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呼兰河传(插图典藏版)

  • 定价: ¥45
  • ISBN:978751437075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现代
  • 页数:285页
  • 作者:萧红|绘画:施彦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萧红短暂而凄美的一生里唯一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萧红的精神“后花园”、一生爱的底色——读懂了《呼兰河传》,你就读懂了萧红。
    教育部推荐书目,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民国风实力美女画家施彦,耗时半年精心绘制插图,高度契合作品气质。
    全彩印刷,由内而外打造文艺、舒适、丰盛的阅读体验。
    封面:高阶丽琦高品质特种纸,烫金工艺,色彩与质感的双重盛宴。
    内文:全彩四色印刷,采用中澳雅致纸,轻柔、护眼,插图加持,更臻完美。
    排版:文艺、简约,设计感独具。
    随书附赠精美手绘明信片。

内容提要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经典自传体长篇小说。
    1940年,香港。经过半生流离的萧红以诗意的文字,孩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将记忆中的故乡呼兰河小城、那些“忘却不了”的人与事,一一记录呈现。
    这里有冬天被冻开了口的大地;有变幻万千瑰丽无比的火烧云;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有我和祖父的后花园;有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以及后院那群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却实实在在感觉到寒冷就在身上的底层劳动人民……这里,有萧红生命早期爱与苍凉的印记。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呈现的作品风格是极致的,其诗性的语言,散文式的叙事,对结构的舍弃,完全靠天才的直觉与回忆驱动而写作,成就了一部瑰丽而悲凉的呼兰河史诗。可以说,《呼兰河传》是经受过人世冷眼与坎坷的萧红在生命后期对精神家园的最后探寻,亦是其留给世间最后一句不舍的叹息。

媒体推荐

    萧红是世界上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当今中国有前途的女作家。
    ——鲁迅
    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胡风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没有收录萧红是不可饶恕的疏忽。
    ——夏志清
    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是从萧红开始的,她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
    葛浩文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序  (茅盾)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

  河的南岸,尽是柳条丛,河的北岸就是呼兰河城。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地就到桥下来哭。

  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

  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两年会跑了。
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前言

  

    序
    文/茅盾
    01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倒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一看我第一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时喜欢约了女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图画,也想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届香港时的房子,“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找些借口来拖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没有人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瞠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同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他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他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样的寂寞的死,也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想去浅水湾看看而终于违反本心地屡次规避掉了。
    02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一九四。年十二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
    ……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答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伏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有的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一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然而存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魔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05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一九四。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因.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隋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把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给掩隔起来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智识份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
    茅盾
    一九四六年八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