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一个人的故乡

  • 定价: ¥49
  • ISBN:978755131246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太白文艺
  • 页数:276页
  • 作者:席平均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2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人的故乡》,一部由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题写书名,李国平、方英文、陈长吟、丹飞、杨焕亭、高鸿、黄朴、史飞翔等著名作家、知名作家联袂推荐被誉为“当代中国乡愁最美读本,乡土中国精神最真记忆”的散文集。
    本书是青年作家席平均多年来从事散文创作的一次集结合亮相,主要收录作者对生活对岁月的一些感悟,共精选散文作品40余篇约20万字。全书插图由作者亲自绘制。

内容提要

  

    《一个人的故乡》是一部散文作品集,主要收录作者席平均对生活对岁月的一些感悟,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行走天下、第二部分人物影像、第三部分自然风物、第四部分心语微澜、第五部分人间词话、第六部分读书手记。从这些散文,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诗人气质。情绪跃动,目光横扫,词语纷呈,意象层出,让读者的视线跟着文字跳荡,接受渲染。作者喜用短句,语感新奇,比喻鲜活。他的短文不陶醉于故事的描述和画面的精雕细刻,而是专注于情感的倾诉和襟怀的抒发。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人与天地对话的心灵诉歌。“一个人的故乡”是诗意人生的栖居地,是灵魂的安妥地,是思想驰骋的“草原”,是情感奔涌的长河。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赋予他笔下的客观物象以人格化、灵性化、诗意化和意象化的浓郁色彩,从而在读解生活的基础上,超越具象,实现了主体与客体、静观与想象、喻指与能指、畅神与达性相映生辉,相为观照、相互融合的审美表达。诚如霍尔德林说:“人类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杨焕亭(原成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席平均在诗人和小说家身份之前首先是散文家。诗已沧入“小时代”,不像我一样以诗为创作主场倒好理解;小说改名“IP”,其效之奇有如狗剩改名Tony,席平均也不逐热,躬耕他的散文自留地,算是嚼得了菜根。守得住寂寞了。偏居彬县,梳爬一地人情风物。这份“甘苦”的心动值得点赞。
    ——丹飞(著名编剧、IP推手、壮月高歌影视CEO、总制片人)
    故乡既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内身家园。也是我们灵魂安放的精神高地。在席平均的散文地图上。弥散着《诗经豳风》的文学遗韵。花鸟虫鱼,农人稼穑,古典的意象渐次复活。山川风物,飞禽走兽。幽闭的情怀向他开放家团日益沦陷,故乡不再具象。经过他的系列构造。营建了另一个纸上的故乡,最终抵达乡土的纯真与存在。
    ——黄朴(青年作家、知名期刊总编)
    读平均的文字是一次愉悦的旅行。随着他的笔触走近渭北——那块传颂公刘,演绎《诗经》的古幽州之地,感觉突然归全反真,铅华洗尽,心灵少有的恬静与安逸。这些文字朴素大方,像葵花朵朵盛开,饱含阳光,给人以温暖和煦;铺陈写意,天然淳朴,若汤汤泾水,渡澜不惊。这种看似平静的外表蕴藏着一颗措措躁动的心,深沉炽烈,暗香浮动。其写人用情真挚,勾勒传神;写景生动鲜活,蕴涵哲思。这些根植于泥土中的文字外形也许不是那么规整、鲜艳,然质朴的外表下蕴含着对故土热气腾腾的眷恋和挚爱,令人心生感动,良久回味。
    ——高鸿(《西北文学》主编、著名作家)
    青年作家席平均长于阅读、勤于写作,其求学之饥渴,读书之严谨,创作之勤奋令人钦佩。平均的文字清新典雅、淡而有味《一个人的故乡》以饱含深情的笔法为乡土中国作了一个纪录,喝了一曲挽歌何为故乡?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故乡!平均的文字常常勾起人精神的遐想,让人既感叹又沉思。散文是一个人面对自己内心时的心灵独语。唯真唯实方能打动人心。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人的故乡》又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史”。娴熟的文字、流畅的表达,这一切都说明席平均的散文已渐入佳境。让我们祝贺他!
    一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

作者简介

    席平均,男,1975年出生,陕西彬县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敞文学会会员、西部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彬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创办《蒲谷文学》;在《陕西日报》《成阳日报》《民声报》《中国文学》《延安文学》《衮雪》《鉴湖》《作品》《西部散文家》《散文视野》《世界华文》《黄土文化》《豳风》等报刊及中国文学网、中国作家网、新华网副刊、人民网等网站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作品多篇。散文《打马汀南千年醉》入选2011年度《中国散文年选》;散文《槐花最是故乡甜》入选多省市初中升学、高中模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现供职于彬县某机关。

