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生活用书 > 保健养生

你是你吃出来的

  • 定价: ¥49.8
  • ISBN:978753906045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西科技
  • 页数:278页
  • 作者:夏萌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1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夏萌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著称的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3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多次受邀参加《养生堂》等健康节目,在《我是大医生》《健康之路》等录制的节目10月份起陆续播出。
    区别扎堆讲解食品成分和一日三餐如何搭配的食品营养和大众营养,《你是你吃出来的》定位和疾病密切相关的临床营养,讲解疾病怎么吃出来的,可以怎样吃回去。
    区别于同类书《失传的营养学》强调补充各种营养品营养素,更接近《谷物大脑》中国版,强调麸质食物对人体的伤害以及蛋白质缺乏导致的疾病隐患,独创“四分法”简化慢病食疗方向,方法平实,强调天然食物一日三餐调养。
    涵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甲亢等大众最关注的20多种常见慢病,临床案例真实生动,感染力强。

内容提要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等慢病人群都曾陷入同一个误区——误以为低油低脂保健康,其实多是蛋白质缺乏式营养不良;误以为只能终生服药或手术,忽略了饮食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真正康复。
    《你是你吃出来的》是前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夏萌总结自身患病经历和10万+临床病例写成,明确提出:要预防疾病,先回到史上人类进化最快阶段的食谱——{植物类食物65%+动物类食物35%},一日三餐就是最好的保健品;针对已患慢病人群,提出独创的“四分法”,讲解冠心病、甲状腺结节、胃炎、心悸、便秘、高血压、痛经、抑郁、老年痴呆14种常见慢病饮食治病捷径,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和恢复健康。
    一本书重建国人对饮食和疾病关系的颠覆性认知。

作者简介

    夏萌,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和神经内科主任医师。1983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10年,开始担任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专注于临床营养对疾病和健康的研究。
    临床治疗包括医疗、护理、营养三大重要环节,营养治疗更是一切临床治疗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在临床营养的学科研究、临床应用、医学教育、知识宣传等方面明显后劲不足。夏萌医生拥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营养学专业知识,同时善于总结临床经验,结合国际上在临床营养方面的先进研究、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饮食习惯中的问题,在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方面、慢病管理的营养治疗方面,特别是大脑健康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个体化的、精准化的营养治疗及健康管理,让数以万计的患者摆脱了疾病困扰。为了向公众和医疗系统普及临床营养和健康管理知识,夏萌医生还到各地讲课,并多次做客《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健康节目,引起巨大反响,推动了临床营养的全民化认知。

