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秋尽江南(红旗厂纪事)

  • 定价: ¥72
  • ISBN:978754773142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日报
  • 页数:447页
  • 作者:朱嗣衡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红旗厂出现亏损。上级在大会小会上点名压得红旗厂人几乎喘不过气来。限期扭亏为盈,既是上级的指示,也是本厂自身发展的需要。若要发展,唯有改革!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却把国企改革变成一场战争,厂内多股势力蠢蠢欲动。前有副厂长虎视眈眈,后有寇科长如狼似虎。他们内外勾结,层层施压,织成一个个巨大的网,想要趁机将工厂据为己有。打开朱嗣衡著的《秋尽江南(红旗厂纪事)》,看主人公如何抽丝剥茧,披荆斩棘走上成功之路。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朱嗣衡著的《秋尽江南(红旗厂纪事)》中描写以厂长兼党委书记郁剑父子为代表的两代人,团结全厂广大员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走多元化股份制改道路,终于迎来企业的春天。
    这个故事集中反映了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者简介

    朱嗣衡,1941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读汉语言专业,系国企退休职工教师。作者已在凤鸣轩网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桃花岛》,第三部长篇小说《风雨兰花巷》也即将出版。

目录

第一章  解弦更张
第二章  多事之秋
第三章  鹿死谁手
第四章  暗流涌动
第五章  内忧外患
第六章  狼狈为奸
第七章  风云再起
第八章  尘埃落定

前言

  

    秋天过去,春天就来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同有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国从单一的公有制为主的经济模式,向多元化经济模式方向发展。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大家都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机制没有乡镇企业灵活,也没有外资企业技术、资金雄厚,更不可能享受一些国家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所以,国有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在一条起跑线上。面对其他经济模式的合围之势,一时间,国有企业进入了肃杀的秋天。要走出困境,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化股份制企业成了必然的选择,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一个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员工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孩子读书,计划生育……无所不包。它贯通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党和国家的诸多方针政策。红旗厂的变革,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是时代前进的缩影。
    我从20世纪70年代起,离开了教师队伍,进入了像红旗厂这样的单位。一待就是三十年,继续从事职工教育工作,目睹了企业改革的前进步伐,接触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了解到企业产品单一,结构老化,劳动生产率低下,大锅饭现象严重,工艺技术落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企业进入了非改不可的境地。如何改?本书描写了以郁剑父子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改革的探求者、拓荒者,他们带领全厂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企业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和挫折带来的痛苦。他们要和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习惯势力、贪腐现象作斗争。对发生在我周围的这些感人的故事,印象深刻,挥之不去,把这些故事记下来,成了我最初创作的动机。写好工厂的变迁,如实地记录下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了我的创作追求。
    文章开了头以后,我并无把它写成鸿篇巨制的打算,只是觉得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收笔。考虑再三,我索性沿着企业改革的历程,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如实地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和追求。写出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历时四五个春秋,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条漫漫的长征路,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红旗厂走过的艰难历程,有清风明月和厂外日夜川流不息的古运河可以作证。
    这部书,取名秋尽江南,预示着国有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阵痛和改革以后,秋去春来,繁花似锦。故事发生的起讫时间都在秋天,地点在“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扬州。书中人物众多,很多人都是和我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同事。我熟悉他们,怀念他们,我为他们的坦荡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折服,为那些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改革者们喝彩。
    本书所描写的,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片段,一个浪花,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书成之后,经多次修改,特别在二〇一七年,又认真修改了一次。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亲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表示感谢。
    作者朱嗣衡
    二〇〇三年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