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不识旌德梦成堆/乡愁徽州

  • 定价: ¥39
  • ISBN:978721209959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安徽人民
  • 页数:253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乡愁徽州”共分为8卷,周艳著的为该系列之《不识旌德梦成堆》,书中收录了《美味埋在火篮里》、《走在徽州女子出嫁的路上》、《马兰开花二十一》等作品。
    本书可以为普通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通俗易懂的文化读本,也可以为旌德以及安徽省政府相关部门对外交往提供精美的文化礼品。

内容提要

  

    “乡愁徽州”共分为8卷,周艳著的本卷为乡愁徽州系列之旌德卷《不识旌德梦成堆》,字数15万字,图片200幅左右。全书以徽州旌德地区为叙事对象,以电视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轻松阅读方式,以历史追忆或回忆的视角,重现旌德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存和代表性建筑、特色饮食文化、居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展现其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周艳,安徽人,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曾经是一名警察,后来是一名律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位作者。作品不多,思维独特。曾参与写作《徽州五千村》。

目录

乡愁深处是徽州
序言:回到回不去的地方
清晨在舌尖绽放
谁把乡情撒得满野满山
母亲在,家就在
阿婆的冬天
美味埋在火篮里
和看不见的你说话
多一个节日
当年你离家的路
画中是不是你的家
那个叫俞的村密
走在徽州女子出嫁的路上
把名字刻入历史需要多久
我叫江冬秀
像吕碧域那样活着
用一生做一件事

马兰开花二十一
章铁匠
有比版书更好听的名字吗
书信年代
以最快的方式回家
后记

前言

  

