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触摸青铜/国粹文丛

  • 定价: ¥68
  • ISBN:978751712852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言实
  • 页数:25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徜徉在国粹文丛,观瞻戏台楼庭,饱览戏里乾坤;品味画魂书韵,体悟砚边人文;拾趣纷繁字林,探访民风民俗;触摸青铜瓷器,邂逅人间草木。愿你能在生命的余裕和闲暇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神髓,品味意蕴……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吴克敬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青铜器研究者,他饱含对青铜器的深厚感情和研究热情,记述了小臣艅犀尊、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后母戊方鼎等二十余尊青铜器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对青铜的“触摸”,让我们豁然看见青铜器背后的那一段段厚重历史。

作者简介

    吴克敬,陕西扶风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曾两获柳青文学奖、《小说选刊》文学奖等奖项。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四部作品改编拍摄成电影,其中《羞涩》获美国雪城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长篇小说《初婚》改编的电视剧热播全国。

目录

阳燧: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
琱生簋:百姓激情王者悲
利簋:文明战胜暴虐的见证
班簋:隐身在杂铜里的宝贝
何尊:废品堆里的“中国”
小臣艅犀尊:一件铜雕艺术的绝品
四羊方尊:吉祥如意达永年
蚕桑纹尊:小虫儿乖乖惠斯民
貘尊:往事不堪回首中
皿天全方罍:割心剜肉伤别离
夔纹铜禁:血雨腥风斗鸡台
西瓜敦:汨罗江水抱清尘
咸阳宫鼎:笑颜融化无尽的心酸
后母戊鼎:翘世独立的殷商重宝
毛公鼎:典诰篆籀绝世稀
画像壶:先民生活的风俗图
莲鹤方壶:风吹雨打华彩在
鸱鸮卣:情不能舍家国梦
秦杜虎符:追忆曾经的烽火狼烟
铜奔马:翔空踏燕的壮美与浪漫
铜卧牛:尘封不住的强健与凄凉
青铜龙:永远的精神图腾
青铜凤:蹈云浴火唱大风
雕像面具:三星疑云问蜀月
虢季子白盘:扑朔迷离身后事
吴越剑:天光侠气惊世殊
青铜编钟:震古烁今的天籁神器
触摸青铜(代跋)

前言

  

