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生活用书 > 家用电器

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1919-1979)

  • 定价: ¥68
  • ISBN:978711223119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 页数:205页
  • 作者:周敏宁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8-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1919-1979)》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内容提要

  

    本书是研究1949—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较为封闭时期家电产品造型特征及衍变的学术性研究论著,并非一部简单讨论产品造型发展变化的设计史著作。中国家电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并推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主要种类家电生产技术的来源及生产厂家的变迁,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书可供中国工业设计史论研究者及中国国货研究与国货元素活化设计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周敏宁,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业设计系主任助理,工业设计主干课程教师,设计学院“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研究”团队成员。研究涵盖基于智慧型家庭消费类电子家电产品系统及交互设计、数媒传播产业链、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等方向。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8年撰文《推进我省家电智造设计转型》被新华日报思想周刊智库版刊发。主持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从拟态到数态—中国传统形态参数化建构策略研究”,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家电产品设计发展对地方当代家电产业的影响研究”,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下的隐匿型家电研究”。主要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字媒体时代的动画新艺术形式研究”。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曾与江苏省无线电电子联盟、美的集团(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海尔集团、法国施耐德电气(亚洲设计总部)、南京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开展密切合作项目。UXPA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晋级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全国前三。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写作缘起与目的
    1.1.1  背景
    1.1.2  缘起
  1.2  以往文献记载
    1.2.1  国内对1949—1979年家电产品的记载
    1.2.2  国外对中国家电产品的记载
    1.2.3  当前文献记载的不足
  1.3  本书相关内容界定
    1.3.1  目标
    1.3.2  本书意义
  1.4  时间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1.4.1  家电产品品种和生产时间的界定
    1.4.2  主要内容界定
  1.5  资料梳理思路
    1.5.1  资料类比途径
    1.5.2  内容框架
第2章  中国家电工业发展基本脉络
  2.1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背景
    2.1.1  电器科技发展背景
    2.1.2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
    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家电企业发展概况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家电企业国有化进程
    (1949—1957年)
    2.2.1  完成电器工厂国营接管
    2.2.2  军工厂式家电生产制
    2.2.3  扶持带动电器周边产业
  2.3  “大跃进”时期的发展与制约并存(1958—1965年)
    2.3.1  “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2.3.2  浮夸风下的家电生产概况
  2.4  “文革”时期——曲折前进(1966—1976年)
    2.4.1  政治运动带动收音机普及
    2.4.2  “文革”运动对家电产能的影响
    2.4.3  工业生产管理权改革下放
  2.5  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9年)
    2.5.1  引进技术对家电产能的推动
    2.5.2  引进技术对本土产业链的冲击
  2.6  小结
第3章  1949--1979年主要家电产品类型及发展
  3.1  电娱类家电——收音机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收音机发展概况
    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音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1.3  中西收音机造型比较分析
    3.1.4  收音机界面演变特征分析
    3.1.5  收音机外形结构演变轨迹
  3.2  电娱类家电——电视机
    3.2.1  电视机发展概述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视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2.3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3.2.4  电视机发展对比分析(以中日为例)
  3.3  电动类家电——电扇
    3.3.1  电扇发展概述
    3.3.2  电扇结构演变成因分析
    3.3.3  我国电扇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3.4  其他家电产品
    3.4.1  照明类家电——电灯、手电筒
    3.4.2  制冷类家电——电冰箱、空调
    3.4.3  清洁类家电——洗衣机
    3.4.4  整容类家电——电吹风、电熨斗
  3.5  小结
第4章  1949—1979年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特征及路径
  4.1  时代因素下家电产品造型风格演变
    4.1.1  由舶来品走向国货
    4.1.2  由奢侈品走向日用品
    4.1.3  由公众家电走向居室家电
  4.2  工艺技术发展下家电产品外观造型演变
    4.2.1  材料处理由简单转向复杂
    4.2.2  由半手工制造转向工业化生产
    4.2.3  构造由简单转向集约化
    4.2.4  功能界面由粗放转向精密
  4.3  社会体制下家电产品造型演变
    4.3.1  消费水平局限下家电造型简化
    4.3.2  计划经济下家电造型趋同
    4.3.3  “宣传阵地”转向婚俗用品
  4.4  小结
第5章  1949—1979年家电造型式样成因及特征
  5.1  中西造物意识融合
    5.1.1  记忆性“洋货”造型借用
    5.1.2  中式文化语境下造物“转译”
    5.1.3  中国传统工艺的糅合
  5.2  时代审美因素影Ⅱ向
    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性”装饰题材
    (1949—1957年)
    5.2.2  “大跃进”时期的“虚夸风”(1958—1961年)
    5.2.3  “文革”时期“红色”装饰(1966—1976年)
    5.2.4  “工业美术”兴起
  5.3  不同生产商造物思想对比
    5.3.1  国营企业的“耐久”思想
    5.3.2  军工企业的“效用”思想
    5.3.3  民间组装的“奇思妙想”
  5.4  小结
第6章  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存在问题及启示
  6.1  忽视家电产品造型背后的技术支撑
    6.1.1  战略性工业化思想缺失
    6.1.2  不匹配的原料支持与加工工艺
    6.1.3  低端产品需求导致的家电技术革新停滞
    6.1.4  企业技术人才结构与工业国家不匹配
  6.2  体制对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影响
    6.2.1  “以产定销”对家电产销信息的割裂
    6.2.2  中国军工厂的体制封锁
    6.2.3  设计中的“等级表达”
    6.2.4  国家组织的“联合设计”之利弊
  6.3  对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
    6.3.1  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趋于“大象无形”
    6.3.2  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投入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产家电国外原型机对比(部分)
附录2  国产电子管收音机定级的参考资料
附录3  主要国产电子管收音机一览表
附录4  哈崇南手稿《一项最即(急)时的设计》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