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王者江湖(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的传奇人生)

  • 定价: ¥38
  • ISBN:978755114787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花山文艺
  • 页数:249页
  • 作者:童村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本长篇传记文学记述了河北吴桥人、被《世界马戏史》主编莫克莱尔誉为“世界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的悲欢一生和艺术传奇。孙福有自小离家随马戏团学艺,后创建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回国演出,得到当时军政及文艺界名人的盛赞。他捐巨资支援抗战,在日军的轰炸下顽强艰难地生存,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杂技人才。

内容提要

  

    孙福有,1882年生于河北吴桥,1945年卒于重庆。被世界杂坛泰斗——法国“明日与未来”世界马戏节创始人、世界马戏史专家莫克莱尔先生誉为“世界现代马戏之父”。
    本书精彩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马戏秘史。江湖争雄,风云际会。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白崇禧……为何酷爱他的马戏?梅兰芳因何说他占尽演艺界威风?大戏剧家田汉为何与他结为金兰之交?上海滩的流氓大亨黄金荣,为何对他血腥追杀?在民族危难之时,回国赈灾义演,为八路军藏运药品器械,于慷慨之中,尽显一代马戏艺人的爱国情怀。
    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用自己的绝技征服了世界,成为名噪一时的江湖王者;他以短暂而悲壮的一生,占尽了马戏历史的风流,书写了中国马戏史一段不朽的传奇。

媒体推荐

    战火频仍,山河破碎,唯有信仰不可辜负。这部生动鲜活的传记文学,让我从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
    ——著名作家石钟山
    关于我爷爷孙福有的那些事儿,都被作家童村写进《王者江湖》这本书里了。
    ——孙多米

作者简介

    童村,1964年生,山东东阿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在多家杂志发表多部(篇)作品。出版有传记文学《热血流向》、小说集《幻觉的河》等。曾获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远走他乡
第二章  组班
第三章  基辅·惊变
第四章  前路茫茫
第五章  上海·义演初识田汉
第六章  结仇黄金荣
第七章  杭州·婚事
第八章  南昌·神乎其技
第九章  将军们
第十章  镇江·喜得贵子
第十一章  日常
第十二章  战火蔓延
第十三章  田汉的歌
第十四章  湘难
第十五章  桂林·官赌
第十六章  要命的爱情
第十七章  柳江·兵患
第十八章  桂林·秘事
第十九章  忻城·玉殒
第二十章  步入绝境
第二十一章  跳下来,不要怕
第二十二章  贵阳·喘息
第二十三章  重庆·劫后余生
第二十四章  马戏之福
第二十五章  大邑·堂会风波
第二十六章  美丽与伯当
第二十七章  梦断山城
附录一  抗战逃难时期华侨大马戏团成员名单
附录二  华侨大马戏团曾接待的知名人士名单
后记:《王者江湖》的因与果

后记

  

