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夜读汉江

  • 定价: ¥60
  • ISBN:978755131261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太白文艺
  • 页数:363页
  • 作者:崔光华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2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夜读汉江》记叙了作者崔光华童年的辛酸苦乐,青年的勤奋耕耘和壮年的成熟平和,全书约20万字,作品时间跨度20年有余,表达了作者对秦巴汉水的眷恋,对火热生活的感悟和对亲友的挚爱。作者在汉江第一大支流褒河畔长大,工作在汉水间往返,在孤灯做伴的夜晚不时地“仰望星空”,迸发出写作冲动。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大场忆旧”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生活中一些铭刻心底的印记,第二辑“激情岁月”记叙了作者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片段,第三辑“夜读汉江”是作者在孤灯做伴的夜里,挑战自我,提升境界的收获,第四辑“人在旅途”主要记叙了作者近年出行的感悟以及与友人的情感交流。

内容提要

  

    崔光华著的《夜读汉江》是一本散文集,以时间为序,记录、描绘了汉江流域几个县区的风俗人情,社会经济发展及历史变迁,笔尖饱蘸激情,流露作者对这方水土深沉的思考,对这方人真挚的眷恋。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用另一种方式文字继续展现汉江之美。 通过《夜读汉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他热爱家乡、热爱工作、热爱文学、热爱音乐。宁强的奇山异景,他赋予其柔情蜜意,殷殷歌唱;安康的县区,他更是自己写词作曲,尽情赞美;到新疆,他将其辽阔壮美描写的淋漓尽致;走西藏,他将其旖旎风光描写得栩栩如生。

作者简介

    崔光华,陕西汉中“褒姒故里”人,农家子弟,大学理学学士。做过教师、中学校长,后转行从政,先后在乡镇、县区任职多年。2003年7月从汉江源头顺水而下至安康驻足1O年有余。历任安康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现为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自幼与文学、音乐结缘。在与大山为伍和孤灯做伴的漫长岁月里,不时进出激情火花。结集散文集《美丽的武乡》,出版诗集《诗意安康》,发行音乐电视(MV)专集《汉水情思》《山水安康》等。现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辑  大场忆旧
  大场忆旧
  东井
  挨饿的日子
  与土为伍
  惦记花生
  学而优
  经历枪林弹雨
  “手扶”趣事
  队长爷爷
  文艺宣传队的灿烂
  政工员
  感恩师长
  二十年情缘话电视
  邮筒
  镜子
  失宠的钢笔
  我的外婆
  告别西关机场
  年味
  追忆父亲
  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怎样做父亲
    附:感觉父亲 崔  磊
  一封情书
第二辑  激情岁月
  化学缘
  指示剂
  天台山下
  激情燃烧的岁月
  “重返”共青团岗位遐想
  为了明天的太阳
  “五四”抒怀
  燕子砭灭火
  诗三首
  宁强八年
  回宁强
    附一:回宁强有感
    附二:回宁强续记
  赞“安康精神”
  好一曲理想之歌
  当好老区人民的知心人
  读《陕南红色歌谣》
  学会淡定
  7·31呐喊
  平利救灾
第三辑  夜读汉江
  宁强六记
  走进青木川
  沸腾的广坪
  关口坝行记
  感悟燕子砭
  鸳鸯池行
  宁强的桥
  巴山天池行
  泛珠泉边的水磨房
  二郎坝泄洪记
  两洞通,三关破
  十月十五观月
  夜读汉江
  山水情深
  壮美音画
  汉江之水美安康
第四辑  人在旅途
  走马观花他乡行
  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日记
  访台日记
  新疆行
  去西藏
  美丽乡村行(三首)
  镇巴行
  “南政”学习有感
    附:致学友诗
  致叶小文
  人在旅途
    附:和曹晖、曹晖原诗
  可悲的升迁之路
  三十年后来相会
  毕业三十年西安相聚感言
  致杨吉荣先生
    附:杨吉荣回短信
  和张雁毅(两首)
  安康八年抒怀
  和王彪
    附:王彪原诗
  和俊杰同志“七律”有感
    附:邹俊杰七律
  和袁小庆(两首)
    附:袁小庆诗
  四君安康行
  致赵彦明:重逢有感
  和志平“安康行”
    附:张志平诗
  致学友
  和刘学怀“七律·恭贺乙未新喜”
    附:刘学怀七律
  重逢(两首)
    附:诸同学诗
  诗四首
后记

