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痛饮流年/名家散文自选集

  • 定价: ¥39.8
  • ISBN:978751391855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页数:322页
  • 作者:陈善壎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2-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名家散文自选集》精选中国现当代散文大家的经典作品,旨在带给读者艺术的享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
    陈善壎著的《痛饮流年/名家散文自选集》为其中一册,收录陈善壎散文《痛饮流年》《你是那人兽神的地方》《半瞧的诗》《转点》等重要篇章。

内容提要

  

    陈善壎著的《痛饮流年/名家散文自选集》收录作者近十年来的作品数十部,既有作者对生活、生命、生态、情感、世态的认识和感悟,也有对中国文学的判断和思考。作品在保持精神追求的同时,也注重精神的物化,搜寻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具体联系,并且享受其过程,不断增添生活的情趣。

媒体推荐

    陈先生的文章,深厚透纸,唯我中华本土能产生此等风格。其中,《你这人曾神杂处的地方》非常好……他写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环境,却如此亲切可信。我佩服他的语言,他用写实的语言来完成,没有梦呓,没有意识流,照样有现代主义的艺术效果。
    ——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旅美作家,王鼎均
    像陈善曛这样的作家,港台没有,海外没有,只有神州大陆有,单是他的语言风洛——融汇市井俗语与古典,简朴、绵密、讽刺入骨的谐趣与现代诗一般的张力,就当“大家”之名无愧;誉为“不世出”,肯定招善壎大哥骂,可是我一直这般认为,我的同调还有好几位。
    ——旧金山美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旅美作家,刘荒田
    陈先生这本书《痛饮流年》真是好,令人想起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高先生和陈先生的好,就在于平实,有节制,写实不写虚,反而动人。虽然决不刻意要“露一手”,文字功夫很棒,因为背后有诗在撑腰。一句两句,整个格调就不一样。
    ——纽约侨报副总编,旅美作家,张宗子
    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人,到晚年写起平生经历和感慨,一出手即手笔宏阔,卓成一家,被国内外许多文学界人士所激赏。当然,他不是按照文坛套路来写的,他也不接受什么文法之类的指挥,正因保留了个人的独特叶片,特别是完全有别于他人的“奇形怪状”的纹路,他的文章才如黄山的石笋峰一样拔地而起,即使欲刺破青天,也从容不迫地笑傲江湖。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散文家,韩小蕙
    最令我们激动的,是陈善曛先生的文字。在我们这个太容易见到那种出自中青年之手的气质上灰溜溜的文学作品的时代,陈善壎以如此美仑美奂的汉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如此张扬人性之美与尊严的故事,字字句句,无不活色生香.作品风格清婉如玉磬之声,读来却何啻黄钟大吕。
    ——《大家》2006年第4期“编后”

作者简介

    陈善壎,湖南长沙人,生于1939年,初小肄业。高级工人,初级农民,中学教员,低级干部。

目录


隆中午睡
渔父
杏花园的白蝴蝶
我的音乐老师
幻肢
一次邂逅的纪念
疯子
痛饮流年
熬过了的青春
荷花小鸟
大老板阿博
对彭燕郊的纪念
半瞧的诗
触摸美利坚
荒田小品
一朵邬婆罗花
半新不旧杨福音
劈面迎来的都是出人意表
他是我远祖的化现
她是扎的马尾辫
黎明时你必须醒来
沉入水底的翡翠
油然想起晋宋间人物
怆然慷慨之气没有了
你这人兽神杂处的地方
死亡的虚构
老娘娘和她的后人
天无绝人之路
田野最终归于平静
好贼余三
梅花盛开
湴湄村咏叹
酒德
江永《知青岁月》纪念碑碑文
转点
生日
桃花灼灼
代病中郑玲答《广州日报》记者问
后语
跋  文坛之外的隐者

前言

  

