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平凡的人生

  • 定价: ¥38
  • ISBN:978750639820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297页
  • 作者:才加|译者:赵有年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才加这位在藏区很有声望的作家,已经出版了许多本小说著作。这十一篇中短篇小说构成的小说集《平凡的人生》是我第二次以民译汉成集的小说,是由我从著名作家才加先生的众多小说中精心挑选出来而翻译的小说作品。他的每篇小说不仅作为单独的小说代表着其自身,而且这个集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得窥一小段中国的历史,在一本书中呈现的矛盾而分裂的并立和整合在现代藏族文学中并不罕见。才加的写作风格受影响于汉族现当代文学,唤起了同时代藏族文学的创新精神。

内容提要

  

    中短篇小说集《平凡的人生》由赵有年翻译,代表才加自出道以来创作的十篇优秀中短篇小说,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第一部小说《平凡的人生》,写了一位平凡的教师拉玛在人民教师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奋斗了终生的人生历程。中篇小说《次成嘉措》把普通的人物放在特殊的历史框架里,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性格凸显得入木三分,彰显了小人物多样的个性。也有一些篇幅较短,读起来耐人寻味,如《故乡的小路上》《岔路口》《空性秘籍》《达珍姑娘》《雪上脚下的故事》《夜晚日记》等短篇小说描述了藏族普通百姓的爱情和生活故事。

目录

平凡的人生
大伯的帽子
家猫的故事
岔路口
故乡的小路上
空行秘籍
达珍姑娘
雪山脚下的故事
次成嘉措
爷爷·黑帐篷
夜晚日记
译者后记

后记

  

    才加这位在藏区很有声望的作家,已经出版了许多本小说著作。这十一篇中短篇小说构成的小说集《平凡的人生》是我第二次以民译汉成集的小说,是由我从著名作家才加先生的众多小说中精心挑选出来而翻译的小说作品。他的每篇小说不仅作为单独的小说代表着其自身,而且这个集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得窥一小段中国的历史,在一本书中呈现的矛盾而分裂的并立和整合在现代藏族文学中并不罕见。才加的写作风格受影响于汉族现当代文学,唤起了同时代藏族文学的创新精神。
    在这部小说集中共收录了才加先生的十一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平凡的人生》是一篇比较长且占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一位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奋斗了终生的优秀少数民族教师的人生旅程。
    主人公拉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谷芒草原的谷芒学校,做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的家乡在离谷芒学校较远的一个叫绒村的地方。拉玛刚到七岁那年,父亲因患病而去世了。慈祥的母亲拉扯他长大,并把他送进了大学。
    他在大学期间,母亲患了重病。当母亲躺在病榻上与病魔作痛苦抗争的时候,拉玛多次想辍学回家照顾病危中的母亲,母亲却担心自己误了拉玛的美好前程而上吊自尽了。
    其实,拉玛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被分配到某城市的一家报社工作了。可拉玛非常留恋自己的家乡,毫不犹豫地辞退了某城报社条件优越的工作,义无反顾地去自己的家乡工作了。转眼间,拉玛在谷芒草原上、在人民教师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其间,他只去过城市一次,那还是他得了严重的肺病,在地方治不了此病才去城市的医院住院治疗而去的。他由于吸多了粉尘,刚四十出头就患严重的肺病不幸去世了。他去世后留在世上的遗物只有一篇还没有写完的却能反映他一生事迹的《回忆录》和一篇没来得及实施的《长远教学计划》,以及已成了回忆的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他虽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民教师,却在他住院期间有许多他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学生慕名来探望他。这样的举动彻底改变了人们眼中对他的价值评价。他的人生旅程中折射出了新时期新一代的青年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从而凸显出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小说故事情节清晰明了,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心理描写尤为突出。拉玛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时的人物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从而,表现了人生短暂如梦的哲理,并具有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为永固不变的社会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号召力。
    还有几篇篇幅较长的小说,如《次成嘉措》等中篇小说,都把普通的人物放在特殊的历史框架里,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性格凸显得入木三分,彰显出了小人物多样的个性。也有一些篇幅较短,读起来耐人寻味的短小说,如《故乡的小路上》《岔路口》《空行秘籍》《达珍姑娘》《雪山脚下的故事》《夜晚日记》等短篇小说,描述了藏族普通百姓的爱情和生活故事。还有一部分小说以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普通藏族老百姓曲折的人生命运。如《大伯的帽子》《家猫的故事》《爷爷·黑帐篷》等,以物言志的方式描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人生经历和多舛的命运。 我感到特别荣幸,自己的翻译得到了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办公室的认可,获准在2016年度翻译出版民译汉专项作品,我通过自己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翻译任务。 我一直在写藏族草原题材的小说,从没考虑过翻译文学作品的事。之前,读过一些民译汉的作品,说实话对那些翻译作品我并不满意,读起来无神采和意韵,只是勉强地把原创作品译成了汉文而已。大多数民译汉翻译作品读起来文字晦涩,句子不通,译文难懂。但一时说不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后来自己从事了翻译作品才发觉之前读过的翻译作品,在信、达、雅三要素中,严重缺乏“达”和“雅”这两个要素。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简而言之,也就是译文的忠实、通顺、美好。很多搞翻译的作家,做到了“信”,可很难过“达”和“雅”的关,翻译出来的作品就离开了文学性,达不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概而言之,“达”和“雅”使译作容易获得心理认同,是彼时受众读者的要求,其意义目的指向的是作品的可读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拿起母语作品,翻译出来后读起来时,连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读起来文章特别拗口,经过几遍修改也品味不出其作品的韵味来。后来,反反复复地琢磨了很久后,才悟出些道理来。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但它与创作还是有区别的,不能不顾原文,一味臆造。所以,在翻译时,要强调“达”和“信”。“信”与“达”相辅相成。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坚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在特殊情况下,又可能以“达旨”辅之,这些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与此同时,尽量兼顾“达”“雅”,使译文通顺,明畅,优美,做到译出的中文符合中文的习惯,像中文。译出的外文像外文,符合外文习惯。如果不能兼顾两方面,译文歪曲了原意,文字再优美,句子再通顺也没有用。文字晦涩,句子不通,译文难懂,也达不到传达原意的目的。“信”与“达”,“达”与“雅”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翻译时,应力求做到两者兼顾,使译文尽量符合“信”“达”“雅”三条标准。 理解透这一层意思后,我再做民译汉翻译时就得心应手多了,翻译出来的作品让原创作者看时,他们都感到满意,而且还说觉得比原创作品更有韵味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要想真正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有一些困难,没有扎实的汉语底子,没有扎实的藏语底子,没有扎实的翻译实践的底子,也就是说,没有多年积淀的底子,靠突击、靠速成、靠耍小聪明等,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作为翻译可以发现,那些真正能够达到“信、达、雅”标准的翻译家,往往都是一些鬓发斑白的老先生。 从2015年尝试着搞起了民译汉翻译后,翻译作品陆续在《民族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现有翻译作品集《南色小说集》《情感的泪水》《格萨尔王传之比热山羊宗》《格萨尔王传之象雄珍珠宗》等。 我首先对推荐这部书的青海省文联表示感谢,感谢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特别是责任编辑史佳丽、李亚梓女士,对书稿的出版付出了耐心细致的编辑工作,美化了我的翻译。衷心感谢所有与这部小说集出版有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