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辫子(精)

  • 定价: ¥48
  • ISBN:9787020142668
  • 开 本:32开 线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237页
  • 作者:(法)莱蒂西娅·科...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著的长篇小说《辫子》讲述了:
    印度。斯密塔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贱民”,每天都要徒手打扫村里的厕所。她唯一的梦想就是让女儿逃离这种残酷而荒谬的传统,上学读书。她终于说服丈夫,把女儿送进学校,但女儿第一天上学就受到老师的欺凌。斯密塔决定带着孩子远走他乡。
    意大利西西里。朱丽娅在父亲的假发厂工作。父亲因车祸陷入昏迷之际,她发现工厂濒临倒闭,因为缺乏原料——头发。妈妈希望通过联姻解决问题,但朱丽娅不甘屈服,在恋人的帮助下决定利用网络从印度市场收购头发,拯救工厂和家人。
    加拿大。萨拉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律师,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投入了全部精力。她即将登上事务所最高位,却发现自己患了乳腺癌。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事务所在得知她的病情后,以让她好好休息为借口,把她隔离起来。萨拉一度消沉,之后决定积极面对困境。
    最终,印度女人的辫子,经西西里女孩加工成假发,戴在了加拿大女人的头上。

内容提要

  

    印度,斯密塔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贱民”,唯一的梦想就是让女儿上学,摆脱残酷而荒谬的传统……
    西西里。朱丽娅在父亲的假发厂工作。父亲因车祸陷入昏迷之际,她发现工厂早已破产……
    加拿大。萨拉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律师,即将登上事务所最高位,却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
    她们原本素昧平生,却被这条辫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请看由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著的长篇小说《辫子》。

媒体推荐

    小说公正而不失分寸,在隐秘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团结,超越年龄和国界……这个美丽的故事触动人心。
    ——《读书》(Lire)

目录

正文

前言

  

    这个春天,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
    一
    1949年《第二性》出版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乐观地表示:“希望这本书能尽快过时,女性处境能好起来,不再是第二性。”1967年,波伏瓦接受加拿大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我认为从总体上看,对今天的女性来说,情况一点都不好,我甚至认为情况比我当初写《第二性》的时候还要糟糕,因为当我写《第二性》的时候,我抱着一个热切的希望,希望女性状况即将产生深刻的变化,这也是我在书的最后所说的,我说‘我希望这本书有朝一日会过时’,不幸的是这本书根本没有过时。”
    近七十年过去,我们悲哀地发现:这本书依然且远没有过时。
    2017年11月2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拉响了令人不安的警报:全球男女平等状况十年来首次出现倒退!2017年全球已消灭性别差异的比例是68%,低于2016年的68.3%和2015年的68.1%。女性受教育程度、健康与生存、经济机会、政治赋权这四大指标首次出现下滑。“报告估算……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世界需要再花一百年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若单看职场的性别平等,则要再等二百一十七年。”
    二
    春节过后,《辫子》的译者张洁和编辑刘彦找我给中文版写序,我当时手上正在赶法国第三波女权运动旗手安托瓦内特·福克的“女性学”代表作《两性》的译稿。前一本书看得很快,后一本书译得很慢,两本书长长短短的句子像不同节奏的鼓点在我心房上不停地击打。赶巧的是,今年三月,由众多法语国家联合组织的第二十三届法语活动月的主题是法语国家的女性,“我要我的自由”,通过多种形式向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女性致敬。
    但往往越忙,事情越多,我反而越懒散,越拖拉,越觉得世界虚妄,纷乱的思绪像披头散发,要拿梳子使劲梳顺了,分成三股编成辫子扎起来,才渐渐有一个轮廓、一个方向。辫子于是成了一个很好的隐喻,写作就是“一场怪诞的指尖芭蕾”。孤独中,过去、现在、将来,“她”的故事、“你”的故事、“我”的故事缠绕在一起,词语和句子像发丝、像棉线,在时光唧唧的机杼上编织出“活泼泼的衣裳”。
    我对外国人的名字向来没什么印象(说白了是总记不住),所以一直到我看了几十页,三个来自不同大洲的女人的故事像三股分好的头发铺陈开来,我才忽然意识到这种多视角分镜头脚本般简洁明晰的叙事风格有点眼熟:被“处女作”这个青涩的作家标签遮盖的原来是拍摄过《天使爱过界》(A la folie...pas du tout)、《明星和我》(Mes stars et moi)等热映影片的法国成熟编剧和导演莱蒂西娅·科隆巴尼。
    ……
    2017年10月,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vssa Milano)等人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骚扰多名女星丑闻发起“#MeToo”运动,呼吁所有曾遭受性侵犯或性骚扰的女性勇敢说出惨痛经历,并在社交媒体贴文附上标签,借此唤起社会关注。除好莱坞之外,“#Me-Too”宣言还引发了政界、学术界、文化界对性骚扰和性侵犯事件的广泛讨论。
    还有今年新年伊始就陆续像纸牌屋一样倒塌的高校信任危机:陈小武事件、沈阳事件、顾海滨事件、张康之事件……
    我不知道,法国妇女解放运动组织(MLF)的创始人之一安托瓦内特·福克,在今天是否还能像1989年3月8日在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里一样,很乐观笃定地宣称“我们的运动是不可逆的”,坚信妇女解放与民主化进程会持续向前推进,令更多的女性受益。而一次次跌破道德底线的种种现实让我更倾向于赞同传说有女巫血统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判断,她说她所书写的情节“要不就是正在发生,要不就是已经发生过了”。
    不过幸好,我们还有《辫子》,这本小说轻盈得像一只黄雀,带来这个春天最明亮的一抹颜色,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飞过现实令人沮丧的灰色围墙。
    黄荭
    2018年5月干南大和园

