅行”误导大家,其实这本书应该叫作《摩洛哥探险》。
    旅行时,许多人判断一个地方是否美好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适合拍照。不得不承认,我也曾是这样的旅行者。那时候,不懂其实最难忘最宝贵的常常是那些令人措手不及的、任何照片都表达不了的东西和感受。
    摩洛哥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或许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是这样,那就是你无法只把她当作一个旅游胜地而不注意她的文化习俗。哪怕对像我这样不做攻略的人,她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认识到了解文化是多么的重要。这个美丽国度让我经历了快乐与痛苦、思考与面对,使我意识到真正的旅行是无法与生活背离的,也让我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有了点点滴滴关于生存与努力的难忘经历。
    作为一个业余作者,讲起旅行的时候,我常常会语无伦次。有些地方待了很久,却没什么话说,有些地方匆匆一瞥,甚至只是坐着发呆,却思绪万千。但我珍惜每次在不同地方发呆的机会,和胡思乱想的成果——对我而言,这也是旅行的纪念品,而且是比较有趣的一些。我眼里的自己,绝对是个很“作”的人——我坚信坐在不一样的椅子上会有不一样的灵感——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同意我说的话。 不管怎样,都要真心感谢所有喜欢看这本小书并且看懂了的人。 薛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