    “文学作品中有我们完全陌生的人”
    刘荒田
    首先要澄清,这个序,不是善壎大哥要我做的,要我做这件事的是一位和陈善壎、郑玲夫妇有多年纯文学情谊的好朋友。
    2013年某日,数友人在善壎大哥家聊天,某话题展开以后,善壎兄当众宣布:“我要是出书,不敢让荒田作序。”他的“不敢”,是因为我在人前人后,都说他的好。向老天爷发誓,不是拍马。他和我的年龄,加起来是两个“人生七十古来稀”,俱已退休,都和富贵无缘,没有利用价值。而我,有一个难以界定为优为劣的爱好——“到处为人说项斯”。对真心佩服的师友,情不自禁地这样做。知道善壎兄为人极为谦虚,不会面对面地说,免得他浑身不自在,低头猛抽烟。那次,是在座的一位诗友提起,我作附和而已。我这回作序,算是掌握话语权,岂能不尽情使用。
    所谓知人论世,谈陈善壎的作品前,不能不说他的生平。我和他结交多年,推心置腹地谈话无数,但他不喜欢说自己,话题依次是:他的爱妻——著名诗人郑玲的健康和创作,友人的近况,各地人情,读书心得。他的历史,一部分是郑玲大姐说的,一部分是从他的作品知道的。
    他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长沙市。“我读过两年半初小。1949年之前小学分高小和初小。小学的三年二期是初小毕业。我只读到三年一期,因此我的学历是初小肄业。在学校时怎么也读不进;老师缺德,在我胸前挂一块‘成绩低劣’的小牌子。这是我认识‘劣’字的因缘。我好得意地指给病中的父亲看,‘爹爹,这是劣字’,把他老人家气得不再望子成龙。”
    临近解放,他10岁,进印刷厂当工人,解放初期是全国总工会最年轻的会员。从那时起开始自学。后来成为职校的教师,教的是高等数学。要问他从哪里学的?“工作时间抱本书蹲进厕所没有50分钟不出来,人家说我‘上茅厕跟得生崽一样’”。微积分之类仅是“蹲”到的学问之一。“又是数理化又是文史哲,把本来正宗的工人阶级身份糟蹋得狼藉;捞了一顶‘走白专道路’的帽子戴上不说,还硬说我已蜕变为知识分子。”60年代下农村,吃尽苦头。“70年代基本在外承包工程,每月最少赚六千,多的时候有两万,都要上交生产队。那时人均工资才三四十元,买一栋房不过几千。要在十年后还干这等营生,我早豪宅名车了。”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后,他当了公务员。90年代初,他南下广州工作直到退休。他对我说过:“说到我的头衔,别的难算数,高级工人可是货真价实:八级钳工。证书至今犹在。”
    2008年,我读到陈善壎的散文《你这人兽神杂处的地方》。我迫不及待地和师友分享这一作品。我至为景仰的一代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从纽约发来电子邮件,谈读后感:“陈先生这篇文章非常好……他写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环境,却如此亲切可信。‘人兽共处’的生活那样落后可怕,我虽然在现代大都市里,连一点优越感也没发生,读时神游于武侠小说神怪小说才有的天地,读后的念头是他们现在怎样了,谁能帮助他们。
