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熬出来的成长

  • 定价: ¥36
  • ISBN:978755501370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峡文艺
  • 页数:374页
  • 作者:施灏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熬出来的成长》是个人散文集。
    本书精选了作者施灏自2013年以来创作的近百篇散文。散文作品主要表现对工作、学习、交友等生活现状的哲思,对长辈、亲人关爱之情的感恩,对文学、电影等文艺作品的解析。语言亲切感人,情感丰富,略带诙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作者不断自我反省与自勉进步的心路历程。散文多以叙事为主,以评论为辅,突出真事、真人、真情,贴近生活,读之涤荡肺腑,让人有所启发。文集以按时间分版块,结构清晰,有条有理。

内容提要

  

    为什么非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就给人生下一个定义呢?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年岁非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来限制正在丰富的人生呢?
    从现在开始,不一定要面朝大海,但请一定善待自己吧。不然,我们的成长反而会成为我们酿造苦酒的过程。成长,不是别人和世界规定的,是自己熬出来的。自己熬出来的成长,无论怎样,至少自己不后悔。
    ……
    更多精彩言论,请看由施灏著的散文集《熬出来的成长》。

作者简介

    施灏,1984年生,福建闽侯人,福建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全日制在读博士生。本科毕业后曾供职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06年)。著有个人作品集《落英》(2006年);个人代表作品有《汉语使用不规范问题及其应对》(2004)、《论中国电视电影的艺术本性》(2014)、《与熊共舞后的舞散影稀》(2014)、《英雄爷爷》(2016)、《新媒介时代下中国电影的新“人”形象之突围》(2017)、《激烈符号角逐观照下的<琅琊榜>》(2017)等。

目录

2013年
  漂泊与放逐是我的宿命
  宿命
  渐褪浪漫的浪漫人生
  说心
  陌生的乡野与熟悉的陌生人
  忆忆忆
  哀愁远离,剩下什么
  生莫轻踏生之狱
  母爱永恒
  我想去看你
  戏说涂鸦
  你有权利喜怒哀乐
  路在自己的脚下
  爷孙俩
  黑夜中的璀璨
  且行有错过,且行且珍惜
  人怕入错行
  穿衣穿出了什么
  高低复调
  熬爱情如熬药烹小鲜
  谢谢你们给我的美好瞬间
  有用
  父亲
  青春就是不停地告别
  熬出来的成长
  强生不息
  书写在今天的七夕
  不可复制之物最美
  来自于北上广的围城
  工资里其实布满了陷阱
  生、义之思
  我永远坚信读书会改变人生
  适时地选择输给人家吧
  知己己知正行
  由奢入俭时
  青春如歌,我们曾哭着唱过
  生之距
  无语之姻
  狠角色也是好角色
  有权享用你名字
  爸爸,生日快乐
  如,酒
  新兵
  当世界变化的时候,我们……
  今日,唯想品山
  请学会把话说清楚
  遇到你时我已老
  超前
  今日,品江行晨暮之美
  激情
  儒释之臻
  宽恕是忘却
  超脱吃的束缚
  爱一个正能量的人
  你的房间就像你自己
  今天
  心向往的变幻
  What’s home?
  致法吉兄的信
  美食是饮食男女的最佳救命手段
  重阳书
  叶落思
  己己己
  死了更要爱
  Attitude and love
  How could us cause persons in wisdom?
  吾要思索求索于现生
  由老谢的牵手想多了的
  Yourself
  好广告有时候源于好故事
  好书中的那些通幽曲径
2014年
  写在2014年1月1日
  妈,生日快乐
  浓情巧克力元宵
  谈母爱
  清晨杂感
  比四年前更不怎么样的阿根廷
  德国人实质上是不呆板的黑天鹅
  墨西哥对巴西求爱的拒绝太无情
  重蹈无敌舰队覆辙的斗牛士
  今天必然和汪峰抢头条的英格兰
  来自葡萄牙的死缓通知书
  英格兰这回还是输给运气?
  相信未来,请继续控球
  写在世界杯结束时
2015年
  涂鸦于母亲的生日
  我们的一周年
  今天是您的生日,爸爸
  四世同堂的两个冬至
2016年
  始于零,伤于离
  纸世界
  英雄爷爷
后记

