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外面的世界

  • 定价: ¥49
  • ISBN:978752070259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325页
  • 作者:朱正琳
  • 立即节省:
  • 2018-05-01 第1版
  • 2018-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朱正琳著的《外面的世界》反映作者从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到留学德国深造,再到九十年代回国参与创办红极一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东方等杂志,参与策划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年出国旅游、陪伴老岳母的生活感悟。
    朱正琳先生的这部私人历史,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一本媒体人的成长发展史,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小人物的个人成长发展经历。文稿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质感。书稿清新自然,充满了对读书求知的渴求,对生命的热爱尊重。

内容提要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文革”入狱期间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
    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段。并不连贯的书写,却也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最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那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
    朱正琳著的《外面的世界》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哲学的质感”。

作者简介

    朱正琳,男,1947年生人。1980年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哲学是爱智慧》(普及读物)、《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痕迹》(三十年自选集)等。

目录

出狱
  生计问题:没有被杀头的阿Q又从头再来
  外面的世界:事情正在起变化
入学
  录取风波:斗胆上北京给了一个说法
    附:考分第一,榜上无名,道理不公
  北大生涯:来到一片开阔地
  “老家伙”的纪念:与“三剑客”相遇在北大
    附:大路上走来了我年青的弟兄
  北戴河纪事:海的那边还是海
出国
  西德见闻
  两德统一进程见闻
  东欧之旅见闻
  快乐的Schobin老太
办刊
  《三联生活周刊》:史前史的一个小片断
  《东方》:我现在可以说的一些事情
  关于《成长》,关于成长
  关于《精神》,关于精神
    附:满江几时红
北漂
  十年打工:栖身在央视
    附1:倡导读书,媒体可以做些什么?
    附2:镜头
    附3:煽情与搞笑
  十年抬杠:只有一个大众?
    附:传媒、大众与“新”
  雁过留声:《读书时间》的几位嘉宾
  特别的子尤
    附:心疼子尤
还乡
  客居故乡
  渴望交谈:老了的老岳母
    附1:叟媪住院记
    附2:死的理想
游走
  引言
  游俄笔记
  游美笔记
附录:小事记(1975—2017)

前言

  

    从书名不难看出命题作文的意思:有一本《里面的故事》在先,才引申出这样一个题目,有硬凑“姊妹篇”之嫌。编辑陈卓先生让我写写从“里面”出来后四十余年的“私历史”,但我写下来的只是一些片段,没有完整连贯的叙事,难当“历史”之名。而且,我的着眼点主要不在自己的“人生际遇”,而更多的是在说我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自然也包含了我对那些见闻的理解。因此可以说,我的叙事视角确实是偏向“外面”的。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涉及所谓“心路历程”。不过,回头再看过去,发觉我反复写到的内心感受竟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借用我近日读到的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表达:“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或者也可以说得通俗一点:我总感觉自己是“在外面”。
    如此看来,我至少还算没有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