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

  • 定价: ¥88
  • ISBN:978751154748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日报
  • 页数:393页
  • 作者:编者:王世光
  • 立即节省:
  • 2017-08-01 第1版
  • 2017-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作者王世光走访全国各地,快马加鞭地追寻着在历史长河中闪现的铁道兵身影,采访了几百名铁道兵老战士,整理出百万余字稿件雏形,拨开浮尘之下的真实历史。以赤诚的文字记录着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还有这样一群人,为国家做出过如此重要的贡献。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内容提要

  

    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在上世纪条件艰苦和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年代,铁道兵先后修建了被联合国称为世纪奇迹的成昆铁路、为了三线建设开工的襄渝铁路、运输东北林区木材的极寒地区铁路、为了繁荣边疆的南疆铁路、世界屋脊三下三上的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为中国的铁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作者王世光采访了200多名老兵,记录了上世纪中叶,铁道兵部队修建铁路的感人事迹。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即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故事。

媒体推荐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开国元帅,叶剑英
    铁道兵改工30多年来,中国铁建成功晋级世界五百强企业前一百名,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是铁道兵“激情燃烧岁月”风貌的当代展示者,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者。铁道兵历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总顾问,齐晓飞
    毛主席对于铁道兵的艰苦感同身受,尤其对成昆铁路的修建非常关心,他对这支军队非常重视。
    ——中央警卫局原办公室主任、警卫毛主席38年的战士,赵延河
    铁道兵战友的感情为什么如此之深?那是因为每天战士结伴走进长长的隧洞施工,说不定就是生死别离,这种生死情谊的考验,说是异姓兄弟也毫不夸张。
    ——中央电视台《永远的铁道兵》总制片人,王瑛
    我骄傲,我是一名光荣的“铁二代”!
    ——著名主持人、教授,李咏

作者简介

    王世光,男,七十年代生于山东威海,九十年代服役于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从事记者、编导、制作人工作至今。作品有报告文学集《我为祖国护国旗》,大型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合作,中央电视台)等。

目录

第一章  战火中走来的铁道纵队
第二章  保家卫国粉碎美军的绞杀战
第三章  将星闪耀铁道兵
第四章  移山填海的鹰厦铁路
第五章  捍卫钢铁运输线
第六章  青藏铁路:十万铁军三进高原
第七章  成昆铁路  战斗在千山万水之间
第八章  襄渝铁路:巴山蜀水间的鏖战
第九章  嫩林线:挥师高寒禁区
第十章  阿拉沟,点燃铁道兵精神的火炬
第十一章  难忘岁月:我也曾是一个铁道兵
第十二章  献给共和国的最后一份军字号重礼
第十三章  铁道兵壮别八一军旗
永远的军魂(代后记)

后记

  