前言

  

    后青春时代的心灵图谱
    余岱宗
    在大学里教书久了,迎来一届又一届的新生,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多会忘了正在授课的对象是何年代出生的人,甚至会混淆在一起,遇见毕业了的同学以为是在校生,遇见尚在校读书的同学以为他或她已经走出校门。每一届新生,我总觉得他们是与前几届学生一个家族的兄弟姐妹,或堂兄弟或表姐妹。这大概是由于人的脸形、表情、个子总有其类型性吧,学生一多,难免有脸部结构极其相似的会混在一起。这时,我会忍不住问新同学:“你是不是有表哥或堂兄弟也在师大中文系读过书?”答案多是否定的。
    这种局面有好处,那就是你在教书的时候总是与年轻人接触,与最美丽最有活力的青年朋友打交道。但对于走出校门后的他们你就了解得不是太多。或者说你整天与青春打交道,“后青春”时代的故事就不是很了解。施灏同学是博士研究生,他读了研究生,工作过,接着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所以他的景象应属于“后青春”。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这部《熬出来的成长》写的都是“后青春时代”的种种故事。
    读施灏先生的《熬出来的成长》,最感慨之处,在于他这样的年龄段我也仿佛刚刚与之挥手告别,虽然经历不同,但施灏的诸多感触我也有过,施灏的诸多困难与困惑我也曾面对过。
    处于“后青春时代”的人有点不尴不尬,说是青年人,却再也不能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因为工作的压力以及家庭的重担已经扛在肩上,说是接近中年人吧,似乎离中年生活尚早,依然保持着一定青年时代的活泼、敏感与希望。于是,“后青春时代”的人需要一定的沉稳,不能像少年郎那样叽叽喳喳地口无遮挡,更要瞻前顾后,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却又不能过于少年老成,持重的同时还不能表现出暮气。当然,还要不断强身健体,除了保持充沛的精力应对工作与生活,这阶段的“后青春人”已经明白自己的身体不仅仅属于自己,而要对家庭对孩子负责。然而,毕竞是刚刚经过最旺盛的青春期年龄的人,他有个人的趣味,个人的爱好,个人的思维空间,所以,“后青春时代”的人有时又难免流露出一些孩子气,因为青春的既有习惯与痕迹总还是有其延续性。施灏的这部散文集便是透过他的经历,给我们刻写了一段“后青春时代”的酸甜苦辣,描述了他在三十岁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从社会到家庭、从媒介信息到读书生活的种种故事与感悟。这些故事与感悟既是属于施灏本人,也是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这个年龄段的朋友所感受、思考的内容和所经历的体验。
    就我的感想而言,整体上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要比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得更善良更单纯一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整个中国转型期的痛苦、不安与极度困惑,从革命年代到消费年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年代到开放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用体验而不是用书本上的教条来认知社会;或者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书上读来的文字还来不及消化,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就不断抛给他们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又不得不去应付、适应的难题。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多少获取了这样的体验,但没有经历过“60后”在革命年代后期的那种少儿时代的深刻体验。也正是由于“60后”每个阶段都要面对急遽变化,他们的心灵,要么有点狠,要么有点油滑,要么极其早熟,要么很容易耽溺于欲望从而随波逐流。从好的一面,可以说其懂得对付生活。从不好的一面看,他们更能容得下残酷与绝望。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其外部环境更加平稳,中国经济此时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积累也让中国的诸多地区似乎与现代化接轨。如此,他们成长在相对丰裕的时代,不少人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的心态更趋于平和、善意与细致,不像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样天然有种粗糙而不安的“活命感”或“短缺感”。然而,“80后”成长环境的相对平稳与物质丰裕又同时让这一代人从成长伊始就要面对学业的高期待,就业的激烈竞争,独生子女的孤独无援感以及消费社会的生存压力。施灏的文章所呈现的“成长之熬”与其说是一种独特的个体体验,不如说这种个体体验之中潜藏着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家国背景与时代症候。
    从另一个角度说,感性与智性不断互渗的施灏散文,其可取之处,便在于他不是仅仅耽溺于对自我成长的故事讲述,而是对诸种生命成长遭际有着自己的思考。你会发现,这部成长之书也是一部自省之书。施灏书写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不断对自我的做法、想法,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的错位之处,自我生命的行进阶段与他人生命的交会之点,等等,不断斟酌、反思。因此,施灏是用散文的书写不断充实自我的生命,也不断叩问自我的命运。这种叩问的力量来自于他的读书与思考,也来自于他人的精神思想对他的影响。
    施灏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中长辈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施灏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者”显然是他家族中的诸多长辈,他们的历史与识见对施灏的心灵影响,构成作者心灵图谱的重要维度。再者,作者从老师与朋友那儿汲取的思想营养也构成了他对周遭思考的不同参照系统。施灏喜欢探究历史,他的成长,也可看成打量、研读人类大历史与家族小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个体生命的存在际遇放入更宏阔又更具体的动态背景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施灏的青春不单是“熬”过去的,而是一路“想过来”的一直“问个不停的”,从而让种种人事不是停留在感怀、抒情的层面上,而让际遇作为思考对象,让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往事成为检讨自我观念、情感、态度之脉络的来源,成为品味种种生命含义的成长旅途,成为回放青春以及后青春多重多层镜像的多个角度的透视点。
    施灏好学,多思,但不等于他只是囿于书斋中阅读或书写。从他的“朋友圈”中看到,他不断地坚持学习英语,想是对于外部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又见他几乎每日晒跑步的锻炼成绩,想是他已经将身体锻造出“型男”的活力。可见,“后青春”时代还是处于人生不断蜕变的轨迹上,我也愿意看到他的思想、文章与他的体型一样越来越有精神的肌肉感与爆发力。