目录

序言
前言
PART 01  慢病时代——饮食革命带来防治新契机
  我们活在快餐当道的世界,身体却困在了石器时代
    疾病的本质:细胞损伤速度超过修复速度
    修复细胞损伤的唯一原料:食物中的营养素
    藏在饮食中的七大营养素如何修复细胞损伤
  防治慢病吃什么:35%动物类食物+65%植物类食物
    旧石器时代:首次荤素搭配,脑容量激增
    农牧时代:食谱变窄,进化停滞
    工业革命时代:人工食物出现,慢病流行
    缔造最强大脑和体能的完美饮食
  防治慢病怎么吃:注重结构型营养素和营养密度
    食物种类多不等于营养丰富
    结构型营养可以变成能量原料,而能量原料未必能转化成结构型营养
    能量原料不足,结构原料受损
    最适合现代人的食物:低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
PART 02  不生病的奥秘——七大营养素平衡
  能量平衡:比例合理更重要
    时时刻刻都在消耗的能量
    能量摄入的四个来源
    容易被忽视的能量失衡表现:体重正常而体脂偏高
    能量平衡的方法因人而异
  蛋白质平衡:选对优质蛋白,事半功倍
    蛋白质的消耗:没有它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的摄入:动物类蛋白价值优于植物类蛋白
    蛋白质失衡表现:频繁感冒、发育迟缓、贫血、易疲劳等
    蛋白质的平衡:动物类蛋白应占到蛋白总量的一半
  碳水化合物平衡:体力消耗量是重要参照
    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谷薯杂豆等粮食类主食
    碳水化合物失衡表现:血糖不正常、腹部肥胖
    碳水化合物的平衡:每天至少要吃够150克粮食
  脂类平衡: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总能量的30%
    脂类的消耗:提供热量和构建细胞膜
    脂类的摄入:肉蛋奶鱼、植物油和坚果等
    脂类失衡表现:肥胖、脑萎缩、不孕不育
    脂类平衡的方法:一半来自动物,另一半取自植物
  维生素平衡:极容易缺乏,很难过量
    我们太容易缺维生素了
    维生素A的需求量从未像现在这么多
    维生素D缺乏是现代人的通病
    维生素B族平衡需要讲求配比
    维生素C平衡:最好每天吃3种以上水果
    维生素平衡小结
  矿物质平衡:四两拨千斤
    矿物质的摄入要遵循适量和天然原则
    钙平衡:和维生素D关系最紧密
    镁平衡:马拉松一族最容易出现镁流失
    铁平衡:水果是最好的补铁伴侣
    锌平衡:每日摄取量不要超过15毫克
    碘平衡:缺乏和过量都致病
    矿物质平衡小结
  膳食纤维平衡:粗粮吃多了会营养不良
    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的最爱
    膳食纤维平衡失调的表现:肥胖、血糖高、便秘、营养不良
    膳食纤维摄入平衡靠重视水果和蔬菜
  水平衡:不是每天8杯水那么简单
    水的摄入和代谢:3个入口,4个出口
    运动中缺水很危险
    一天到底喝8杯水还是12杯水
  七大营养素平衡小结:学会听懂身体的语言
PART 03  中国式平衡膳食
  全世界平衡膳食标杆——地中海式饮食
  人人都该懂点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997—2016年版本:从强调食物种类到重视食物结构
    2016版本中关于平衡膳食特征的定义:多样化,谷类为主
    2016版本对蔬果、奶制品和豆制品的要求:多吃
    2016版本对鱼禽蛋肉的要求:适量,不弃蛋黄
    2016版本对烟糖酒的要求:限量
    2016版本新要求:分餐制
    2016版本中关于运动的要求:每周至少5天,累计150分钟
    切忌拿着国外指南当本国指南
  世上最好的药:早餐、午餐和晚餐
    早餐一定要吃够100分
    午餐请遵循“三足鼎立”原则
    晚餐的真正价值:补足全天没吃够的营养
  选对食物是一门技术活儿
    没有坏食物,只有坏搭配
    同类食物多换花样更安全
    一天最好吃够30种食物
    食物加工越少越好
    少食多餐有门道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食谱
    当地饮食专治“水土不服”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汤保养
    千万别错过孩子营养摄入的窗口期
    青春期营养不良最容易伤及大脑
    产妇饮食要清淡是个伪命题
    老年人吃好比吃饱更重要
    病人饮食要侧重纠偏
    工种不同,饮食有别
PART 04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
  肉蛋奶类:普遍吃得太少而不是过多
    猪肉、鸡肉和鱼肉,哪个最有营养
    豆类代替不了肉、蛋、奶、鱼
    因为食品安全而不吃肉是因小失大
    搭配对了,吃肉皮才美容
    贫血人群要特别注意肉食摄入
    牛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食物
    牛奶是更年期女性最好的静心药
    乳糖不耐受人群也可以喝牛奶
  粮食:中国传统饮食过于注重主食
    到底该吃多少粮食
    喝粥其实不养胃
    肥胖人群要自查主食摄入
    糖尿病患者群要特别注意控制主食
  食用油:闻油色变的我们往往忽视了油的质量
    油不怕多,只怕比例不当
    食用油:混混更健康
  蔬菜:太多人不清楚什么是菜
    蔬菜营养藏在颜色、部位和时令里
    这样吃蔬菜最有营养
    患结肠癌的原因之一:吃错菜
    吃反季节蔬菜利大于弊
    不要错过孩子的蔬菜敏感期
    湿疹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辅酶
  水果:吃得实在太少了
    每种水果都是营养宝藏
    水果的正确“打开”方式
    没牙也能吃水果
    吸烟人群更离不开水果
PART 05  病了怎样吃?知道这四点就够了
  上皮组织:人体80%以上肿瘤的发生地
    冠心病大误区,95%,的人还在错下去
    甲状腺结节该多吃碘还是少吃碘
    胃炎到胃癌之路如何逆转
    为什么有些人吸烟却没有呼吸道疾病
    所有上皮组织类疾病的克星——维生素A
  结缔组织:不只和美容相关
    吃胶原蛋白能变美是个陷阱
    食补胶原蛋白,别忘了维生素C
    关节痛、头晕、心悸等连锁反应与蛋白质缺乏有关
  肌肉组织:肠胃、心脏等器官动力不足都可以由此入手
    便秘很可能因为身体缺肉
    腿抽筋、痛经、高血压的食疗密码:钙
  神经组织:最容易被饿着的指挥系统
    聪明都是吃出来的
    抑郁其实是大脑营养不良
    周围神经炎是神经系统丢卒保帅的结果
后记