目录

[第一辑  行走天下]
  打马江南千年醉
  我的向日葵
  一个人的故乡
  龟蛇山散记
  观水记
  槐花最是故乡甜
  寻雪记
[第二辑  人物影像]
  春天,聆听塬上的歌唱
  永远的怀念
  与贾平凹先生走豳国
  母亲
  大爱无言到无力
  教授马玉琛
  忆曹剑先生
[第三辑  自然风物]
  故园
  因为花开过
  放歌春天里
  谁等桃花开
  雨之畅想
  问秋
  在那菊花盛开的地方
  冬之断想
  我们的玫瑰
[第四辑  心语微澜]
  谁在那儿挥手
  听一颗坚果的回答
  我渴望走进荷马史诗
  像芦苇一样思考
  最后的守望
  擦亮六月
  雨季十一章
[第五辑  人间词话]
  在春天,说一些话
  篱居
  又篱居
  一个城市的距离
  城市的意义
  琴剑与诗酒
  嗑麻籽者说
  见与不见之十四阙
[第六辑  读书手记]
  江堤:废墟上的绝唱
  李忠堂:灵魂的放歌
  大漠:一只从《白土人》中破茧而出的蝶
  汀白:时光和岁月的见证
后记:关于故乡

前言

  

    谁在那里独自吟唱——读席平均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
    周建璞
    这是语言堆积的锦绣,这是一个人的吟唱。壮硕的西北汉子,将自己化为一只春蚕,倾吐柔美纤细的文字,绞成语言的丝线与锦缎。他在这语境之中沉浸,百转千回,不愿醒来。
    这是一部关于人与心灵,人与故乡,人与大地的生命之书。
    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归宿,不论你身居何处,永远梦回那里;母亲,又是故乡的象征,母亲的怀抱与身畔,总是温馨之所。“我就想,母亲就像太阳,我就是向日葵,我也和向日葵一样是个执着的孩子”。每一个游子,都在远方和家乡之间徘徊,在路的尽头守望,时时想远走高飞,又随时准备回到家乡,回到母亲身边。《打马江南千年醉》,是那颗离家的心,期待漂泊,期待坎坷,甚至渴望受虐。不知这是为赋新词,还是对生命的深切热爱,有待于我们从书中细读出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
    作者更多状写情绪,书写意象。明了和不明了的意绪,好说或不好说的心事,如散文诗一般,无限繁殖,密密分布。清晨、傍晚、阳光、柴门、行囊、远方,这些属于诗的字眼,被他密度吟用,达到迷恋的程度,有时激情,有时低婉,构成一幅虚幻的意境。他似乎不是在写实实在在的生活——朝九晚五、春种秋收的人间,不写柴米油盐,不写真实钟表的脚步,他更钟情于世外的事物,向往江湖,或者将世俗装扮成他所渴望的那个江湖的模样。“雨滴砸疼了一条小河”“谁把窗棂推开放跑了幽梦”“一棵香樟树的静默和歌唱”……这些小标题,诠释着作者对美学的追求,对文字的珍重,甚至看出他的细细斟酌,在克制与泛滥之间辗转权衡。
    我们说,散文的前提是真实,可这本书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更多的虚构;抑或说,他将真实写成了虚构,用别样文字给他笔下世界蒙上莫测的面纱。作者对语言有一种深切的迷恋,怀抱语语惊人、字字用心的执念。“晨光掠过的墙外”“生了稀稀落落几个枣子的树,有一些暗红”“我们都生在柔软的疼痛里”,这样的语言,随处可见,细细密密织起文本的底色,使作品有一种稳定而雅致的格调。
    虽是写了那么多的远方,那么密的心事,但毕竟书名是《一个人的故乡》,最终的目的,还是写乡情乡韵,写故乡的一切。或者那所有的远方与虚幻,是以故乡的地平线为起点。于是枣树、鸟儿、菊花、柿子、秋色、炊烟、晚归的人,成为时常出现的场景和意象。恰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根基,使得我们在坚硬的世界常常满怀柔情。他还写到生计、现实,写到安居乐业的梦想,写到更远的地方,于是有了《篱居》《又篱居》。取暖、房租、水电、孩子上学、一日三餐、左邻右舍,细腻温情而又忧伤无奈。人在生活面前,最终适应成为乖顺的孩子。读罢会心哑然。噢,就是搬家,再搬家啊,直说呗,却用了如此别雅的字眼,似乎要与“采菊东篱下”有着什么关系的。经历种种辗转迁移,从艰难而琐碎的生活中,最终悟出,“其实人很多时候的离开,就是一种回归,如同生命的终结即是另一次的绽放”。这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收获,我们的生命因此而从容和沉静。
    生命是一个圆,我们每个人走在圆周上,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领悟。偶然相遇、相互阅读的人,道一声珍重与祝福。
    2016年11月23日