    我佩服他的语言,他用写实的语言来完成,没有梦呓,没有意识流,照样有现代主义的艺术效果。
    我一向说,文学作品中有我们完全陌生的人,背反的生活经验,我们读这些作品,扩大同情心,化解偏见,消除隔阂。
    ……
    这种在喧嚣浮躁的文坛难得一见的特色,遍布各篇,浸漫于字里行间,举《天无绝人之路》为例。“文革”期间,陈善壤被追铺,负责抓捕他的“省里来的人”陈岭梅,“认为被他发现了一个能力非凡的阶级敌人。他指挥了一连几天夜以继日的大搜捕。全县民兵被调动起来,带着梭镖,扛着大刀,举着火把,向荒山野岭发动突然袭击。一个忘了名姓的下放井边公社的女青年对我说过,‘连我们蚊帐顶上都过过细细搜’。民兵干部向知识青年宣布,上级的通知里说,这个家伙有电台,有无线电收发报机,专做三元一张的假票子”。
    作者逃出江永,却又自动投案,志愿在城里坐牢。“天遂人愿,正值气候宜人的晚秋。站起来不方便,我们从早到晚坐靠着墙壁。要睡了往被子里一缩,醒了扭出来坐靠,下半截身子在被窝里。刚进来闻到闻所未闻的气色,没过多久什么气色也没有了。整天等着密实的铁门打开送饭菜来。饭菜好,有时有红烧肉。戒元和尚肠胃不适应,吃下去拉肚子,一有红烧肉他布施给我。这是在外头奠想的好饭菜。不几天,我发福了。就像药品,不常用药的人容易见效,所以医生不赞成滥用抗生素类药。我因为并不常用饭,饭吃下去,尽管剂量不大,对我是很见效果的。看看就红润了。叫煤扒子的扒手首先发现了我的惊人变化。”
    往下,被遣送江永,“周所长把我向号子里一推,宽敞的牢房使我激动得喊出一声‘豁然开朗’。后来证实,县里的财政收入不如省里的好,饭菜是差些,但号子里的新鲜空气和干净明亮,足以补偿”。
    老天爷所赐予的“出路”,原来是坐牢!“文革”年间小地方的监狱,可是“地狱”的别称。作者在监狱以外的悲惨和绝望,难道不可想见?而行文如此冷静,带着“如愿以偿”的淡淡“惊喜”,平实的记录,不动声色的嘲笑,对命运调皮的捉弄。是至痛,更是痛定之后的反思与超越。从“娘打儿,儿不记仇”的撒娇,到止于浅层控诉的“伤痕”,再到巴金老人对“真话”的呼唤,终于到了陈善壎的鸟瞰苦难,“文革”之后的中国文学越过了许多山峦。
    王鼎钧先生和我议论陈善壎的作品时,下了意味深长的结论:“深厚透纸,唯我中华本土能产生此等风格。”这位在2014年,以89岁高龄连获海峡两岸文学大奖的大师级作家,出此语是经过多方比较的——他先后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纽约生活过,从事中文写作超过一个甲子。像陈善壎这样的作家,港台没有,海外没有,只有神州大陆有,也只有从当童工的20世纪50年代初以还,历经所有政治运动所带来的劫难,尝遍世间艰辛,洞悉人性至深处的光明与黑暗;尤其重要的,拥有出类拔萃的观察力与天赋。单是他的语言风格——融汇市井俗语与古典,简朴,绵密,讽刺入骨的谐趣与现代诗一般的张力,就当“大家”之名无愧;誉为“不世出”,肯定招善壎大哥骂,可是我一直这般认为,我的同调还有好几位。
    2014年夏天于旧金山