前言

  

    01
    成为一名临床营养医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
    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我进入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3年后,因为路途太远加上体力不支,我调到了离家较近的安贞医院,依然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写病历、开处方、查房、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的预后……尽管工作繁忙,常常感到精疲力竭,但做的是我喜欢的神经内科,每天都是快乐而又自信的。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想到2000年冬天,一切都变了。
    在一次感冒持续半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血尿了。以前感冒发烧一直都是绕着我走,可从那次开始,别人感冒我发烧,一发烧就血尿。
    为了搞清楚病因,我做了肾穿,病理结果显示:35个肾小球有7个是硬化的。肾内科大夫说:这叫隐匿性肾炎,目前肾功能还可以,但是除了好好休息,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别感冒,别太累,估计10年不会有大事。
    10年?难道10年之后我就要走上透析的道路吗?我才刚刚40岁出头。
    西医没办法,我把希望转向医,找到擅长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的中医大夫,吃了一年中药,煮坏了5个中药罐子,但是尿蛋白一直保持2~3个+,尿潜血一直是3个+。人变得越来越虚弱,走路走不快,上楼上不动。神经内科门诊和病房的工作已不能胜任,只能勉强一周出三次专家门诊。祸不单行,接下来的身体检查又发现我血脂高、血压高,还有脂肪肝。
    肾内科大夫建议我吃ACEI类降压药,结果吃了才知道,这种药会带来嗓子痒、干咳不止的不良反应;为了降血脂,我又开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最终浑身肌肉疼痛不已的副作用让我不得不停药。
    一连串的打击让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作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明白了医生和药物不能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当前的医学对疾病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02
    当我灰心丧气、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契机给我的身体带来了转机。2004年夏天,一位好朋友在报纸上看到我们医院附近有一个营养学习班,劝我去学学,说也许对我的身体恢复有帮助。我半信半疑,去了。
    刚开始,我以为我们医生学习营养应该会很容易,毕竟读医学院的时候学过一点儿营养基础知识,再说我在病房还给患者下过鼻饲管,开过营养液,有时还给患者开静脉点滴脂肪乳、氨基酸,多少也和营养沾点儿边,怎么说也算是有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半专业人士。但是真正学起营养来,我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所有的内容都似曾相识,可就是联想不起来,更谈不上说出来。
    我靠死记硬背终于考试过了关。带着对营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围绕自己的肾病,我把当时所有能找到的营养学书籍都看遍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开始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每天认真地吃三顿饭,认真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和矿物质等保健品。
    万万没想到,经过3个月的营养调整,尿蛋白消失了!潜血变成了1个+!又过了一段时间,潜血也消失了。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想一想,我自己身为一个医生,医学方面的知识、人脉、资源比起一般人要多多了,可全力以赴治疗了三年多,西医中医都无效,用营养学的方法居然3个月就康复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一定会认为是天方夜谭,难听一点叫胡说八道。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奇迹会发生?营养素到底在我体内起了什么作用?肾炎的种类很多,我的疾病的治愈是运气使然还是有什么规律可循?
    继续翻书、上网查资料、看营养研究方面的视频,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营养上。半年后,我慢慢地觉悟了,有种破茧成蝶的感觉。营养素好像在我眼前跳舞,个个都有着丰富的表情。我对营养知识的应用变得得心应手,身体也越来越好,从此不再请病假,门诊、病房所有的工作量我都能与别人一样完成。不仅如此,我撤掉了降压药,血压、血脂、血糖完全恢复正常,脂肪肝也消失了。