后记

  

    关于故乡
    我其实一直是没有离开故乡的,到现在为止和将来。
    从参加工作那年起,掐指头算整20年。这20年,我在故乡的时间是17年,经历了我的童年、少年,上了幼儿班、小学和初中。其后3年,是在县城西郊的师范学校读书。这个17年,故乡于我只是一个地名,代表着我的生息地。因年少无知,对它似乎没有特殊的情感,只是很朴素的认知,甚至因为它的贫穷和落后而自卑过。
    这20年间,父母亲正年轻,家里的生活也最艰难。从记事起,父亲和母亲要去生产队上工挣工分。后来,父亲去煤矿背煤块,到乡办企业当工人。母亲则在家带我们,种地务农。那时候的故乡很闻名,大晋枣、彬州梨,枣树巷、水菜沟、漆溪河、苜蓿滩,一车车煤炭没白没黑地往出拉。乡亲们很勤劳,个个都善良,红白喜事全家起,全村上。人气旺,人情长,特别是八月十五九月九,腊八刚过往回走,磕头拜年过队伍。
    一想起这些时光,心里就很美。可这些都是娃娃时候的记忆。那时盼放假、盼过年,吃好的,穿新的,好像天天都有耍不完的时光,野不完的疯劲。这时候的故乡是我们的天堂。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基本住校。学校离家里并不遥远,可以走5公里路回到故乡。现在想来,相比那些漂泊之人,我算是很幸福地生活在故乡。
    再后来,父母亲渐渐有了皱纹和白发,我们慢慢长大。他们在家里种菜,种小麦、玉米,乡亲们搞一些小买卖,打一些长短工,基本都能吃饱饭了。当城镇化像暴雨后的河水泛滥,故乡在悄悄变化,那份宁静和闲适像镜子被摔碎。土地减少了,河床变窄了,河水混沌了。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站在长满蓬草的岸边发呆,抽一大堆纸烟。煤矿、工厂、储煤场使得大片的枣树、梨树和菜地消失。故乡浓缩成了一幅版画。每到瓜果月,人们都会念叨那些梨和枣,慕名而来的外地人都会惋惜哀叹。曾经的繁华覆城、瓜果飘香只能鲜活在记忆中。故乡的农民远走他乡,农具落满了煤灰,耕牛送进了屠宰场,故乡开始沦陷。曾经的袅袅炊烟,小桥流水,牧童笛声,夏收秋种,以及上山摘桃,下水摸鱼,河边洗衣,月下看瓜,等等,都离我们远去。
    乡村远逝,像与亲人告别,那么无助和无奈。我活生生地看着这些静美亲切的风物、平凡时光和田园生活被剥离。这种剥离伤筋动骨,触痛着神经,掏空心房。这种伤痕是无法弥合的,失去故乡魂灵游荡人间。
    故乡远逝,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农村,一排排新楼房,一条条宽马路。这些尽管替代了曾经的矮房低墙、庄子窑洞和胡同小巷,但那遥远的温暖和记忆再也无法回来,成为一种烙印,永远在心中累存、萦绕,被每个人所坚守。从这个时候开始,乡愁,成了一种无限深远的情怀,像种子一样扎埋进心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产方式的转变拉动了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多么的不习惯,可故乡的父老依然坚强地生活。在这种不习惯中,人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挑战。故乡消失了,大家都在奔跑,在奔跑中寻觅,在寻觅中承受。 从开始写作我就没有离开过故乡这样的主题。这是一种乡土情结。而对故乡的牵挂已是生活中最为习惯的部分。这样的情感是深入骨髓的。我热爱着故乡,更关注着中国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不管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无论你身在高堂还是僻壤,快乐着或忧伤,贫贱也或富有,故乡都像一条绳索牵扯着你内心深处的肉,成为永远的大手拉着你,成为永远的乡音呼唤你。 因为父母在故乡生活,没有自由的时间经常去看望。即使回去,也相聚短暂,来去匆匆。而每次回到故乡都难免伤怀。伤怀逝去的故居找不到影子,伤怀父母的容颜日益苍老,伤怀相伴的时光转瞬即逝,伤怀儿时的伙伴沧桑满脸。所以,每次的回去都充满回忆,倍感亲切,甜涩参半,难舍难离。在故乡的日子,看啥都温暖舒坦,吃啥都香甜可口,日子简单而幸福,生活平淡而美满。父母健在的日子,故乡是那么美好,乡情是那么浓郁。父母在,故乡就在,幸福就在。 曾经多少次感慨于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也感慨孩子对故乡淡漠而倍生郁闷和失落。我们这些人迟早都是要离开的,剩下的人是要继续下去的。而这些人的故乡又在哪里?他们的乡愁是否和我们一样,成为精神的依托?我十分关注这种传承和坚守。我为现在的孩子而忧伤,一个失去故乡的孩子又该多么悲凉!我很羡慕每次回乡见到的那些“土”孩子,而我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张望。