    活着的传统  身边的国粹
    ——国粹文丛总序
    古耜
    在实现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而若要问:文化自信“信”什么,哪里来?这就不能不涉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人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孕育文化自信的沃土,又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基石。唯其如此,我们说:从中国历史的特定情境出发,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赓续中国文化血脉,弘扬中国文化风范,重建中国文化传统,是历史的嘱托,也是时代的呼唤。
    怎样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重新进入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实践?围绕这个大题目,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譬如刘梦溪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就郑重指出:“传统的重建,有三条途径非常重要:一是经典文本的研读;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三是文化礼仪的训练。”(《文学报》2010年4月8日)应当承认,刘先生的观点高屋建瓴而又切中肯綮。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强势回归与有效传播,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在刘先生所指出的三条路径中,所谓“经典文本研读”,自然是指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的经典著作进行研究和解读。这方面的工作以学术界为主体,着重在“知”的层面展开,其系统梳理和准确诠释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所谓“文化礼仪训练”,则包含对人,尤其是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并更多联系着“行”——付诸实践,规范行为的因素。《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达“礼”行“礼”是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标志。孔子所言之“礼”与今日所兴之“礼”,固然有着本质不同,但圣人对礼的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却依旧值得我们作“抽象继承”(冯友兰语)。
    相对于“经典文本研读”和“文化礼仪训练”,刘先生所强调的“文化典范熏陶”,显然是一项“知”与“行”相结合的大工程。毫无疑问,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典范”自然包括先贤佳制、经典文本,只是在刘先生演讲的特定语境和具体思路中,它应当重点指那些有物体、有形态,可直观、可触摸的优秀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古村落、著名的人文胜迹、杰出的历史人物,还有艺术层面的书法、国画、戏剧、民歌、民间工艺,器物层面的“四大发明”,以及青铜、陶瓷、漆器、丝绸、茶叶、中药,等等。如果这样理解并无不妥,那么可以断言,刘先生所说的“文化典范”在许多方面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交集、有重合,就其整体而言,则属于一种依然活着的传统,是日常生活里可遇可见的国粹。显而易见,这类文化遗产因自身的美妙、鲜活、具体和富有质感,而别有一种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将它们总结盘点,阐扬光大,自然有益于现代人在潜移默化中走近传统文化,加深对它的理解,提高对它的认识,增强对它的感情,进而将其融入生活和生命,化作内在的、自觉的价值遵循。这应当是“典范熏陶”的优势和力量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体认,笔者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较为熟悉和了解的当下散文创作同文化典范熏陶工作嫁接起来,策划组织一套由优秀作家参与、以艺术和器物层面的“文化典范”为审视和表现对象的原创性散文丛书,以此助力传统文化的重建与发展。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国言实出版社社长、实力小说家王昕朋先生的积极认同。在他的鼎力支持和热情推动下,一套视野开阔、取材多样、内容充实的“国粹文丛”,顺利地摆在读者面前。
    “国粹文丛”包含十位名家的十部佳作,即:瓜田的《字林拾趣》,初国卿的《瓷寓乡愁》,乔忠延的《戏台春秋》,王祥夫的《画魂书韵》,吴克敬的《触摸青铜》,刘华的《大地脸谱》,刘洁的《戏里乾坤》,马力的《风雅楼庭》,谢宗玉的《草木童心》,张瑞田的《砚边人文》。
    以上十位作家尽管有着年龄与代际的差异,但每一位都称得上是笔墨稔熟、著述颇丰的文苑宿将,其中不乏国内重要奖项的获得者。长期以来,他们立足不尽相同的体裁或题材领域,驱动各自不同的文心、才情与风格、手法,大胆探索,孜孜以求,其粲然可观的创作成绩,充分显示出一种植根生活,认知历史,把握现实,并将这一切审美化、艺术化的能力。这无疑为“国粹文丛”提供了作家资质上的保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十位作家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行家里手,而且大都有着相当专注的个人雅爱,乃至堪称精深的专业修养和艺术造诣。如王祥夫是享誉艺苑的画家、书法家;张瑞田是广有影响的书法鉴赏家和书法家;吴克敬是登堂入室的书法家,也是有经验的青铜器研究者;初国卿常年致力于文化研究与文物收藏,尤其熟悉陶瓷历史,被誉为国内“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标志性人物”;刘华多年从事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探照,不仅多有材料发现,而且屡有著述积累;马力一生结缘旅游媒体,名楼胜迹的万千气象,既是胸中丘壑,又是笔端风采;乔忠延对历史和文物颇多关注,而在戏剧和戏台方面造诣尤深,曾有为关汉卿作传和遍访晋地古戏台的经历;瓜田作为大刊物的大编辑,一向钟情于汉字研究,咬文嚼字是其兴趣所在,也是志业所求;刘洁喜欢中国戏剧,所以在戏剧剧本里寻幽探胜,流连忘返;谢宗玉热爱家乡,连带着关心家乡的草木花卉,于是发现了遍地中药飘香。显然,正是这些生命偏得或艺术“兼爱”,使得十位作家把自己的主题性、系列性散文写作,从不同的门类出发,最终聚拢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向度之下。于是,“国粹文丛”在冥冥之中具备了翩然问世的可能。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我想,用宋人杨万里的诗句来形容这套“各还命脉各精神”的“国粹文丛”,大约算不得夸张。愿读者能在生活的余裕和闲暇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其神髓,品味其意蕴!
    戊戌秋日于滨城

后记

  