后记

  

    文坛之外的隐者
    黄金明
    大约是2006年秋天,诗评家熊国华约我跟他去广州芳村看望老诗人郑玲。当时去芳村还没通地铁。我先到客村,跟熊老师会合,然后坐公交车,印象中转了两次车,花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乘客很拥挤,我们只能站着,手拉吊环。我听着熊老师介绍郑玲其人其诗,倒也不累。我向来孤陋寡闻,又不爱混圈子拜码头,还是第一次听说郑玲。作为当代杰出的女诗人,郑玲是为诗而生的人,也是那一代诗人中一直写到生命尽头的人,真如春蚕吐丝,子规啼血。很少有郑玲那样诗与人合一的人了。后来我对郑玲有所了解,不禁汗颜。当时我也是陪熊老师看望一位因诗蒙难又头戴荆冠的老诗人罢了,没太多感触。我遂见到了陈善壎先生。那时郑玲已有病在身。我觉得那个清癯的老者,目光清亮、睿智,锋芒内敛,对郑玲关怀备至,语气温婉,甚至像哄小女孩般呵护。事实上,当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别人只跟我说他是陈老师。
    后来,因为一系列诗歌活动,我又多次见到郑玲和陈善壎。郑玲参加活动,只能坐陈善壎推着的轮椅了,再到后来,她已无力出席,就是领奖,也只能由陈善壎代劳。譬如2010年11月,郑玲荣获首届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成就奖,我获得作品奖,跟陈善壎同台领奖。
    在广州往返东莞的汽车上,我跟陈善壎聊天,谈起了撰写中的长篇散文《与父亲的战争》,拟探讨中国式的家庭伦理及父爱的博大与专制。我说,我祖父去世时49岁,父亲才6岁,父亲没有做儿子的经历,也就不懂如何做父亲。陈善壎认为我很真实,敢于直面家族幽暗,也认为我父亲有意思。彼时,我还不知道他偶尔写作。后来,我读到了他的散文《记忆的废墟》(刊于《花城》2012年第5期“家族记忆”栏目),我那篇《与父亲的战争》压缩版(刊于《花城》2012年第2期“家族记忆”栏目),较之真是小题大做。及至读到他的《劈面迎来的都是出人意表》(刊于《文艺报》2010年7月26日),有句云:“我父亲去世时四十三岁,我五岁,于父于我都太‘早’。”不禁暗呼惭愧。
    20lO年12月,我们一起参加珠海诗歌界主办的诗会,他去代郑玲领首届“苏曼殊诗歌奖”。别人介绍他,他说,他是诗人的家属,不是文坛的人。那次,我们有机会得以从容交流,我说得多,他只是听。我跟他和巫国明同住一套房。主办方送了个拉杆箱,他说用不上。我说那就送给开中巴车接送我们的司机吧。司机很高兴。当晚,当地一诗人愿驱车带我们趁着月色夜游城郊的某个小岛,他居然兴致勃勃。我们三人环岛走了一圈,海风吹拂,我在岛上打赵堡太极,那是我刚在鲁迅文学院跟同学林权宏学的。陈善壎说,看你上蹿下跳的,也不容易,不像平时看到的太极。回来后,三个舍友煮茶,闲聊,我跟巫国明高谈阔论,作指点江山状,偶有争执,亦是针锋相对。他认真聆听,认为我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说他很需要年轻头脑的碰撞。我们聊至凌晨一两点,他仍精神抖擞,不见倦意。也是这一次,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恰因那个“壎”字在手机打不出,反倒记住了。 …… 郑玲是属于诗的,类似于青鸟之类的生灵,因诗而罹祸,也因诗而涅槃。她为诗而生,新诗也因她赢得了尊严。陈善壎来到人世间的使命,仿佛就是为了去爱郑玲,至少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如此。郑玲辞世几乎将陈善壎击倒,但我们都希望他振作。其实,因为写作,使他有了另外的形象及生命,至少,他的散文是遗世独立、自成一家的。我总劝他多写几篇,或者通过书写减轻及缓解悲痛,但这显然是我的肤浅。前些年,我因为某些美好或难堪的遭遇而无法写一个字,才对此略懂一二。好几年了,他总是说,身体尚好,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做不了,也没什么好写。我对陈善壎的日常生活及内心风景不了解,譬如他的“大脑空白”,于我成了一个谜。本来我以为他可以“放下”。世宾说过,陈老师是一位有道行的人。但这是否也说明了爱情涡旋式的力量呢。 幸好,陈善壎写了这些美轮美奂的散文,于他来说,虽是生命中的雪泥鸿爪,倒也让人一叶知秋。我视若珍宝。 2016年9月底,我致电问他,有写散文吗?他说,没有,我是80岁的人了。我一时无言。其实,他内心仍潜藏着烈焰,却拒绝释放,犹如煤炭保持低温和沉默。这么好的散文鲜为人知,真是读书界的遗憾!事实上,他多年没写散文了(仅仅在最近完成了古体诗《怀郑玲三首》)。我揣测,之前他因照料郑玲而无暇他顾,如今又因郑玲离去而大脑一片空白。他说,我在文坛之外。是的,他确实是一位文坛外的隐者。 2016.9.30四稿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