    03
    恢复健康以后,我给患者看病的思路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给患者做检查和开药,更关注疾病的源头。每一次我都会向患者询问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平时怎么吃饭是我必问的内容。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开始尝试按照看病的思路理解营养和应用营养学知识,将疾病临床传统思路和临床营养学思路结合起来进行诊疗。
    2005—2014年底,由此判断整整10年,我用这种西医与营养学结合诊疗的方式诊治了约十万患者,包括患有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癫痫,以及伴有冠心病、肾病的患者,还有一些重症患者,这些病例为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运用这种综合方式进行诊疗增添了不少底气和信心。
    2009年,卫生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国三甲医院必须成立临床营养科,并且要求科主任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生。我毛遂自荐,成为一名营养科医生,在我们医院组建了临床营养科。在我们科室里,营养科医生、营养师和营养科护士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天在一起工作、学习、讨论病例,与不同科室临床医生一起解决问题。
    营养科医生和营养师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临床营养科主任为什么要强调有临床背景呢?
    因为临床医生要在医学院校学习五年临床基础知识,工作后几乎天天都要与患者打交道,用最短的时间去收集病史、判断疾病、鉴别诊断、开出处方,凭借严格的临床工作能力训练和临床上的摸爬滚打养成标准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临床医生来说,患者的病史、既往史,化验的变化,辅助检查的改变,每一样都很重要,由此判断哪项治疗方案影响了病程的走向,分析化验及辅助检查的变化原因。临床医生不但看重结果,更关心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营养科要用营养来解决临床问题,而不是仅仅只做配餐工作,因此必须具备临床诊疗思路,才能够面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对来营养科就诊的每个患者,我都要仔细询问他的生活习惯。随着临床上积累的病例越来越多,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罹患肾病、随后好转的过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不同患者的致病原因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问题最为集中的是饮食习惯不良。
    我一次一次地问,一遍一遍地辅导,患者们通过实践后告诉我:效果棒极了!
    例如,大家熟悉的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大多偏爱的食物有两种:面条和咸菜。当我让他们把面条和咸菜都戒掉之后,血压开始明显下降。为什么叫作“戒掉”?因为患者对这类食物像成瘾一样不愿意舍弃,我每次都要费很大功夫向患者解释。好在每个月患者都要取药,复诊时我会再次强调这项医嘱。慢慢地,患者血压开始往下走,降压药也逐渐减少,多数患者能从原来的每天吃3种药减到一天吃1种药,感觉越来越舒服。我甚至不得不让一些患者把降压药完全停掉,为什么?因为血压太正常了,哪怕吃半片降压药,患者的血压都显示有点偏低。
    再如糖尿病。
    在很多糖尿病患者身上,我发现他们太喜欢喝粥、吃米和面了,满脑子都是“没有主食就不叫吃饭”。我让患者把粥戒掉,教患者吃饭怎样吃得杂、吃得健康。患者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化验结果告诉我,饮食调整确实有效,血糖平稳下降,降糖药也在逐渐减少。
    还有现在日渐高发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对帕金森病的传统治疗除了几种常用药以外没有其他办法。患者在这几种西药中换来换去,剂量越来越大,行动却越来越困难。几十年来,我们神经内科的大夫对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因为全世界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都一样,一直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近十年来,我把临床营养带入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过观察证实,依从性好的患者一旦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吃好三顿饭,用食物给大脑补充营养,病情大多都十分稳定,有的患者甚至患病十年都可以做到不增加药量,生活能力和身体状态不走下坡路。
