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为奴十二年/百部奥斯卡经典文库

  • 定价: ¥38
  • ISBN:978756563776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首都师大
  • 页数:231页
  • 作者:(美)所罗门·诺瑟...
  • 立即节省:
  • 2017-08-01 第1版
  • 2017-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为奴十二年/百部奥斯卡经典文库》为所罗门·诺瑟普在1853年所著传记体小说。讲述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的黑人,受过教育且已婚。随后遇到两个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工作,当所罗门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才依靠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帮忙送信回家,经过一场诉讼,他重获自由。

内容提要

  

    所罗门·诺瑟普著的《为奴十二年》是那种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只要一读,那种莫名的熟悉感就会扑面而来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它写的是一段美国的历史,却曾撼动了整个世界电影圈的原因。因为书中那些关于坚守生命、自由、尊严和信念的决心和执著,让人无法回避。它在奋力地为爱与亲情、为回家而抗争,它让冰冷的现代人潸然泪下。世界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这个故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会拉小提琴的自由黑人,被欺骗绑架贩卖为奴隶,他历经了十二年的非人生活,最终回到了家园。原来,在回家的漫漫长路上,无论时间,无论岁月,也无论地点,你、我、他都是一样的……

媒体推荐

    很多时候,看一部烂电影,不如读一本好书。就我而言,文字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作为一个创作者,你需要知道,源头在哪里。经典文字,经典故事,是永远的活水。愿君多饮取。
    ——《北京遇上西雅图》编剧导演薛晓路
    电影虽成于银幕,但始于文字。若有志于电影及创作,或寻觅奥斯卡电影之无穷魅力,此丛书不可不读。
    ——北京电影学院中文系系主任黄丹

作者简介

    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1808—1863?),美国废奴主义者,影响美国近代历史进程一书——《为奴十二年》的作者。
    1808年7月,诺瑟普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黑人家庭,是一位有自由身的非洲裔美国人。他在纽约州拥有自己的土地,既是农场主同时也是小提琴手。1841年的一天,两个白人以提供旅行音乐家的工作机会为诱饵,诱骗他去了华盛顿区(当时在这里奴隶制是合法的),在那里诺瑟普被绑架并被卖为奴隶。之后,他被转运到了新奥尔良,被一位种植主买下,在路易斯安那的红河地区做了12年的奴隶。与诺瑟普在同一种植园工作的一位加拿大白人将他被绑架为奴的事情报告给了纽约州政府。在纽约州政府和家人的帮助下,1853年1月3日,诺瑟普得以重获自由。作为贩卖诺瑟普的奴隶主,杰姆斯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被批捕,而最后却被无罪释放,因为哥伦比亚区当时的法律禁止黑人为起诉白人作证。在纽约州,绑架者被收监和被起诉,但由于已过诉讼期,这起绑架案的策划和实施者最后并没有受到惩罚。为了控诉奴隶制度,同时作为废奴运动的代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美国东北部作了二十多个演讲,为反对奴隶制造势,并成为美国废奴运动的先锋人物。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开端
第二章  后退的光亮
第三章  伊丽莎
第四章  一路逃离
第五章  漂流风海
第六章  分离与被买
第七章  风暴将至
第八章  棕色骡子
第九章  捆绑的绳索
第十章  前往大松林
第十一章  奴隶通行条
第十二章  没完没了的工作
第十三章  伊普斯
第十四章  热爱自由
第十五章  种植园
第十六章  凶杀案
第十七章  叛乱
第十八章  鞭刑
第十九章  宣战
第二十章  最后的告别
第二十一章  曝光
第二十二章  审判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前言

  

    电影的文学性决定其艺术性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将文字转换成影像的能力,曾有人将剧作者分成两类:一种是“通过他的文字,读剧本的人看到戏在演。”还有一种是“自己写时头脑里不演,别人读时也看不到戏——那样的剧本实是字冢。”为什么会这样,有一类人在忙于经营文字的表面,而另一类人深谙禅宗里的一句偈“指月亮的手不是月亮”。他们尽量在通过文字(指月亮的手),让你看到戏(月亮)。
    小说对文字的经营,更多的是让你在阅读时,内视里不断地上演着你想象中的那故事的场景和人物,并不断地唤起你对故事情节进程的判断,这种想象着的判断被印证或被否定是小说吸引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作者能够邀你进入到他的文字中与你博弈的门径。当读者的判断踩空了时,他会期待着你有什么高明的华彩乐段来说服他,打动他,让他兴奋,赞美。现实主义的小说是这样,先锋的小说也是这样,准确的新鲜感,什么时候都是迷人的。
    有一种说法是天下的故事已经讲完了,现代人要做的是改变讲故事的方式,而方式是常换常新的。我曾经在北欧的某个剧场看过一版把国家变成公司,穿着现代西服演的《哈姆莱特》,也看过骑摩托车版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还有变成《狮子王》的动画片。总之,除了不断地改变方式外,文学经典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像一个肥沃的营养基地一样,永远在滋养着戏剧,影视,舞蹈,甚至是音乐。
    我没有做过统计,是不是20世纪以传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比例比当下要多,如果这样的比较不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话,我想换一种说法——是不是更具文学性的影片会穿越时间,走得更远,占领的时间更长。你可能会反问,真是电影的文学性决定了它的经典性吗?我认为是这样。当商业片越来越与这个炫彩的时代相契合时,“剧场效果”这个词对电影来说,变得至关重要。曾有一段时期认为所谓的剧场效果就是“声光电”的科技组合,其实你看看更多的卖座影片,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我们发现了如果两百个人在剧场同时大笑时,也是剧场效果(他一个人在家看时可能不会那么被感染):精彩的表演和台词也是剧场效果;最终“剧场效果”一定会归到“文学性”上来,因为最终你会发现最大的剧场效果是人心,是那种心心相印,然而这却是那些失去“文学性”的电影无法达到的境界。
    《奥斯卡经典文库》将改编成电影的原著,如此大量地集中展示给读者,同时请一些业内人士做有效的解读,这不仅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文字到影像;从借助个人想象的阅读,到具体化的明确的立体呈现;从繁复的枝蔓的叙说,到“滴水映太阳”的以小见大;各种各样的改编方式,在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后,不仅会得到改编写作的收益,对剧本原创也是极有帮助的,是件好事。
    ——资深编剧 邹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