后记

  

    三个大陆、三个女人、三段故事,围绕一条辫子展开。
    小说伊始,三位女主人公似乎毫无交集。她们不仅身处三个大洲(斯密塔在亚洲,朱丽娅在欧洲,萨拉在美洲),而且身份地位也毫无相似之处(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清扫工、一个平凡的编辫子女工和一个声名显赫的律师),三个故事也分为九个章节平行展开,作者仿佛在讲述三个独立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展开,三者内部的共同之处才慢慢显现。作者手中的这三股头发,逐渐被编成一条相互交织的发辫。连接三者的,不是情节上的关联,而是这条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意料之中,极具女性特质、象征自由的辫子。这条乌黑发亮、坚韧无比、渴望自由的辫子,突破种姓的障碍,越过印度的圣山,来到意大利保守的小岛,打破传统的制约,最终飞往加拿大,戴在标志着向男权社会发起挑战的女性的光头上。这是一条辫子的蜕变之旅,也是一首向阶级、传统、男权挑战的自由之歌。
    何谓自由?
    对于身为清扫工的斯密塔,自由就是打碎种姓制度的桎梏,让自己和女儿过上体面的生活。对于平凡的编发女工朱丽娅,自由就是既能保卫家庭,又要打破家庭传统、社会偏见,让自己的商业计划得以实现,与不受主流社会待见的爱人相守。对于社会精英萨拉,自由就是从虚假的完美外衣下获得解放,承认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何以获得自由?
    斯密塔用行动阐释了何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了自由,她抛弃了相濡以沫、善良却懦弱的丈夫,赌上性命为自己和女儿争得了一个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朱丽娅的自由则源于父亲离世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社会传统之间所进行的斗争。而萨拉则是以健康为代价,才得以剥下自己身上完美的画皮,鲜血淋漓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三个不同的故事,统一于自由这一主题,三位主人公也最终三位一体。
    现实中的我们大多不会有书中主人公那般戏剧性的境遇,然而,三位主人公的故事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也会让人对其肃然起敬。追求自由从来不易,敢于在逆境中抗争、追求自由的必是勇士。毕竟,只有真的勇士,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书中主人公浪漫和温馨的结局,无疑也会激励我们向着自由之路前行。
    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随着某个角色的脚步,一气读完一个主人公的故事,再去读其他两人的,也可以顺着章节,探寻三个女主人公的命运如何缠绕在一起。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会给大家带来非常不同的阅读体验。不过,无论选择哪种阅读方式,读到最后一页时,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为勇于追求自由的三位女主人公的未来,露出由衷的微笑。
    在此,我要感谢南京大学法语系黄荭教授的推荐和指导,没有她,这本书应该不会与我相遇。也很感谢编辑刘彦对全文的整理、审阅和修改,还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所有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没有他们,这个译本不会这么快就能就和大家见面。翻译于我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魅力,看着书稿的成型,我在感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喜悦的同时也深感译事不易。希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译者 2018年6月于广州白云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