    04
    对医生来讲,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我特别感谢我的患者们。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解释不了的问题,就去看书、找资料,在患者复诊时再把新的营养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会毫无保留地信任我,告诉我他们自己的问题、感受,按时去做检查和化验,又会按照新的营养方案去调整。在治病这条路上,我和患者更像并肩战斗的战友,共同面对疾病,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看到患者的面色好转,精神变好,化验单上那上上下下的箭头一个一个在消失,说明他们的身体里细胞在修复,代谢在改变,我越来越坚信除了药物以外,还有营养治疗这条路可以把患者从泥潭中拉出来。
    记得有一位51岁的患者,因为主动脉夹层在我们医院做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患者的状况却越来越不好,先后发烧、肺部感染、无尿,在ICU里迟迟出不来。
    心外科医生找到我去会诊的时候,患者已经在ICU住了20天,昏迷,气管被切开,胸骨前面切开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由于无尿,已经上了透析机。
    我扒开患者的眼睛:患者的双眼巩膜黄染,肝功问题严重。
    一抽患者的胃管,抽出很多胃液,说明胃已经不能蠕动。
    更可怕的是,患者血压已经下降,用了两种升压药,血压才勉强维持正常。
    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个患者危在旦夕,如果最后这一招升压药再不管用,就没救了。
    这种情况,我过去在神经内科的时候常常遇到,那时我和大多数医生一样,把可以想到的方法都用遍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遍一遍地下病危通知。
    但现在的我认为,这一刻还可以有所作为——给生命最基本的营养支持。
    在给方案之前我们除了要仔细了解治疗过程以外,还要了解患者平时的习惯。一问患者家属,他夫人告诉我:他吃素,从来不吸烟,不饮酒,每天都运动。
    我明白了,他由于长年缺乏蛋白质导致大血管变得很脆弱,手术前已经营养不良,经过大手术的打击,体内营养储备已被全部掏空。
    于是,我立即在会诊单上写了静脉里给什么,鼻饲里给什么,出发点全是如何把患者身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尽快补上去。
    按照这样的方式治疗了3天后,主治医生告诉我,血压不用升压药也能稳定住了。这是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我要让肾脏工作,于是照着这个方向调整了一下方案。
    按照新方案治疗了3天,患者开始有尿,之后是多尿期,再后来,完全可以正常排尿。
    两周之后,患者已经可以坐在病床上吃饭。
    四周之后,患者出院。
    出院后,患者家属一直向我咨询怎样调养身体,根据我给出的方案,6个月后,患者已经可以上班。
    大家听完这个病例,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其实在重症抢救方面,营养支持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经济发达国家医院里的ICU工作人员中必定有营养科医生,咱们国家一些大医院的抢救室里也已经有了营养科医生的身影。临床营养学能够发挥的作用完全超出大众一般认为的食品营养和大众营养范畴。
    05
    不仅如此,临床营养在慢病防治方面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曾是神经内科医生,又是在以心血管疾病专业著称的安贞医院工作,所以有机会见到大量心脑血管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在学习营养学之前,我只会用药物去帮助患者,但是,现在不同了。
    曾经有一个46岁的患者,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查了两次都是16毫摩尔/升,医生让他服用两种降糖药来缓解。他自己也开始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每天运动,控制喝酒。一周之后,他的血糖逐渐降到了8毫摩尔/升。经人介绍,他来到我的门诊咨询平时吃饭需要注意什么。我询问病情后,第一感觉是他要发生低血糖了,因为这一周血糖降得太快了。药物在一周后达到平衡浓度,所以他的血糖很有可能还会往下走,而且现在我若不对他的饮食进行调整,血糖下降的速度还会加快。
    我给他做了饮食调查,发现他平时会吃很多米面,尤其爱吃面条,每天晚上如果不吃面条就很担心夜里会饿醒。
    大家可能不知道,面条这种食物,吸收得太快,很容易升血糖,也很容易饿。他选了这种食物做晚餐,除了痛快痛快嘴,百害而无一利。我让他把晚饭的面条换成一根老玉米,平时多吃些瘦肉,每天必须喝牛奶。我一说增加肉类,这个患者的眼睛瞪得老大,惊讶地说:“我都糖尿病了,还能吃肉吗?”