    《王者江湖》的因与果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这或许已是命定好的,就像是我手里的这部《王者江湖》,当它终于变成“果”的这天,蓦然之间,我又回想起它的“因”来。那些“因”,与一些人有关。那些人,则又都与马戏有关。
    还是先说说我的家乡吧。我的家乡在鲁西北平原的黄河岸边。现在,它被冠上了许多光鲜耀眼的别称,比如“阿胶之乡”,比如“喜鹊之乡”,还比如“杂技之乡”。
    把话题落到“杂技”上来,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想到那个名叫曹子建的人。人们只知道他是“独占八斗”的诗才,却不知除此之外,他还娴熟弓马,跳丸击剑,是一位十分著名的杂技艺术家。据有关资料说,早在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子建为东阿王。当时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东阿境内竟出现了数百个马戏班子,马戏艺人多达几千名,其情其境可谓盛况空前,卖艺养家,这也算是他为当地民众造下了福祉。1951年,东阿境内黄河边上的鱼山曹植墓出土了一枚花石球,据说这就是他生前“跳丸”的道具。当地的那些马戏艺人们,自然是不敢忘记他的恩德的,直到现在,仍把他尊为师祖,并编唱了“锣歌”云: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隔三差五就会来一些打把式卖艺的。那些人多是以“家”为单位,选在农闭时节,父母子女组团出动,皆以撂地为主,刀枪棍棒十分卖力地表演一番,从前来捧场的乡人那里挣些得以糊口的散碎银两,然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装箱入柜赶往下一个村庄。那个时候我就想,这些以卖艺为生的人都是很辛苦的,但是他们又都是很自由的。对于他们的自由,我差不多要从心里生出一种羡慕来了。
    除了以“家”为单位的杂耍群体,也会有一些规模较大的马戏团体到我们村子里来。这应该就是真正意义的上马戏团了。马戏团人多,道具也多,从这村到那村,多是用大卡车拉着,看上去很有声势。当然,对于那些人口不多的很小的村庄,他们是不屑涉足的,这自然是出于经济收入方面的考虑。在周边相邻的一些村子里,我们村应该算得上是大一些的了。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两千多口人的样子。况且一条平展展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交通也实在是方便得很。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便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贸易中心。
    马戏团很快与负责此事的村干部联系好了演出场地。场地大多选在十分宽敞的打麦场上。待搭好了戏台,布好了道具,演出也便开始了,且一演就是好几天。马戏团的演出,分日场和晚场,白天演,晚上也演。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清楚地记得马戏团演出的“上刀山”节目。这个节目是在一个白天上演的。一个男子裸胸赤脚,就像攀爬一架云梯一样,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在朝高处攀登。他的脚下,正是一把一把刀刃锋利的钢刀。日光里,那些钢刀闪动着阴冷的光,看一眼,就会让人心生寒战。那男子脚踩在刀刃上,一边往上攀爬着,一边还时不时地停下来,朝下面仰着头看他的人挥一挥手,完全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以此赢得人们山呼海啸般的鼓掌与欢呼。而我却直看得毛发倒竖,心里头怦怦乱跳,总是担心着那刀锋会把他的脚掌割出血来,以至于眨眼之间将它割断了也未可知,更甚至于想到一旦他从那半空里失了手足,后果更是不敢想象的。这样想着想着,越想越感到心内一片悚然。 既然马戏里的很多节目都充满了危险性,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从事马戏呢?如果我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是为了生活”的话,这或许就有些浅薄与牵强了吧。但是在我想来,左一步即生,右一步即死:前一脚天堂,后一脚地狱的生活,也的确算得上那些献身于马戏事业的艺人们的真实写照了。也许,对于他们的行为,我只能用一个“壮烈”来形容,并且以此表达内心的敬仰了。“壮烈”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无论如何都鼓不起这种勇气的。 如实讲,我在观看马戏节目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丝的快乐。我感受到的只是惊险和刺激带给我的心惊肉跳。一想到马戏,我的内心就会万分纠结。从某种意义上讲,马戏对于我,只是一粒苦难的种子,自从埋进我心里的那一刻起,它就让我感到了不安。 那粒种子一埋就是几十年。转眼间,我已是半百之人。算起来,离开家乡也已有三十余载。 2001年1月的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了一档马戏节目,立时受到了感染,由此勾引出了许多关于马戏的记忆,于是便有了一种想写一写马戏艺人的冲动。最初,我是以小说创作的方式进行构思的。为了在这部小说中找到合适的人物原型,我经老家朋友推荐,特意从北京赶回老家,采访了当年红极一时被称为“草上飞”的孟广连老人。但是,就像许多当年以马戏为生的老艺人一样,孟广连老人同样没有多少文化,加之年事已高而且记忆力衰退,并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我所愿提供更多的故事,然而他却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接着便十分热心地把我介绍给杂技艺术家原聊城杂技团团长王大民。当明白了我的初衷后,慷慨无私的大民老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不但给我讲述了许多马戏杂技界的奇闻逸事,还把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宝贵资料以及个人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马戏一族》《杂技世家》赠送与我,让我深受感动并获益匪浅。此后的日子里,书来信往,我便一直没有与他间断联系。虽然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民老依然热切地盼望着我的小说早日问世。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情一拖再拖,却一直未能落笔遂愿。 2017年8月,当我痛下决心彻底摆脱了一直纠缠不休的工作事务之后,自由创作的热情终于再次鼓荡起来。而当我把自己的写作计划及时告诉给远在老家的大民老时,他当即向我推荐了定居在北京的路学义和傅起凤两位老人,随之又给我提供了他们的联系方式。8月的北京仍然十分炎热,但这并没有阻挡我拜访两位马戏艺术家的脚步。随后,他们十分热心地接待了我,并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由此使我的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采访结束之后。这天上午,我突然接到了大民老的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听上去很是激动。他说,他突然想起一个叫孙福有的人来。他说这个吴桥人,是一个很有爱国情怀和传奇色彩的马戏艺人,不过,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去世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进一步挖掘一下。接听电话的那一刻,我一下受了感动,周身的血液也随之奔涌起来。我连声说着,好,这个好,我就写他了。紧接着,他便把吴桥杂技学校齐志义校长的电话告诉了我。他说,我们是老朋友,你可以先与他联系一下,他会给你一些帮助的。放下电话,我当即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拨通了齐校长的电话。当我说明情况后,他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随之又向我透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他说,孙福有先生的家人早已定居在了上海,不过,他的孙子孙多米现在正在吴桥,我可以把他的电话提供给你。我是相信天意的。我知道这部书的写作有多大的难度,如果没有齐校长,我不知将要费尽多少波折,或许又一次把这件事情放弃也未可知。 电话里,我和孙多米没有说上几句话,当即便果断决定第二天由北京赶往吴桥。我说,你一定要等我。 后来的事情,自然是我来到了吴桥。在吴桥,我受到了齐志义校长的盛情款待。在他的帮助下,我对吴桥县原县长张连杰、吴桥杂技大世界博物馆馆长、魔术师张钰军等几位知情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于百忙之中,齐校长又开车带我与孙多米一起来到了孙福有的老家孙龙庄,参观了他的故居“孙家楼”。让我由此对孙福有自小生长与生活的环境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的吴桥之行,从孙多米先生那里,我得到了许多对于本书的写作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一手素材。 关于撰写孙福有先生传记文学的创作准备就这样开始了。此书的创作蓝本,来自于孙多米先生所提供的其父孙宝石(孙福有长子)先生生前撰写的多卷本回忆录手稿《马戏春秋》。为了能够更多地掌握他的生前事例,接下来,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反复查找、核实与合理想象,最大可能地还原其人物形象,力图使他有血有肉且血肉丰满。从某种角度讲,《王者江湖》的完稿,算是替孙宝石先生完成了一大遗愿。与此同时,它也终于让我了却了一大心事。 谨以此书纪念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先生。 2019年5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