前言

  

    爱心如诗情如歌
    ——崔光华《夜读汉江》序
    张虹
    读完崔光华先生的文集《夜读汉江》,我心里油然冒出“爱心如诗情如歌”的评价。这强烈的感受使我久久地沉浸其中,思绪拉不回来。我虽然和崔先生是同乡又是校友,近十几年又同在异乡安康工作,且多受他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但因他是市委领导,我看见的只是他的外在形象,并不了解他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读了他的作品,一个内心纯净、自律自觉、充满工作热情的人形象而生动地站在我的面前;一个孝心殷殷、忠于爱情且珍惜爱情的真汉子站在我的面前;一个内心阳光,充满友爱的朋友站在我的面前;一个歌唱着前行、将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的刚强铁汉站在我的面前。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夜读汉江》里给人启迪最深的篇章,是作者的从政经历——武乡初为官,他从小事、实事做起,时刻将民众的安危放在心间;担任团地委书记,他变无为为有为,建设“青年之家”、组织实施“希望工程”,硬是将一个边缘化的部门领导得风生水起。在宁强做县长、县委书记的8年,是作者从政的黄金岁月,也是作者人生的黄金岁月,更是作者挑战极限的峥嵘岁月。宁强是汉中的西南边陲,山之高、路之险、民之贫,都可以用一个“最”字来形容。他到任之后,选择了迎难而上。扶贫攻坚,解决农民温饱;开山修路,让天堑变通途;发展工业,为经济突围开道,狠抓教育,让学校成为点亮希望的明灯!
    作者在执政宁强8年的述职报告里写道:8年来,我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松懈,生怕自己决策上的不慎,给宁强人民带来灾难!生怕自己言行不检点,给组织抹了黑。这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心声,更是一个民众之子的赤胆忠心,读来让人感慨万千!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的思绪不由自主跟着作者来到他工作的偏远山区宁强,洞见他孤灯下的沉思、清贫中的坚守、艰难中的奋进!
    一个人,最难得的是心中时刻葆有真正的激情。崔光华先生是充满激情对待每一项工作的。他热爱着宁强,在任期间,为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呕心沥血,离开之后,为它梦牵魂绕。宁强受灾,他寝食难安;宁强发达,他欢欣鼓舞。为了天天看到宁强的信息,他专门订阅《汉中日报》。10年后回访故地,他为它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它的每一点变化而激动。并用诗与歌的形式,且歌且吟,为宁强的山川河流、村庄工厂、城镇学校,书写下动人诗篇。大爱情怀,处处体现。
    《夜读汉江》里最为感人的章节,是作者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描写。在他的笔下,外婆不仅慈心如海,还有铁肩担道义的凌然大气;父亲不仅仁慈厚道、自立自强,还有刚直不阿、包容天下的大胸怀大气度;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深沉的母爱却使她如圣母一般;妻子贤惠开朗,乐于奉献,他们之间的爱情如诗如歌。
    一个敬天畏地,对亲人、对妻儿充满感恩之心的人,必定也是爱国家、爱他人之人。作者对同乡校友的热情,对贫困少年的救助,同样感人至深。资助贫困生谷雪梅;救治贫困村民姚志汉多年患病的孙子;牵挂当年一起同甘共苦的团干部;对当年大学校园里一起“挥斥方道、激扬文字”的同学念念不忘,那份真挚、那份热忱,可谓山高水长。
    透过《夜读汉江》,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在他工作生活的每一地方,他不仅对那里的百姓倾注了爱心,对那里的自然山水也充满感情。家乡村子里的“东井”“大场”,他赋予其人文内涵,深情歌吟;宁强的奇山异景,他赋予其柔情蜜意,殷殷歌唱;安康10县区,他更是自己写词作曲,尽情赞美;到新疆,他将其辽阔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走西藏,他将其旖旎风光描写得栩栩如生。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总是看山生情看水生义。
    最后,我必须要谈到崔光华先生洗尽铅华的朴素文字,谈到他那具有鲜明现场感的文风。他的文字就像原生矿石,不动声色地闪烁着灼灼之光,让人倍感亲切。在他的文字里,几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迹,所有的故事都原汁原味。比如写到故乡旧事,一条乡间小路,一口老井,一个大场,饥饿年代挖花生的生动场景,青春年少学开手扶拖拉机的逸闻趣事;队长爷爷、民办教师、乡邮员、老机场;失宠的钢笔、古老的水磨,乡间的露天电影、村里的年味儿,看似信手拈来,却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深情。那是对劳动生活的怀念,是对农耕文明的眷恋;那是对土地的痴爱,是一个游子的赤子情怀!读者透过滚烫的文字,似可触摸到那遥远年代的脉搏——虽然物质匮乏,社会动荡,但底层人民那人性的光辉从来都没有减弱,那劳动的欢乐从来都没有停止。这也许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崔光华先生是注重实际的人,更是浪漫的诗人。他热爱家乡、热爱工作、热爱文学、热爱音乐,心底阳光。在爱情消解、道德滑坡的今天,他所坚守的一切、歌吟的一切、倡导的一切、追求的一切,正是对社会风气的最好校正!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康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组织工作,有多部文学著作出版并获奖。)

