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弹在膛上(一个维和士兵的战地纪实)

  • 定价: ¥45
  • ISBN:978710805255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395页
  • 作者:杨华文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应联合国请求,2013年12月中国派出警卫、工兵、医疗三支分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其中警卫分队是中国军队首次外派作战部队参与维和行动,并开创我维和部队为外军防卫先河。《弹在膛上(一个维和士兵的战地纪实)》作者杨华文成为其中一员,在组建筹备、防卫部署、正式任务、安全形势等维和行动的各个方面,积累了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回国后,作者将马里维和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事写作成书,从白描叙述、感性印象和理性思考三个维度阐述西非风情、马里内乱、维和行动、外军印象以及中国军人的表现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采以及中国军人良好的政治、军事、外交素质,在联合国维和的层面和角度上生动呈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内容提要

  

    《弹在膛上》是作者杨华文依据在马里维和过程中所写的战地日记整理而成,讲述了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从组建筹备、防卫部署、进行营区建设、应对恐怖袭击、与外军的交流合作、与马里当地人民的友好交往,直到圆满完成任务、全体人员安全回归的全过程。作者以写实的笔触,描写了维和部队所面临的异常艰苦、极端危险的环境,表现了维和官兵忠于职守、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杨华文,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1986年出生,2004年入伍,2010年入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历任排长、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现为解放军某部纪律检查干事,上尉军衔。2013年,以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党委秘书、警卫分队政工干事身份到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亲历并记录了维和行动。

目录

前言
楔子
一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二  战火在加奥燃起
三  死亡离我们很近
四  与外军并肩作战
五  你所不知道的马里
六  求同存异的联马团
七  大国形象不是喊口号
八  战地黄花分外香
九  没有三毛的撒哈拉
十  一个不少活着回家
后记