    家庭是中国人的宗教,乡愁是中国人的美学。
    每一个伟大民族,对世界文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俄罗斯因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为世界文学贡献了巨大的贵族式悲悯和波澜壮阔的美感;法国文学因是摧枯拉朽的法国大革命催生的产物,充满了大革命的激情和憧憬,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品格;十八世纪至二十一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为英国小说的优秀传统,一直是主导英国小说创作的主流;而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学的独特贡献,则可用“乡愁”二字来概括。“乡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的老屋和老树,是儿时傍晚母亲的呼唤,是海外游子对家乡一粥一饭、一草一木的眷恋,是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怅然。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等等,不仅表达了悠悠不尽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更表达了一种笼罩于具体思绪之上的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因此中国人的“乡愁”,不单是对自己生活过的具体的故乡、故土、故人、故物的不舍,也是对整个中国历史、整个文化传统的感念,是浓缩了的“故国时空”,是审美化的民族情感。它不仅是地理的,还是历史的;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既是情感的,也是审美的;既是具体的思念和愁绪,也是一种无形的氛围或气息,氤氲缭绕,久久不散。它可以是屈原时代的汨罗江、抗战时期的嘉陵江,也可以是苏东坡的长江;可以是杜甫的江南、李白的江南,也可以是郁达夫的江南。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乡愁”,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历史归宿感和文化归属感。
    表达和抒发“文化乡愁”,是我们组织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也是它的精神指向和情感指向。
    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今天已经划归江西的婺源,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同属于徽州民俗单元的旌德和太平。进入皖南山地之后,峰峦如波涛般涌来,能够感到纯粹意义的地理给人带来的震撼。从地理环境上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的时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所谓“山限壤隔”,是说徽州的“一府六邑”处于万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所谓“民不染他俗”,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从唐代大历四年(769年)开始,到明清之际,徽州的辖区面积一直都比较固定。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一《舆地志》记载,清代徽州府东西长三百九十里,南北长二百二十里,如果采用现代计量单位,总面积为12548平方千米。
    山高水激,是徽州山水的特点,因此进入徽州,桥梁会不断地呈现。那都是一些老桥,坐落在徽州的风景中,画一般静默。不知为什么,徽州的老桥,总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美感。常常是车子在行驶之中,路两边的风景一掠而过。蓝天、白云,树木、瓦舍,在山区的阳光下,水洗一般的清澈。突然,一座桥梁出现了,先是远远的,彩虹一样地悬挂,等到近一些了,才能看清它那苍老而优美的跨越。这时会有一些并不宽阔的溪流,在车窗外潺潺流淌,远处有农人在歇息、牛在吃草。
    不知道那是一条什么河,也不知道它最终流向哪里去,在徽州,这样不上名字的河流溪水遍地流淌,数不胜数。“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所以人在徽州,最能感到山水萦绕的美好。在徽州的低山丘陵间,新安江谷地由东向西绵延伸展,它包括歙县、休宁和绩溪的各一部分,面积超过一百平方千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休屯盆地,在徽州,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望平畴了。这里土层深厚,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缭绕着久久不散的炊烟。迁入徽州的许多大家望族,都居住在这一带,一村一姓,世代相延。有时翻过一道山岭,或是进入一条溪谷,会突然发现其间烟火万家,那便是新安大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了。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的风俗。因此徽州的村落大多屋宇错落,街贯巷连,醒目的粉墙黛瓦,富有鲜明的皖南民居特色。徽州的街巷,也多是青石铺成,路两边的沟渠里,长年流水淙淙。徽州老屋,是中国大地最具辨识度的建筑,“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对徽州民居的最准确的形容。“堂”指阶前,“井”指天井,徽州建筑所谓的“四水归堂”,是指将住宅屋面的雨水集于天井之中。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梁架、窗棂、栏杆等处,都饰以各类雕刻,“徽州三雕”艺术,就集中体现在这些地方。
    在徽州的村落里,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是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名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祠堂连云,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而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徽州人深刻的危机意识,为了生存,人们蜂拥而出,求食于四方。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此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商业力量,史称徽商。徽商的经营范围,以盐、典、茶、木为主,而徽商中的巨商大贾,大多是盐商。明代万历年间,徽商逐渐取得了盐业专卖的世袭特权,他们大都宅居于长江、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一带。明清之际,江浙共有大盐商三十五名,其中二十八名是徽商。几百年来,徽商的足迹无所不至,遍及天涯海角,在东南社会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在江南一带,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今天看来,徽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它以雄厚的财力物力,滋育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从广义的文化范畴来看,徽州地区在徽商鼎盛的那一历史阶段,一切文化领域里的成就,都达到了当时我国、有些甚至是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如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派朴学、新安理学、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画派、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徽派版画、徽州三雕、徽州水口等。而这一时期,徽州的自然科学、数学、谱牒学、方志学,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富有特色。徽剧和徽州菜系的诞育与形成,更是与徽商奢侈的生活方式有关,所以梁启超才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把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乾嘉时期学术的贡献,与南欧巨室豪贾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贡献相提并论。清末民初,安徽涌现出那么多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是明清两代经济文化积累的结果,流风所至,一直影响到“五四”前后。
    而今天,这一切还存在于大地,在新安江沿岸,至今还留有一些水埠头,比如渔亭、溪口和临溪,比如五城、渔梁和深渡……而古老的新安江也一如既往,日夜奔流,两岸的老街、老屋、老桥,祠堂、牌坊、书院,在太阳下静静站立,被时光淬过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发出金属般久远的光芒。而绵长如岁月一般的思绪,在作家们的笔下缭绕,给你带来人生的暖意和无边的惆怅。
    徽州还好吗?老屋还在吗?曾经的徽杭古驿道,还有行旅吗?
    乡愁深处是徽州,徽州深处是故乡。
    2017年12月1日
    干匡南

后记

  