    永远的军魂
    一
    何为历史?
    历史就是昨天的故事。
    今天我们正在做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
    我们所有人做的一切,就是国家的历史。
    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铁道兵”这个英雄的群体,就如同洪荒大地的拓垦者,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群平凡但充满热血的青年人,聚合在“铁道兵”的猎猎军旗下,在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大地上奋力前行,以天当被,大地为家,为共和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铁道兵,诞生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兵”,会意字,是双手持武器;干吗?打仗!打仗,就要死人。铁道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了很多优秀的指战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兵”。“兵”的上半部是短斧;斧头,富有象征意义。高度概括了铁道兵精神的实质:披荆斩棘开新路!
    既是兵,就有牺牲。“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兵种”,这是军内外所有了解铁道兵的人的共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35年历程,铁道兵共有8314名官兵在战斗、施工、工作中为国捐躯,还有59234名官兵负伤,大多长眠在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里。
    在上世纪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铁道兵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民功臣灿若繁星。“登高英雄”杨连第、“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等等。他们是铁道兵的楷模,代表着铁道兵的荣光。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了忠诚爱国、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35年的岁月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是很漫长。但在他们身后,是今天仍然耳熟能详的工程名称。
    君不见,铁道兵修建的有移山填海的鹰厦线,通过沙漠的包兰线,打开绿色宝库的嫩林线,世界罕见的成昆线,秦巴变通途的襄渝线,越过青海瀚海盐湖的青藏线,穿越天山南北的南疆线,蜿蜒长城内外的京通线和北京地下铁道等等。
    铁道兵形成了铁道纵队的“大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时期同兄弟部队一起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他们以“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当铁道兵光荣”,被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成就了一部辉煌的铁道兵历史。
    这些国字号的重大工程,都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翻阅浩如烟海尘封的文档,那鲜活的一幕仿若就发生在昨天,还可以看到隧道放炮时的震天响,还可以闻到尘烟散去的呛鼻味道,还可以触摸到一个个红五星红领章衬托的脸庞。仅仅需要阅读的文字,就有上千万字,借助央视高清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平台,我在北京、天津、云南、陕西、广东、山东、四川、重庆、广西、河北、东北地区,座谈、采访了几百名铁道兵老战士,与他们直接对话,使这些基于史实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最终形成了百万余字的稿件雏形。接下来是大刀阔斧的删减、取舍,文字的交流是孤独的,某种程度上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但这些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夜深人静之时,老战士们生动的讲述在脑海中反复闪现,以至于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要迫不及待快马加鞭地记录下来。 在真实的故事面前,任何修饰的文字都是多余的。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记录下来,奉献给亲爱的读者。让大家知道,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有这样一群原本普通的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过如此重要的贡献。 直到今天,我们乘坐高铁或列车出行,仍然在享用铁道兵创造的财富。每位公民都应该感恩铁道兵! 我要感谢铁道兵史料编审办公室主任樊鸿锡,他虽已八十高龄,但仍然以对铁道兵历史极其负责的态度,字斟句酌,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 二 我曾在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大山里,采访过中国铁建十八局四川锦屏水电站项目经理孔凡成,他是1972年入伍的铁道兵,转工后又在施工第一线奋战了40多年,被树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大山底下繁忙的隧道里,他说,其实人生过得可快了,干一两个大工程,还没来得及走出大山,就该退休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铁道兵在共和国历史上书写下一幅幅荡气回肠的壮美画卷,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和称赞,涌现出大批英模人物。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铁道兵在岁月的淘漉中,也铸就了源远流长的铁道兵精神,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 纵观人类文明史,没有对传统的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对过往的创新,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令人欣慰的是,作为铁道兵的传承者,兵改工30年来,脱掉军装的中国铁建依然军威不减、军魂不散,使铁道兵精神得到赓续绵延,并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涵,相继培育出“大秦精神”、“引滦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的中国铁建,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磨砺,已成为全球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装备等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使“铁道兵”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的优势。 