前言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战后心理综合征,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是指人遭遇或对抗重大战场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后遗症,主要症状有很多,比如失眠、过度警觉、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等。如果说我得了战后心理综合征难免有点夸张,但我确实有其中一个表现: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而且很典型——归国后,我不愿回忆维和。
    2012年3月马里发生军事政变,进而矛盾激化,引发内战。联合国决定向马里派驻维和部队,并邀请中国参加。2013年12月,我作为政工干事随首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到马里北部加奥地区执行维和任务,任务期至2014年9月。那段维和岁月很艰苦,但即便再忙再累,每晚我都会打开电脑,一边听着旷远悠扬的草原歌曲,一边滴滴答答敲着键盘,文字像山泉一样静静流淌,用心记录一天的工作、感受和思考。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客观、真诚、中立的态度来观察每天发生的一切,既不自打鸡血唱高腔,也不妄自菲薄咏悲调,而是忘记自己的身份,只留下一双睁大的眼睛和开放虔诚的心,尊重这真实的世界和这真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我想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一些能触动心灵的故事,文字里或许没能泼洒笔墨渲染爱情、亲情、友情,但这些情感却时刻在心里陪伴着我。
    维和结束时,我累计写了20多万字的维和日记,拍摄了3万余张照片。原本出发前和自己说好了:如果能够活着回来,就把所见所闻所感汇报给大家,汇报给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朋友们,告诉大家地球村的另一侧是怎样一片天地。但回国将近两年,我竞从未打开那块装着维和资料的大硬盘。首要原因就是那段维和记忆并不美好,甚至回忆起来有很多令人难过的情绪。另外,我在那片沙漠中经历的故事似乎是一场梦,人生两处相距太远,令我难以合理衔接,这是我不愿回忆的第二个原因。野战部队紧张忙碌的生活像个巨大的黑洞,能够将一个缺乏定力和目标的人瞬间湮没,让我为自己的惰性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我难以回忆的第三个原因。
    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不但那片沙漠和沙漠里的生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连描绘它的文字和图片也有了重生的渴望。当我不经意地看到“马里”“维和”这样的字眼时,我甚至有一种隐藏秘密的负罪感,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狠毒而又贪婪的独裁者,将传递消息的信使关在了暗无天日的水牢里。作为政工干事,在组建筹备、防卫部署、正式任务、安全形势、恐怖袭击、民情社情、官兵故事、外事活动和突发事件等维和行动各个方面,我都积累了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一个马里维和信息库,若不发声,于心不安。尽管因自然环境恶劣、恐怖袭击不断和维和任务繁重而产生的压力令回忆并不美好,但谁都无法掩盖那些故事和画面的价值。特别是当2016年中国驻马里维和营区遭汽车炸弹袭击,哨兵申亮亮牺牲后,一位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维和是这样的,还挺危险,当初你维和,我还以为就是出国秀秀拳脚。”这句话让我久久不安。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27年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维和仍旧是一项伟大却不知道为何伟大、艰难却不知道怎样艰难、危险却不知道有多危险的行动。强烈的负疚感迫使我回忆起马里维和时的点点滴滴,我想起了成为维和军人那一刻的强烈自豪感,想起了曾经目睹过百姓流离失所、儿童辍学乞讨、难民冒死求救、战火波及无辜,想起了我们因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而紧张失眠,想起了我们因反政府武装兵临城下、恐怖袭击愈演愈烈而将子弹上膛,想起了我们因蔬菜缺乏连一小盘白菜叶也要分着吃,想起了一杯安全达标的纯净水都变成了奢侈品,想起了身边战友因疟疾、中暑而痛苦万分,想起了埃博拉病毒夺命、西非人人恐慌……我深深感到和平多么值得珍惜,而珍惜的前提就是让世人知道和平来之不易。
    我开始变得不甘心,不甘心让那些用血与火演绎的故事永远尘封在沙漠里,不甘心让朋友们对维和行动如此陌生,不甘心让公众误解维和官兵的牺牲与奉献,“写下来、发出去”的欲望在我的心中愈发强烈。这种欲望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也不是为了教导别人,只是想还原最真实的维和行动。如果硬要加上一个好听一点儿的理由,那就是祭奠青春、勉励青年吧。和很多朋友交流后发现,他们也很期待有一部描写维和行动的纪实作品问世,特别是关于马里这个令人充满疑问和幻想的新维和任务区。当然,大家渴望的是活生生、真切切的纪实,而不是事迹宣传或者理论资料。
    于是,2016年6月我终于动笔了。
    如果将20多万字的维和日记不加修改地一股脑发出来,虽然保存了新鲜度,但也失去了层次感,难免流于急功近利。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将百余篇以时间顺序排列的维和日记打乱,按照内容分成10章重新排列,删掉了一些空洞的情绪化内容,通过回忆和咨询补充了更多细节,但总体上依然保持亲历式叙事风格。如此一来,各章内部还能遵守时间先后顺序,但各章之间就无法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比如第九章最后一节所讲故事的时间节点可能比第十章第一节所讲故事的时间节点还要靠后。另外,书中一些地方保留了“今天,一‘昨天”等日记中的时间,而没有具体指明是琊一天。但我认为这不妨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而且这一小小损失换来的是各章主题更加突出、全书内容更加紧凑。为了增加读者的直观感受,我还精选了百余幅照片配入书中。本书初稿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可能是第一部描述马里维和行动的书籍、第一部描述中国首支维和安全部队的书籍,也可能是少有的描述撒哈拉自然风貌和马里风土人情的书籍。读后,希望能让你对维和与马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写作过程中,一个书名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弹在膛上,这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潜意识赐予我的。“弹在膛上”不仅形象地代表了中立自卫的维和原则、以慑止战的斗争策略、高度警戒的战备状态和不开枪完成任务的圆满成功,还完美地表达了维和军人的临界状态和两难境地——不开枪可能会遭到袭击;开枪虽能自卫,但也会升级矛盾,导致遭遇更多更大的袭击。这种冰水混合的零度临界感是每名维和军人的真切感受,一半是融化了的冰,一半是凝结了的水。巧合的是,零度经线正好穿过中国维和营区所在的加奥地区。
    最后,我要感谢原16集团军某旅政委王忠文和原69师组织科长韩德忠,没有他们的推荐,我将无缘维和;我要感谢首批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张革强和警卫分队政委徐文联,是他们的支持让我能够出现在各个维和第一现场,全面掌握第一手素材;我要感谢赵军、盖庆、孙宝玮、卢志新、管付岩、刘魏、朱四强等为我提供资料的马里维和队员,是他们让本书更加丰满;我要感谢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参谋隗章,他的鼓励对我意义很大,在我迷茫的时候让我拥有坚定地写下去的信心;还要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编辑张杰,相隔两地,他用无数封长邮件不辞辛苦地提出修改意见,一字一句帮我校对,是他的悉心指导让我顺利完成了这部处女作。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对我的妻子姚皤饱含歉意,是她默默无闻的付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是她一个人扛起了家庭重担,让我全身心投入事业。对于妻子,我说不出感谢二字,只想说:我爱你!
    首批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政工干事杨华文
    二○一七年三月十八日,哈尔滨