    当然可以吃,混合性食物中如果有肉类,会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我详细给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后,他表示接受,决定按照我说的方法进行调整。
    临出门前我又叮嘱他一件事:“你现在必须停掉一种药,每天测血糖,如果血糖正常了,一定要把另外一种药也停了。”
    他很疑惑:“不是吃了降糖药就不能停了吗?”
    我耐心地解释:“因为你已经开始运动,并且控制了饮酒,现在又开始从饮食上努力调整,这些都是降血糖的有效方法,此时如果加上药物降血糖的力量,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轻则昏迷,重则死亡。”
    后来这个患者靠营养和运动相结合的方法,真的把两种降糖药全部停掉了,到现在已经四年了,血糖一直正常,腰部的游泳圈没有了,人也变得很干练。
    所谓慢病,就是慢慢养成的病,康复起来也需要慢慢调整,这些能够康复的患者不过是把人人都能听懂的道理落到实处,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坚持。
    06
    十多年来,我把学来的营养知识教给我的患者,发现那些经过调理的患者药吃得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好,真正体会到咱们老祖宗常说的:食物是千金难买的良药。也真正明白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大俗话所言不虚。
    我看病时,习惯一边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一边为患者做生活方式管理,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他们中很多人还会介绍亲朋好友来找我看病,我的专家门诊患者也因此越来越多。我常常想,在诊室里我能够帮助的患者是有限的,如果能够走出诊室做科普,让知识传播得更远,也许能够帮助到更多人防患于未然,帮助更多患者找到新的康复之路。
    抱着让更多人保持健康、从营养学中受益的初衷,这些年我到处讲课,写科普文章,在电视节目上讲解临床营养的魅力。现在我写出这本书,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果说这本书与其他营养书有什么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书不是讲食品营养,也不属于大众营养,而是一本临床营养实践方面的经验分享,针对的是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的营养问题,分析原因,从临床医学角度提出营养调理思路和方案。
    第二,分享真实的典型病例,从常见误区以及常见疾病入手,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因生动的案例变得通俗易懂。相信很多读者看完都会忍不住对号入座,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原来只需要这样做”。
    第三,书里没有具体的食谱,而是告诉大家怎样吃才对,给大家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标准,帮助大家举一反三。
    感谢17年前的那场病,让我改变思路,从一个纯西医大夫成长为一个营养科医生;也感谢每一位信任我的患者,正是他们的亲身实践颠覆了我的传统治疗思维,让我在专业上能够不断成长;更感谢安贞医院给我临床营养科这个平台,让我锻炼提高,并在临床营养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医生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将如虎添翼;普通人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将受益终身。
    愿我在本书中写到的这些深切体会,能抛砖引玉,帮助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夏萌
    2017年5月5日

后记

  

    回顾前面的内容,大家只需记得,七大营养素组成了细胞,并且是细胞代谢的基本底物,吃东西不仅是为了让我们有饱腹感,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我们活下来,不但要活下来,还要活得更好。
    大家看过此书后,可以逆转思路,对身体不适不要只想着治标,多从治本上想想。遇到疾病,先从自己的饮食习惯上反思,先从营养素这个角度找找原因,想想办法,有了这样的思维方法,对于疾病的痊愈一定会非常有助力。
    人体极其复杂,如果能把人体代谢的问题简单化,把复杂的人体简化为四种组织,尽管不完美,但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将疾病与营养素相联系思考问题,找到疾病的解决方法,谨以此书来帮助大家“吃对饭,少生病”。
    针对更多具体疾病的平衡膳食法则我将会在第二本书中予以详述。
    谨以此书献给热爱生命,愿意从源头上守护健康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