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六十多年的光辉历史,清晰地记录下这支队伍“雄关漫道”的昨天与“人间正道”的今天,并且还将续写“长风破浪”的明天。只有善于从历史中寻找永恒,我们才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智慧。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相比铁道兵35年的历史,中国铁建未来的路更长,使命更艰巨。实现伟大的光荣与梦想,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实力,更需要伟大精神的风雷激荡。 铁道兵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路。 铁路修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铁道兵35年历史,在地球上留下一座座物质的丰碑:万里铁道线,宏伟的地下铁道,水利,工业、民用建筑,国防工程等,当然还有那首久唱不衰的铁道兵歌《铁道兵志在四方》。 更难的是,这些铁路,不是相继修成的,不是说修完嫩林,再修成昆,修完成昆,再修南疆,再修青藏。这几条举世闻名的大铁路,几乎是同时动工。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北战场,是大兴安岭的森林铁路会战,在西南,贵昆铁路也在开工,而铁1师、铁5师、铁7师、铁8师、铁10师,在成昆铁路上紧张战斗。在此之前,铁十师还在青藏铁路担负海晏到克土段的施工。与此同时,由12师和15师两个整编师的大军担负的北京地铁修建也正式动工。 三 铁道兵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部裁撤的兵种,这意味着,再也没有接续的新兵了,穿过军装还健在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是宝贵的证人。 在重庆,我曾聆听铁道兵薛方全的感言,作为重庆民生能源的掌舵人,他说:“只要当过铁道兵,现在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不问籍贯和学历,我们全要。”他的解释是,当过铁道兵的人,就没有吃不了的苦。而铁道兵许顺生的话更为朴实,“我从穿军装就在铁道兵,转工后又在中国铁建干了大半辈子,对这支队伍充满感情,无论何时何地,必将维护这支光荣队伍的荣誉!” 铁道兵的发展史,靠艰苦奋斗和科学技术两只引擎,本质上,是一支工程技术兵种。铁道兵历年征兵,比其他兵种对学历的要求更高,这是由于铁道兵打隧洞、架桥梁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成昆铁路“地质博物馆”,嫩林铁路高寒禁区,青藏铁路永久冻土层……完成这些旷古烁今的工程,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绝不是拿生命当儿戏地蛮干!在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年代,铁道兵部队长期设“技术”副职,从兵部到团级机关,莫不如此,很多师团“技术”副职,有了业绩后转正职。铁道兵建设的工程,历尽半个世纪岁月的风侵雨蚀,根本就没听说有过“豆腐渣工程”…… 我也曾和铁道兵段成凯、张亚军专门走过成昆线,桥隧和铁路盘山展线,“穿岩凿洞洞复洞,跨谷飞空桥又桥”,气势恢宏,动人心魄。桥连桥,洞接洞,工程之浩大堪称世界一绝。沿途偶尔看到几支擎旗扫墓的少先队员,令人感慨。人们常说什么敬畏呀,感恩呀,但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年轻却永远躺在铁路边的英烈呢?这些为了祖国献身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怀念,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在桥隧相连的成昆线上,列车长听说我们中有当年修建成昆线的铁道兵,异常热情,把我们请上了餐车,这是偶遇之中,列车人员所能表达的最高礼节了。 曾经,成昆铁路奋战的铁道兵,在40余年后重返故地。老兵们骄傲地在车站展示毛主席题写的“铁道兵”旗帜前合影,群情振奋之时,车站员工说,哦,是一帮老兵在怀旧。 委屈吗?有一点。 有牢骚吗?比起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他们为了成昆线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今天能来故地重游的老兵,应该说都是很幸运的人。 也有让这些铁道老兵高兴感恩的场景。郭京生曾经邀请300多位战友,来到他们洒下汗水和血水的加格达奇。老兵们受到了大兴安岭地委、驻地百姓隆重的欢迎,他们向铁道兵纪念碑敬献花圈,重回第二故乡受到的欢迎,让老兵们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无论理解不理解,铁道兵的历史都会闪亮在历史长河中,光荣不会抹去。而最后,我们都会老去,无论圣贤与平民。但人与人的不同,恰恰在于青春的绽放和精彩的记忆。铁道兵作为一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军种,虽然只存在了35个年头,但却泛起了巨大的历史浪花。 历史是由无数属于个人的生命构成,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铁道兵所历经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建设,是时代的标记,历史告诉我们昨天,我们在创造今天和明天的历史。“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叶剑英元帅的题词,是“铁道兵精神”最确切的写照。 中国铁建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铁道兵文化是铁建最为独特的红色基因,要把铁道兵精神当成中国铁建永不过时的精神。在中国铁建党委的领导下,在孟凤朝、赵广发、张宗言、齐晓飞、霍金贵等领导同志的推动下,铁道兵纪念馆加快建设、如期开馆,《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加快拍摄、按期上映。 如今的铁道兵纪念馆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一步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矗立在长安街畔玉泉路的铁道兵纪念馆(中国铁建展览馆),让铁道兵的奋斗精神和铁建的企业文化联结在一起,开馆以来世界各地而来的观展者络绎不绝,让人对中国铁路建设者肃然起敬,客户对把工程交给这样能打硬仗的队伍而放心满意1 2015年12月,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探索发现”栏目,一连播出了10天的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这部得到中国铁建支持的纪录片在全国引起了较大轰动,无论是不是铁道兵,无论当没当过兵,每位观众都被真实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禁为铁道兵的不朽功勋而震撼,而感动! 在今天,这样的精神仍然弥足珍贵。曾经用血肉之躯扛起共和国车轮的“老铁”们,为历史留下的不只是那一条条铁路干线,不只是难言的感动,更是一笔巨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敬礼,铁道兵! 军魂,永不散。 王世光 2017年建军节于北京 1355286735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