    我一直认为,是乡愁改变了我的2016年。
    旌德县宣传部副部长刘四清把我推荐给了在徽州本土负责组织编写“乡愁徽州”丛书的毛新红教授,让我写旌德卷,把旌德卷写成一本为广大普通文化爱好者提供轻松休闲式的文化读物,为普通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通俗易懂的文化读本。刘部长竭力推荐我,我一听吓一跳,自己才疏学浅的,又脑笨手懒,别耽误了毛教授的大事,赶紧摇头。刘部长说,他看过我写的文章,特别适合。毛教授用人不疑,立刻就通知我去开会。一进会场我汗颜了,全国作协会员,出书一摞的大神,徽文化专家……心里正想着推词,毛教授已经噼噼啪啪分任务了,并且一二三把我的后路堵上:  “艳子,你文章写得少,没有套路反倒容易写出新意,读者说不定更爱看!刘部长是我的学兄,他推荐的人准没错,我打心眼里看好你,我是会更多关注你的哦!”我只好生生把推托的话给咽了下去。
    没出过书的人真的对字数没概念啊!一本书八万字,每天两百多字就可以了,心里一合计,不难!
    意气风发地回去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第一周憧憬着各种交付书稿的动人画面,心里盈满了激动;第二周开始想着从哪儿入手,竟发现无从下笔;第三周还是无从下笔;然后第四周、第五周……第二个月的日子过得飞快,这个月每天基本做同样的两件事:写和写不出。我开始紧张起来。开始后悔。
    毛教授的电话终于来了,并且从此毛教授的电话总是不期而至。“标题定了吗?”“大纲出来了吗?”“写多少了?”  而我,还是写不出。
    “艳子,明天开会,带上大纲和写好的文章。”
    连夜赶大纲,再把曾经写的两篇打出来。第二天到会场一看,这回脊背都汗了。人家面前厚厚的一摞,我的十几张纸……  这会子还来得及,毛教授换人吧!  不料毛教授竟然说“看了旌德卷的大纲,标题就很吸引人,特意给出版社老师看了,也觉得挺好!”她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让我找到了自信。
    毛新红教授有着一双不被尘世浸染的纯洁的眼睛,和永远年轻的心,她说着对丛书的感悟,充满着情感,眼里闪烁着少女的浪漫。她说别人叫她“红姨”,我想毛教授其实更适合叫红姑娘。但她真的让我打开了思路。还有鼎鼎大名的潘小平老师,寥寥数语便令我醍醐灌顶。
    但是灵感是稍纵即逝的,且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本来想得好好的,感觉满脑锦绣文章,踌躇满志的,等你提笔又不知所踪了。这样浑浑噩噩了一阵子,毛教授竟没再打电话来,心中窃喜——是不是项目停了?
    哪知第二天就来电催稿,下通牒:五月交稿,且配图!特别强调:旌德卷不可能拿掉!不可能换人!不可能延期!破釜沉舟,断了后路。这之后,便是隔三差五的催稿电话,每每铃声响起,心惊肉跳。
    只好咬着牙一个字一个字地凑。 其实学生时代我是爱写文章的,后来做了律师,写着理性的法律文件,最初还忍不住有些感性的词句,好不容易改过来了,这回又要改回去了。理性与感性之间,要自如地切换并不太容易。第一篇写的是《当年你离家的路》,句子如冬天的石头,苍白冰凉,硬着头皮写完简直惨不忍睹。再写吕碧城,再写章铁匠,当章铁匠最后一段儿歌写完时,忽然感觉灵感回来了,儿时的种种一下子涌上心头,一口气有了好几篇的思路。 我曾在朋友圈里问:  “说到乡愁,你想到什么?”收到的回答是想到一张火车票、想到母亲、想到家乡的美食、想到过年、想到童年的伙伴……而我的乡愁,是回不来的岁月。耳畔还有逝去的笑声,指尖还有曾经的感觉,眼前还有过去的身影,但是它确确实实走远了。我在寻觅它的途中开始了一篇篇的写作。  我总是晚上在办公室开始动笔,先花半小时让感性的时差倒回来,然后沉浸在脑海里的那幅画里、那段时光中。不刻意去组织语言,随心随性,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写的所谓文章,“涂鸦”极为合适。情生心间,笔若泉眼,一篇写完,常常东方微亮。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满满都是感动,脸上漾着笑意,想向身边的每一棵树、每盏尚未熄灭的路灯、天边的每缕朝霞、掠过的每只小鸟问个好! 那段日子的每个白天,我都热切地等着夜晚来临,跟着笔下天真活泼的少女去看戏、去采野果子、去跳橡皮筋,将温暖的岁月再走一遍,那个有着美丽眼睛、白皙水嫩的姑娘,真的是我吗? 追根溯源,感谢毛教授,感谢潘老师,感谢刘部长,是他们让我度过了如此美妙的一年,让我在201 6年,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 从2叫5年5月起,我开始有机会与各位老师写友交流学习,有机会用笔尖重走一遍生活了数十年的家乡,有机会再次触摸心底的点点温暖。谢谢大家的帮助,谢谢好友方爱萍、朱红年提供素材,谢谢摄影老师拍美图,图片拍摄者为:江建兴、李艾君、汪清、方伟巍、司芸芸、伍红奎、周军汉、方略、倪建宁、周宏等。这些美图的拍摄老师,在深夜为文字精心配图的时候,有的还尚未谋面。  谢谢毛教授的那句话:  “艳子,你不能放弃这本书!” 201 7年7月1 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