后记

  

    “出事了,我的兄弟牺牲了!”
    2016年6月1日早,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的一位战友发来这条微信消息。我的思维顿时凝固了,等我缓过神来,就不停地追问:“你们不是刚抵达马里还不到一周吗?这种事别开玩笑啊!”“情况严重吗?…‘哪个营区遭到了袭击?”……再也没有回音,我知道那里肯定出大事了。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组建后,这位兄弟就关注了我的微信公众号“大兵小镇”,每天追读纪实连载《弹在膛上》,想通过我的故事提前了解马里、了解维和。交流中,我们也渐渐熟悉起来。我记得他问过:“马里危险吗?我们能安全地执行完维和任务吗?”
    他问的所有问题我都能试着回答,唯独这个,我不敢正面回答。如果我回答“没啥事,不危险”,那么当他登陆联合国维和行动网站,发现截至2016年5月31日联马团死亡人数已达101人,这数字比联合国任何一个任务区都多,我该作何解释?如果我回答“是的,很危险”。那么我们首批395人、第二批395人、第三批395人为什么能够安安全全一个不少地回来?我只能回答:“祝你好运,我在国内衷心地祝福你。”因为,当你深入地了解马里战乱后,你只能用“好运”来祝福每一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大西洋、飞入撒哈拉的热血军人。
    那天早上,我的心里始终惴惴不安,我希望那条消息只是个玩笑。直到上午看到“驻马里中国维和部队遇袭,—人牺牲”的新闻,我的心情彻底跌落至谷底。后来,我和马里维和战友恢复了通联,也清楚了遏袭事件的细节。那是当地时间5月31日20时50分52秒,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工兵分队作战值班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哨兵申亮亮急促的报告声:“2号哨位报告,不明地方车辆强行闯卡,请求支援!”那是申亮亮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离2号哨位不远的营区监控记录下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监控视频显示:20时50分54秒,恐怖袭击车辆撞上防护墙前翻落地,并迅速燃烧起来,20时51分29秒爆炸发生。受爆炸冲击,监控视频骤然中断。据官兵回忆,爆炸发生瞬间,火球腾空而起,有十几米高,巨大的冲击波和无数碎片瞬间使工兵分队大部分营房和装备受损。
    从申亮亮报告到爆炸发生只有37秒,他和哨兵司崇昶始终坚守哨位、果断处置,救了其他战友。若不是他俩用生命预警,后果不堪设想。事后勘察,汽车破片飞行了100米,竟然把墙体打穿,有些就在官兵头顶射过,就连距离事发地200米左右的警卫分队营区都受到了冲击,窗框被震飞,玻璃碎一地。分队军医对重伤的司崇昶紧急救治,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可申亮亮却永远地离开了。事后统计,我维和官兵1死7伤。第二天早上,在满目疮痍的营区里,迎着马里新一轮的朝阳,战友们举行了一个简短而又庄严的仪式,向牺牲的申亮亮同志遗体告别。
    后来,回国治伤的司崇昶讲述了那惊险的37秒:“恐怖袭击车辆从路口土房处开始加速,我看到后,心想指定是恐怖袭击,和我一起站哨的申亮亮开始报告。我立即拉枪栓开始射击,我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枪,有一两枪打在了他的胸口,然后他一打方向盘车就翻了,车翻后就着了火。我看见不明情况的丁福建走来,大喊:‘你快跑!快跑!恐怖袭击!汽车炸弹!恐怖袭击!’刚喊完就爆炸了,冲击波把我炸飞了,脑瓜触地,要不是有头盔我就废了。”回国后,司崇昶和家人团聚,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踏实”,而中亮亮却再也感受不到这种踏实了,用年仅29岁的生命染红了军旗。 国内民众知道了马里发生的情况后,顿时震惊了,大家都悲痛万分,微信朋友圈的祷告已经刷爆了,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官兵的家属更是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直到获悉亲人平安的消息才放心。各大媒体也沸腾了,纷纷打探消息,一天之内光是联系我的记者就有二十多人。我说:“我是第一批的,不清楚现在的情况。”“那就说说第一批的情况也行。”记者们急切地求解,对此我的态度都是委婉拒绝。 按照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中国派出工作组和医疗专家乘军用运输机飞赴马里处理有关事宜。6月9日下午,专机降落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中亮亮烈士的灵柩也被运回,央视全程直播了迎接仪式。苍天有泪,山河同悲,现场催人泪下,全国为之动容。在申亮亮所在部队的驻地吉林举行了追悼会后,烈士魂归故里,被安葬在河南温县烈士陵园。当地民众自发地迎接烈士回家,沿街排起长队,不少人都是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目视着烈士归来。最痛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最难过的是申亮亮的父母,他们一直不敢相信好端端的儿子就这么没了。 除却悲痛,我对这件事的感受是:“终究没躲过!”