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我听见那时的月光

  • 定价: ¥39.9
  • ISBN:978722412236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陕西人民
  • 页数:279页
  • 作者:侯泰而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听见那时的月光》是一部关于故乡的散文集。作者侯泰而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湘西。在这个大的变革时代,到处都在改变,而人在漂泊,故乡成为心灵最后的栖息地。作者在这本书中,以优美婉转的文字,回忆起湘西农村的种种人事,缓缓读来,如同打开了一幅风情画卷,又如同听取一首陶笛之音,悠扬而惆怅。

内容提要

  

    乡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因,即使我们身处都市繁华,却仍在精神上寻求归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乡村找到自己的根脉,这是一种天然的亲缘。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精神的故园。
    作者侯泰而在湘西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那样的童年,单纯、丰富、清亮,如今回望,在那一片温柔月色的笼罩之下,湘西乡间的独特模样如同剪影一般清晰呈现。
    请看由侯泰而著的散文集《我听见那时的月光》。

作者简介

    侯泰而,1974年生,侗族,湖南溆浦人,先后就学于湖南黔阳师范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意林》《百家讲坛》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等约百万字,著有《多面的现代性诉求》《好爸爸是个“故事机”》等书。现居北京。

目录

第一辑  风景依旧
  月光照彻
  无名河
  院子
  亭子
  家园草木
  苍山如海
  缠绵春雨
  豪放夏雨
  微凉秋雨
  凄冷冬雨
第二辑  往事随风
  老屋,老屋
  做人家
  电影放映在蓝色天幕下
  踏着月色,我们去看电视
  捕雀记
  猎鼠传奇
  摸黑起早,砍柴割草
  与蛤蟆为敌
  捉泥鳅
  滑冰去
第三辑  民俗风土
  爷爷的“法术”
  认“亲爷”
  善咒
  “弄手法”
  有年味的年
  匠人
  盐老鼠,檐老鼠
  沿盆
  火箱
  猪轿
第四辑  乡语村言
  控
  筑
  缘
  嗨
  圜
  闹
  野
  秧
  阳春
  禾线
  禾孙
  壳落
  片江
  裆姑
  下数
  卧单
  旋陀
  叶夹
  螳蜘
  螃蟹
  打新
  油嘎子
  渔公雀
  退水牯
  鸭听雷
  外后日
  喂呀嘶
  播谷雀
  啄木倌
  抓现金
  水牢倌
  眼屎书
  萤火伯伯
后记

前言

  

    乡村,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
    回溯若干年,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都能在乡村找到自己的根脉。
    然而,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还乡”变得举步维艰,近乎成为一种奢望。我们再也无法回到真正的故乡了。乡村不再是往日的乡村,物欲洪流四处泛滥,宗法关系逐步解构,礼俗民风渐渐凉薄。打开网络,那些流播甚广的“还乡记”无不记录着这样的辛酸。
    如此情境中,昨日是否还可追回?
    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愿还乡。奋斗那么多年,挣扎着来到城市,才能以平等的模样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们内心里真的愿意回去吗?在某种意义上,城与乡,一边代表着先进,一边意味着落后。假如有选择的权利,谁会自愿选择乡村?有限的节假日中,我们蜻蜓点水似的还乡,又匆匆忙忙回城。我们只是一些定期往返的候鸟,栖止的落点依然是城币。
    支离的乡村现实让我们无乡可回,无依的精神状态让我们主动离乡。
    怎么办?无法否认,我们与乡村有一种天然的亲缘。这种与生俱来的基因,使乡村与我们不可分割,成为我们精神的本源和来处。不管她变得怎样,无论我们做何想法,她强大地固守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叹息、批判乡村的现状,是因为对她一往情深;我们感慨、惊诧城市的华丽,是因为看到城乡之间愈来愈大的差距。已经栖息在城市里的我们,只要眼中偶尔掠过一抹青山绿水,耳畔飘过一声乡音土语,无边的乡村回忆就会滚滚而至。
    面对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我们如何“拯救”自己?
    可能的途径,或许就是从精神上还乡。因工作变动,这些年,我辗转在不同的城市,有南有北,或东或西,不论在哪座城市,我都经常想起故乡。那些挥之不去的人物、人事、人情,点点滴滴的风景、风俗、风土,给了我情感上的滋养和润泽。海德格尔说:“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精神还乡让我在思想上找到了归依,知道把灵魂安放在何处。
    在这里,我把湘西的一些往事特别是有关吾乡吾村的记忆写了下来,不一定深刻,不见得精彩,但它是诚挚的。它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湘西、一个生动的往昔。
    此际,诗人荷尔德林激动人心的召唤又在耳边响起:
    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
    返回故园。

后记

  

    时间之河奔腾不息,不舍昼夜。
    这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到了令人目眩的程度。
    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房子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少;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贫乏。有的人太息“故乡正在沦陷”,有的人用“还乡记”之类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失落。
    谁也无法阻挡和左右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几句哀叹解决不了问题。乡村终将成为她要变成的样子。快速的城镇化脚步,已经明示了乡村的走向和前景。
    我们这一代人,在乡村出生、成长,烙上了无法抹去的乡村记忆。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批判、控诉、哀婉、留恋……这些,无所谓好坏,表达的都是对于乡村变迁的态度。
    我选择了回忆和记录。在翻晒往事和旧闻的劳作中,我进一步找到了自己的本源和来处。碰上烦心事,或工作过于劳累,闭着眼睛回想一下故园,心里就慢慢熨帖了。故乡,某种程度上,成了我的精神归依和疗伤良药。
    还有一点儿私心。
    现在的年轻人,大抵已经无法知道曾经的乡村细节了。通过这些记录和回忆,他们也许能够了解过去的艰难和温馨,知晓先人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希冀这份关于湘西村庄的回想,给年轻一代提供一个感知昔日乡村生活的契机。
    在校改这本书的时候,老家传来母亲生病的消息,她刚刚做了一个大手术。愿此书的出版给母亲带来好运。祝她老人家身体康泰,凡事遂愿!
    此书写作过程中,我的爱人程艳红、女儿宛凌给了我许多细心的帮助,她们的支持增添了我前行的动力。我愿将此书献给她们!
    故乡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下笔的时候,故乡的亲人和乡邻们的影像不时在头脑里翻映。这本书同样是献给他们的。
    感谢青年学者、著名编辑关宁女士,她的慧眼促成了此书的出版,她的专业素养令我受益良多。
    一本书自出版之日起,即成为检阅、审视的对象,期待尊敬的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