    触摸青铜
    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忍不住要伸出手去触摸一下,是我难改的一个毛病。
    我喜欢青铜器,在扶风县文化馆工作的日子,就常把手伸向收藏在馆里的青铜器,去感触那神圣的温度和苍凉。没有办法,扶风县文化馆收藏的青铜器太多了,如不然,扶风县怎么能浪得个“青铜器之乡”的誉称。偏偏是,我的同事罗西章又还获得了陕西考古界“西霸天”的高名,他有一部《周原寻宝记》的书,记录了当年许多与青铜器有关的故事。我们在馆里吃一个灶上的饭,喝一盘炉子烧的水,常常要与馆藏的青铜器夜寝昼守,耳鬓厮磨,不期而然地即会触摸到宝贝似的青铜器,并且还会屈起指节去叩击它们,伸展掌心去抚摩它们。我的感觉是,远古时期浇铸青铜器时的熔浆,还没有完全凝固,依然有种烫人的热度。
    我爱青铜器……百鸟百兽集于一身的折觥,就出土在法门寺庄白一号窖藏,此外还有鼎、簋、盘等青铜器104件,有铭文的达75件……这是1976年的事了,过了27年,也就是2003年1月19日的下午,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是日,天降瑞雪,地处西岐之阳、史称“成周首善”之地的眉县,农民王拉乾、王宁贤、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五人,在他们杨家村外的土崖上取土制砖,时已是太阳西垂的当口,抡着铁镐的王拉乾,一镐刨出个大洞来,这使他吃惊不小,唤来大家向里张望,发现其中一个面积不小的土窖,堆放着大量的青铜器物。发掘清理出来,竟有二十七件西周青铜器,其中鼎十二件、鬲九件、壶两件、盘、匜、岙、盂各一件。这些青铜器物的造型之精美,保存之完好,是世所罕见的,特别是器身上的铭文,遒劲古朴,皆为叙事,总数达两千余字。我国“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和李伯谦,认真解读了那许多铭文,不无激动地说:此次铭文青铜器的发现是空前的,非常好地补充了西周历史资料,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不仅是2003年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也应是21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样的发现还在继续着,至了2006年11月8日,与眉县为邻的扶风县益店镇的五郡西村,村民组长刘东林率领着六位村民,正在村北的麦地里挖一条水渠。这条水渠已经挖了好几天,差不多要完工了。但在当日下午5时多,抡着□头的一个村民,感觉到他的镘头挖到了一个硬物上,同时还有一声清越的脆响……好哇!又一个重大发现就这样暴露出来了。
    20多年前,五郡西村就曾出土过青铜器。身在现场的刘东林听老辈人讲起过,于是他生了心,让抡镘头的人放下镘头,几个人轮换用手刨,很快就刨出了一个身上有着许多铆钉的扁状器物,再往下刨,一层摞着一层,就都是生着绿锈的青铜器了。刘东林脸上兴奋着,心里也快速地思谋着,他让在场的刘锁乾、刘邦芳、刘广后、刘东后四人小心守护,自己拉着刘银科一溜飞跑,回村给扶风县和宝鸡市的文物部门打电话,赶在天黑前,把满窖青铜器全部发掘了出来。经现场清理核计,包括编钟、鼎、簋、壶等共有24件(组),其中一组车马器就达103件。 作为一个周原人,还在《西安晚报》工作的我,获悉这批青铜器的发掘消息,来日就赶回了扶风县。我心里揣着一个愿望,就是想能近距离地触摸这些青铜器,因为我在此时,已经开始了我对青铜器的写作实践,若是我能触摸到这些青铜器,我想是会给我带来灵感的。我需要这样的灵感,哪怕被青铜器远古的高温烫了手,我也心甘情愿。 我自豪,我触摸到了这批最新出土的青铜器,而且我已知晓,这批青铜器上的铭文,将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原谅我不在这里多写这次出土的青铜器,因为我的一篇文章,对这次出土的青铜器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但我还想说的是,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1960年春季在扶风县的齐家村村南发现398件窖藏青铜器以来,到这次止,已经有了8次重大的窖藏青铜器发现了。 然而,我不能只注目古周原,我还要放眼神州各地,去发现和去感受了,譬如河南、河北,譬如湖南、湖北……都是有着让人炫目的青铜器物的。因此,我的笔墨也伸到了那里,触摸着那里的青铜器,惴惴不安地也写了几个篇什。 古耜兄编辑一套反映中华文化的丛书,他通知我收入了我的这组书写青铜器的随笔。我是开心的,却担心自己笔力不逮,所写不及青铜器神韵之万一,在此只有恳请读者诸君原谅了。 2018年4月20日  西安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