马里是联合国公认的武装派别斗争最激烈、恐怖袭击最频繁、维和部队伤亡最严重、自然环境最恶劣的任务区。自2013年12月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遣队抵达马里至2014年9月回国,马里维和任务区累计发生各类危险事件89次,其中火箭炮弹袭击37次、自杀式爆炸或路边炸弹袭击32次、手榴弹袭击4次、武装交火波及4次、劫持3次、难民寻求庇护3次、社会骚乱波及2次、疫情危害1次、自然灾害3次,联马团共牺牲32人,受伤118人。这些事件92.1%发生在夜间或凌晨,82.5%采用了声东击西或化装伪装的方式,敌暗我明、手段狡猾、情况突发使得任何迟缓都将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 在如此危险的任务区,首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170名官兵不仅一个不少地安全回国,而且严格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坚守中立、倡导和平,圆满完成了战区司令部防卫、为荷兰军队提供全域防卫、东战区二级医院防卫和458次任务责任区机动巡逻及239次警戒护送等艰险任务,有效化解了大规模暴力游行、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威胁、武装冲突交火波及、为难民提供庇护救援等60余起突发事件。联合国总部为此专门进行了通电表彰。第二批、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官兵也是在没有伤亡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这似乎不符合战场规律。虽然我们在马里不惹事、不怕事,但毕竞也属于联马团框架下的维和部队,也是恐怖袭击的目标之一,因此客观上遭袭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前三批赴马里维和官兵能够一个不少地回来是万幸中的万幸,甚至可以说每名维和军人都有战死沙场的可能性,而属于申亮亮的可能性被主观的英勇和客观的不幸变成了必然性。因为,大家都被拴在命运的两端,只不过我们先爬了上来。 申亮亮不仅用生命挽救了战友,也换来了人们对维和的关注和关心。这件事发生之前,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维和,不了解维和行动有多么危险,不理解维和官兵的付出。这件事情发生后,很多人懂得了:维和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军事行动,维和是与战争最接近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甚至要比战争还要敏感、复杂和棘手。 维和行动的敏感、复杂和棘手突出表现为“两难境地”:一是在武力使用原则上,既要有利于自身防卫,又要避免冲突升级。不管是自卫还是授权,使用武力很有可能卷入武装冲突,而这是受到维和中立原则严格约束的。二是在维护授权目标安全上,既不能限制使用武力也不能过度使用武力。虽然联合国安理会越来越多地授权维和部队在自卫之外使用武力,以实现其赋予的任务,但建立安全环境、实施有效保障和确保人员安全始终是维和行动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是平衡绳上的舞者。如果把战争比作“开枪消灭敌人”的话,那么维和就是“上膛慑止冲突”。对于军人来说,开枪只是扣扣扳机的事,弹在膛上、以慑止战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境界啊! 祸不单行,距离申亮亮牺牲仅_个多月的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中国维和步兵营步战车被炮弹击中,四级军士长杨树朋和下士李磊牺牲。自1990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6年,共牺牲13名维和军人,而2016年一年就牺牲了3名。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为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民众撑起一片和平的蓝天。尽管遭受如此沉痛的打击,但并没有挫伤中国政府履行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庄严承诺。 所以说,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不过我们凑巧活在中国。当我们在祖国平安地生活,还有2000多名中国军人在联合国各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那些地方各具特色,但都像马里一样,让人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一批接着一批,一代接着一代,中国军人将维护和平的使命进行到底。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这些军人拼命地把黑暗挡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衷心地祝福全世界所有维和人员。黄丝带,从今紧系在那棵橡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