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而他们的童年是缥缈的。想起这些我就焦灼而恐慌。我是认真地去思考的,这是我的态度。 写了很多文字,我感谢夜晚能将自己收留。这些在夜晚发生的文字一直很安静地表达。文字在笔下舞蹈,我的灵魂附在地上,粘满了泥土味道。我总能看见故乡的依稀模样,它的影像像野草疯长。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都市的繁华和美丽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和浮躁。我像一片叶子在重复中坠落,我在想那生满绿树的山坡和村庄。尽管可以在菜市场买到碧绿的菠菜,在超市购得鱼虾大米,可我为什么还是那么没落,这样寂寥?我在想,人或许就是一颗种子,它要有属于它的快乐。而快乐呢?是我们不会陕乐,还是愚昧之至?现代的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总觉得缺失了什么?人们都在寻觅,奔跑,走向回家的路。故乡的那些泥土的怀抱。 故乡远逝,乡愁依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和概念,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人、几代人,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荒草覆城,所谓灵魂的东西就会游荡人间。活着活着就明白了,人到底需要什么?怎么才能给灵魂找个家,安放它? 关于故乡,你可以不说话,不会影响吃饭、穿衣,也不影响睡觉和醒来,还有很多。但我还是要说,这是我的态度,也是这本集子所收录的每一篇文字的态度。它们都来自于我的故乡,来自于我对故乡的生命经历和精神苦难。故乡包含着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道路上,独有的最纯粹的情感记忆,亲情记忆,风俗记忆,民族记忆,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开始,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终结。而乡愁是隐形的,又是直观的。我们把对故乡的情感都化作无法释怀的乡愁融入血液,种进骨髓。故乡生育了我,我这棵歪脖子树上盛开了花朵,飘落了叶子,结出了几个果子。虽不能像花园一样百花斗艳,但有青草和野菊花的美丽;虽不能成为饥饿时的大鱼大肉,但有粗菜草根的泥土芳香。我愿意在这些文字中和你漫步乡间小路,与你在月下河边聆听蛙声,还愿意和你在被现代文明湮没的失却里寻找曾经。 或许是因为梦想,就爱了一辈子,也走了一辈子这样的路。从热爱文学开始,就一直傻傻地往下走。走了大半生还是个顽童。回头看来,净写了一些没用的东西,成了一个无能为力、碌碌无为的废人。如今,我仍在文学殿堂的墙外像一个农夫望着地里的野草发呆。所以,这个集子不算得是作品了,而是我用半生时光,和黑夜做伴,用岁月的镰刀割下的野草,野革捆成的草垛。可我想说,这些“草垛”,尽管不是最美的风景,但它却是最真的,是一束束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它或许很粗糙,但却是我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献给亲爱的朋友们最好的礼物。别无所求。 人在世上,总会经历太多人、经过太多事,会记住很多人,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给予了很多。在这本不成形的文字付梓成书中,我要感谢很多人。感谢领导同事的关心关注,文朋诗友的鼓励期待,感谢妻子的理解支持。也感谢在书稿编排、校对中,太白社的周瑄璞、耿英和康雅琼老师,彬鑫印务、建明印务的朋友们,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特别要感谢贾平凹主席为书题名,陈长吟老师为书作序。他们和李国平、方英文、丹飞等著名作家、出版人甘作嫁衣为读者倾心推荐。也特别感谢著名作家杨焕亭、高鸿、黄朴和文化学者史飞翔等老师的真诚推介。感谢乡贤与朋友,同学与学生,能得到大家的相助,深表谢忱,无限感激。因为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本集子才得以催生。感谢陕西这方厚土,感谢彬县这方幽地,感谢故乡的人,让《一个人的故乡》在故乡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我的故乡在陕西,陕西的彬县,彬县的水帘村,一个漆溪河畔的美丽山村。 《一个人的故乡》谨献给我可亲可敬的故乡,也献给所有热爱故乡的你。 席平均 2016年9月20日于泾水河畔望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