后记

  

    《熬出来的成长》面世与处女作《落英》的出版相距正好是十年。
    十年可以改变太多事。记得,十年前在张罗《落英》时,跟编辑们交流、沟通时花费了不知多少话费,编写了数不胜数短信息,一个电话打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十年后的今天,一切简化了许多,一条微信语音就能既言简意赅又省时省力地解决许多问题。几天前跟大学同学们聚会的时候,其中有位同学还说,自从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给另一半创造惊喜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当你和她共处明窗净几的客厅时,趁其不注意的分分秒秒点击几下手机,一会儿999朵玫瑰便浪漫地来敲门了……
    这则从马王堆出土的、调侃互联网时代的段子依旧让大家忍俊不禁。我们用欢笑暂时把各自从社会、职场、家庭扮演的角色和琐屑烦恼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我们心照不宣的是,十年前的我们初出大学校门还稚嫩、青涩,又带着一些轻狂,而十年后的我们早已面目全非。
    就在这天聚会的前一天晚上的9:00,当我敲完修改校订稿的最后一个字,郑重地用电子邮件发给出版社的蓝编辑时,一个人在寂静的客厅里坐了很久。心里不是大任务完成后的释然,而是经历了一番旅程后的若有所思;全无重大任务告一段落以后的轻松感,而是在现行生活中突然插播了一段对完整的过往岁月回味后的惆怅;亦非重大任务完成后收获了某种成就感,而是于这样难得契机中重新审视过往生活后心头如潮泛起的复杂又矛盾的感觉。
    一切恍若昨日。十年前《落英》成书前,我挚爱、尊敬的老师在序中动情地指出我的文字总是透着纯粹的光明与纯洁,但是这个孕育文作的世界却并不都是光明与纯洁,甚至反面更多。过于光明了则显天真,仅剩光明了会陷入视野、智识的偏颇。所以,他希望我一要更努力工作认识社会,二要更勤奋学习,有朝一日可以让自己的文字能够更加现实、深刻、冷峻,可以向安特莱夫、迦尔洵的象征主义书写看齐,也可以在文脉上接续鲁迅先生的余韵。
    《落英》出版之后,我也在恩师寄望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都有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稚嫩的文字无法瞬间长大。一时兴起想再出几部长篇小说的计划也胎死腹中,更多地在父母对我新职业和婚姻要求的烦恼中纠结。
    那天把稿件发给蓝编辑后,我难得地照了照镜子。镜中的我胡子拉碴,胡子后的脸皮苍白而蜡黄,黑眼圈更重了,近来没怎么关注的眼角鱼尾纹更深了……我赶紧下意识地挺了挺已经明显弯了的背脊,不然又要被爱人数落了。
    时光就是这么易逝,就这么把我从一个大胖子缩水成了小身板;就这么把我从一个当年须发浓密的时髦青年变成了现在脑门正在接近于谢顶、两鬓泛起白发,衣着越来越守旧的大叔;就这么把一个当年“年少轻狂、口无遮拦、不知岁月愁”(漳州大舅舅语)的小愤青变成了现在沉默寡言、惜语如金、感恩生活,口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如书写表达能力的中年人。 度过的是岁月,失去的是人生,已经不知可以拿什么去祭奠过往。