后记

  

    农历乙未年腊月廿四,儿子特意为我举办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生日聚会,他精心准备了一段演讲词,记叙了我的工作生涯和父子间的情感往事。我在感动的同时,忽然间又生出一种悲悯和感慨。我已进入花甲之年,该由社会回归家庭了,人生的坐标面临又一次重大的修改了。
    60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一切时常浮现在眼前。我这多半生的经历可以套用一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一样,都曾饱受困难时期饥饿的煎熬。“文革”中极左思潮的冲击,恢复高考后带来的命运转折,从教从政,务实苦干,赢得民心的喜悦。曾有人评价50后,说他们是现阶段中国历史上最能吃苦,最富有创业精神的一代。我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夜读汉江》堆积起来的文字约20万左右。时间跨度20年有余。基本记叙了我童年的辛酸苦乐,青年的勤奋耕耘和壮年的成熟与平和,表述最多的是我对山水的眷恋,对火热生活的感悟和对亲友的挚爱。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之所以起名为《夜读汉江》是因为我在褒河(汉江第一大支流)畔长大,工作在汉水间往返,和汉江有着深深的情缘。同时,由于我对文学的酷爱和文字的钟情,在孤灯做伴的夜晚不时地“仰望星空”,进发出写作的冲动。
    《夜读汉江》分为四辑。第一辑“大场忆旧”主要记叙童年、少年生活中一些铭刻心底的印记,内中有趣事、趣闻,有对自然景物、劳动场面、炽热亲情的怀念和感叹,是永远的乡愁。第二辑“激情岁月”记叙了我大学毕业真正走向社会,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片段。这中间,我从教师岗位做起,后改行从事青年工作,尔后又在区、县重要岗位上干事创业。其中,宁强八年是我从政生涯中自感最实、最累、最富有成就感的8年。文中之所以多次提及宁强,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有太深的感情。转战安康的10余年间的情况基本未叙,只是有些诗文、评论,间接地表述自己进入知天命的情怀。第三辑‘‘夜读汉江”基本都是散文,那是我在孤灯做伴的夜里,挑战自我,提升境界的收获。对山水的挚爱不仅填补了我不时冷清、寂寞的心灵,也极大地鼓舞了我热爱生活,踏实做人做事的勇气和信心。第四辑“人在旅途”则主要记叙了近年间,出境出国出行的一些场景和感悟,以及和同学、同事间的情感交流,淡泊名利、以文会友,也算是一种雅趣吧。
    之所以汇集这些文字,是因为字里行间的描写都是我亲力亲为的,有些似平淡如水,但也有惊心动魄。它是真实的,朴素的,是用心血和汗水完成的。想起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铭记走过的山山水水,终于可以说,无怨无悔了。
    从文体上讲,《夜读汉江》大部分为散文,亦有纪实文学、通讯、诗词等,很不成体统,因为我在写作上较为随性,不求文体规范,只求真情表达,文字上尽量大白话,通俗简练,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还望各位文友,有兴趣的读者批评指正。 成书过程艰辛漫长,感谢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张虹女士倾情作序,感谢杨海波局长、周墙馆长的大力支持,感谢王金泉先生提供的部分照片,感谢周群女士和唐友彬先生的辛勤编校。还有为此书默默奉献的诸位亲友,在此一并谢过。 崔光华 2016年10月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