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

新编文学理论(第2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 定价: ¥45
  • ISBN:978730024495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页数:306页
  • 作者:编者:童庆炳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2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童庆炳主编的《新编文学理论(第2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分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作品、文学与读者、文学的价值五编,以中西比较的视角梳理文学理论发展史,是一本风格独特的文学理论教材。特色如下:
    中西兼顾,把中西文学理论加以比较,互相照应,一方面充分体现中国文论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从比较中见出两种文论的差别。
    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充分展开。并且在同一问题中对中西文论的不同思路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中西文论各自的特征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有很强的历史感,充分展示文学思想之形成的历史语境,还原其历史背景,使学生更清楚地把握这些文学思想的来龙去脉,而不是把原属不同理论背景的各种说法混为一谈,并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有较强的系统性,避免了其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材系统性不足的缺陷,把史学现象划归为五大互相联系的问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例新颖,包含多个具有创新色彩的模块,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12.27-2015.6.14),福建连城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编委,《文艺理论研究》编委。曾任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等2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专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文学审美特征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二十余部;
    合著:《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学透视》《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等多部;
    编著:《文学理论教程》《文艺心理学教程》《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等二十余部;
    另创作有长篇小说《生活之帆》(与曾恬合著)、《淡紫色的霞光》、随笔集《苦日子甜日子》、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等多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文学与世界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与世界之关系
    第一节  “物感”说
    第二节  “诗言志”说
    第三节  “原道”说
  第二章  西方文论中文学与世界之关系
    第一节  西方的传统文论——文学是模仿
    第二节  现实主义和反映论
    第三节  广阔的现实
第二编  文学与作者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论的作者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作者”
    第二节  才、气、学、习——作者修养
    第三节  神思——创作过程
  第四章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观念
    第一节  古代的作者观念
    第二节  想象与体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者观
    第三节  文学史的作者和作者之死
第三编  文学作品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的作品观
    第一节  文体之辨
    第二节  言意之辨
    第三节  文术
  第六章  西方文论的作品观
    第一节  罗曼·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观
    第二节  现代诗学
    第三节  现代叙事学
第四编  文学与读者
  第七章  中国古典的阅读理论
    第一节  “以意逆志”
    第二节  “诗无达诂”与“知音”
    第三节  “训诂”与“涵泳”
  第八章  西方文论的读者观
    第一节  解释学视野中的读者观念
    第二节  接受美学的读者观念
第五编  文学的价值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观
    第一节  教化美刺
    第二节  无用之用
    第三节  自娱娱人
  第十章  西方文论的价值观
    第一节  寓教于乐
    第二节  审美无功利
    第三节  人,诗意地栖居
    第四节  后现代价值观消解
后记
修订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