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在我的灵魂上他曾洒下月光/萧红经典文集

  • 定价: ¥39.8
  • ISBN:978751437185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现代
  • 页数:309页
  • 作者:萧红|编者:霍念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我的灵魂上他曾洒下月光》是萧红经典文集之一,收录其小说、散文、书信、诗稿三十多篇。这些多是基于萧红本人的真实生活及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能帮助大家更纯粹地去理解一个敏感、苍白而感情充沛的萧红,理解这个被时代辜负也被时代成就的民国奇女子。

内容提要

  

    在民国的女作家里,萧红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
    她的一生短暂而璀璨,她的璀璨,来自于她浑然天成的才华,来自于呼兰河畔、慈爱的祖父身边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她对爱近乎天真的赤诚与奔赴……
    虽命运多舛,情路坎坷,却无法掩盖其惊世的才情。在31年瞬若流星的生命,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萧红在世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令人惊叹。
    《在我的灵魂上他曾洒下月光》收录了萧红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书信作品,以其一生情感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一个更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萧红。

媒体推荐

    萧红好得一塌糊涂!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
    ——夏志清
    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是从萧红开始的,她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
    ——葛浩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译者)
    她的名声姗姗来迟。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锁占据的巨大分量只是在现在才清楚地显露出来。
    ——顾彬(德国汉学家)
    萧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小说
  后花园
  小城三月
  王阿嫂的死
  牛车上
  朦胧的期待
  弃儿
  生死场
散文
  蹲在洋车上
  夏夜
  镀金的学说
  饿
  祖父死了的时候
  初冬
  过夜
  家庭教师
  他的上唇挂霜了
  广告员的梦想
  女教师
  小偷、车夫和老头
  册子
  一个南方的姑娘
  十三天
  欧罗巴旅馆
  拍卖家具
  最后的一个星期
  的憧憬和追求
  感情的碎片
  失眠之夜
  回忆鲁迅先生
书信
  致萧军(选)
  致X先生
  『九一八』致弟弟书
  致华岗(选)
  致白朗
诗稿
  苦杯
  沙粒

前言

  

    没有爱,人间不值得
    文/霍念
    在民国的女作家里,萧红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
    她的一生短暂而坎坷,但也并非没有过璀璨。
    她的璀璨,来自于她浑然天成的才华,来自于呼兰河畔、慈爱的祖父身边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她对爱近乎天真的赤诚与奔赴……
    然而,越璀璨的东西,背后往往有越深的幻灭。
    惊世的才华背后,是对命运深深的探索与悲凉;
    炽烈的爱背后,是她内心那个不愿长大的小女孩对人间的温暖一次次的希冀与失落。
    常言道,佛家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萧红的一生,可以说都在“爱别离”“求不得”的执念上兜兜转转。
    她似乎一直都在寻找某种归宿。那个归宿是什么?
    或许我们可以顺着萧红的命运轨迹回到最初的起点看看。
    1911年,萧红出生在呼兰城一个地主家庭,因为是个女孩,从小不受父母重视,只得闲赋在家的祖父的疼爱。
    爷孙俩日日在后花园里劳作、玩耍,相依相伴,度过了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萧红一生爱的底色:
    充沛的爱,充沛的自由,充沛的安全感,然而这种欢愉是建立在一种隐隐的不安里的。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借着孩子的口吻,看似无眇也重复着这样_段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平淡的叙述里,隐隐透露出隔代抚养的孩子难以摆脱的焦虑与不安。
    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保护自己和祖父了。可是,长大了也就意味着祖父更老了,离别也就近在眼前了。
    人对别离的恐惧,本质上都是对时间与未知的恐惧。
    萧红十八岁那年,祖父去世了。
    在《祖父死了的时候》中,萧红描写回家为祖父奔丧的情形,一改往常克制淡然的文风,再也无法掩饰心底的悲泣。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在玫瑰树下颤傈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萧红描写了父亲的暴戾,只有从祖父那里她才能感受到爱: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这种对爱的“憧憬和追求”,后来被她投射在一个个男人身上。
    所以才有了那几段颇受争议的情感经历。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19岁的萧红离家出走,和已婚的远亲表哥陆振舜同居,然而迫于经济和家庭压力,最终陆振舜舍弃了山盟海誓,重新回归家庭。
    20岁,与包办婚姻的“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数月,怀了孕,汪恩甲说回去和家族谈判,从此一去不归。
    大着肚子穷困潦倒的萧红,写信向报社求助,最终叩响她大门的,是她的“救世主”萧军。
    两人度过了一段相知相爱相互扶持的岁月,那段时光虽被萧红形容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却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好光景。纵使在那样的日子里,萧军身边桃花不断,甚至毫不掩饰地在她面前表达对其他女人的倾慕。
    这段关系最终无以为继,原因或许还在于萧军骨子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对萧红的写作才华凌驾于其上的隐隐“嫉妒”,甚至曾有“家暴”传闻。
    和萧军分手后,萧红嫁给了她曾对别人形容为“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作势”的端木蕻良,最终,在战时的香港,死于病痛的折磨与爱人的漠不关心……
    说到萧红一生中重要的男人,还有一位不得不提。
    鲁迅曾公开赞扬萧红是“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对其极尽师长
    在上海的时候,萧红几乎日日去鲁迅家拜访,一坐就是大半日。
    这段美好的忆记,曾多次出现在萧红怀念鲁迅的文字中,是她成年后的人生里为数不多的柔和明亮的色彩。
    据说,有段时间鲁迅卧病在床无法见客,萧红去了也不走,就在楼下待着,拉着许广平闲聊家常。
    此事许广平后来曾在文章中提及过,有人认为是萧红赖着不走导致鲁迅受了风寒病情加重以致去世,斥责萧红不懂事。
    真相如何已经无从追索,然而,明知见不到鲁迅的面,却迟迟不愿离去,与其说她是不懂事儿,不若说是一种留恋,留恋鲁迅身上祖父般的温暖与关怀,留恋家的氛围……纵然,那个家并不是她的。
    没了祖父的萧红,就像一个长久没吃过糖的小女孩,一点点甜,就可以让她认为是人间极味,不惜把自己整个儿地托付出去。
    与其说她在寻找爱,不如说她一直在人群里寻找自己的“祖父”,寻找那种无条件的安全感。然而,这样的希冀,是无从为外人道的。
    萧红这一生,是为爱而生的。
    那些人,在她生命里来了又走,不管最终给她带来的是爱还是伤害,在萧红柔弱的灵魂上,他们都曾洒下过月光,为她短暂地照亮眼前的路。
    以今日的眼光,或许有不少人会质疑萧红对爱过度依赖,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独立行走于茫茫人世,如同逆风掌灯,那灯芯是爱,也只能是爱。
    毕竟,没有爱,人间不值得。
    本书精选的萧红作品,多基于萧红本人的真实生活及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希望能帮助大家更纯粹地去理解一个敏感、苍白而感情充沛的萧红,理解这个被时代辜负也被时代成就的民国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