岁月连句糖衣炮弹式的甜言蜜语都没有就豪夺了我十年的青春,豪夺之后,往往也没有什么因愧疚而回馈的东西予我。 不是吗?十年来,我于理想极度丰满、意气风发之际踏上了工作岗位时,那种建功立业、马踏阴山的豪情满满,但于工作之后却发现理想的丰满永远反衬着现实的极度骨感。当生存的具体问题滚滚涌来、当人比人的烦恼如影随形、当越来越厌倦于单位凝滞老气时,我不止一次欲递交辞职报告,希望和大学同学中的志同道合者去创业,去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地,而不是总在那么低的屋檐下受气。我更不止一次地在家人面前大发雷霆,把工作做那么好又怎样?忠诚和实干在这样一个辛辛苦苦存工资连一平方米房子都买不起的时代能当饭吃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被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骗走了近五年的青春,把大学毕业后最有活力的岁月这么浪费了。我是满心愤懑的,但更不幸的是,家人们总是千方百计阻挠我的辞职。 这十年,我和父母的关系也总是在巨大的矛盾旋涡中打转,我想走的路他们不让我走,我不想走的路,他们还往往摁着我的脑袋往前撞。不仅仅工作,在个人感情方面,和父母也是矛盾重重,我也在个人感情的曲曲折折里不断品味着世界与人心的复杂、世态的现实和炎凉、锥心煎熬的绞痛。 …… 33岁了,目睹着祖辈的逝去,至今常常在暗夜里悄悄哭醒。目睹着父母辈们还在为吾辈操持与遮风挡雨,万般自责。有家,有贤妻幼子。33岁的我真的很珍惜这难得的点点滴滴,现在也终于有点儿自信有点儿准备可以去爱护着小家中的每一个人,放在心上,把我永远钟爱的书包背在身上,把我永远热爱的这个大家扛在肩膀,面对着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不再让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成为对人生的再一次辜负,不再忘记每天花时间出席自己的生活,不再让每一天于诱惑与凝滞中滑向空洞与虚寂,更不再让每一天的自我成为下一刻误导下一代人的可能。 33岁了,做学问做事业才刚开始起步,纵然越来越艰深,纵然越来越困惑,纵然越来越陷入无治的个人主义,但也同样就这么认真地、坚实坚定而慢慢地走着呗。在家人亲友的陪伴下内寻着自性的智慧,呵护着灵魂的温暖,温柔地跟随着自己不算太明亮但却总是还能时不时内曜的心迎接着每一次自性的觉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厚心载德,再让厚德载物,最后让厚物对得起岁月的光滑洗磨。男人嘛,有力有其田,有更大后发之力,才能让其田更大,其田更厚,其田长永,不是吗? 33岁,是一个符号,代表一段痕迹,储存了一段时光,树立了一个标记,走着走着,在时间和空间中前行,在天地中站立,在红尘中体味,在灵魂中温柔。走吧,不停留;走吧,不拥有;走吧,继续慢慢地走吧。 谢谢爸爸,33岁了,儿子的心里已内在有个老人,横亘千百万年岁月;但内心里也有个小孩,灿烂摩尼一岁前。 而每一天,这位老人都笑呵呵地告诉孩子,你将经历熬着的成长和熬出来的成长。但无论怎么熬,都要永怀你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