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外国儿童文学

爱的教育(6年级名师讲读版精美插图)

  • 定价: ¥23
  • ISBN:978757021205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244页
  • 作者:(意)亚米契斯|责...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8-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一学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全书按照月份,共分为十章,每章包含若干个以日记的形式呈现的小篇目,其内容大多以安利柯在学校的见闻为主,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图景,也刻画了一批生动、多样的青少年学生形象。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每一章里添加了一篇介绍青少年英雄故事的“每月例话”和一封由家人写给安利柯的书信,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传达关于青少年的爱的教育的讯息。

内容提要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小学生安利柯在整整一学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展示了他在学校、家庭和祖国这三重环境中所经历的情感互动。
    在日记中,安利柯记录了校园里的师生之爱和同窗之情。他真诚地敬爱先生、关心同学,虚心地接受先生和父母的教导,逐渐养成了健康、正直和开放的人格。
    除日记外,书中还插入了充满拳拳爱意的家人书信和介绍青少年英雄故事的“每月例话”。作者推崇英雄式的大爱,同时并不忽略日常生活角落里令人心生暖意的点滴情绪,将“爱”这种情感描绘得崇高而不空洞,朴素又动人。

目录

第一  十月
  始业日(十七日)
  我们的先生(十八日)
  灾难(二十一日)
  格拉勃利亚的小孩(二十二日)
  同窗朋友(二十五日)
  义侠的行为(二十六日)
  我的女先生(二十七日)
  贫民窟(二十八日)
  学校(二十八日)
  少年爱国者(每月例话)
第二  十一月
  烟囱扫除人(一日)
  万灵节(二日)
  好友卡隆(四日)
  卖炭者与绅士(七日)
  弟弟的女先生(十日)
  我的母亲(十日)
  朋友可莱谛(十三日)
  校长先生(十八日)
  兵士(二十二日)
  耐利的保护者(二十三日)
  级长(二十五日)
  少年侦探(每月例话)
  贫民(二十九日)
第三  十二月
  商人(一日)
  虚荣心(五日)
  初雪(十日)
  “小石匠”(十一日)
  雪球(十六日)
  女教师(十七日)
  访问负伤者(十八日)
  少年笔耕(每月例话)
  坚忍心(二十八日)
  感恩(三十一日)
第四  一月
  助教师(四日)
  斯带地的图书室
  铁匠的儿子
  友人的来访(十二日)
  维多利亚·爱马努爱列王的大葬(十七日)
  勿兰谛的斥退(二十一日)
  少年鼓手(每月例话)
  爱国(二十四日)
  嫉妒(二十五日)
  勿兰谛的母亲(二十八日)
  希望(二十九日)
第五  二月
  奖牌授予(四日)
  决心(五日)
  玩具的火车(十日)
  傲慢(十一日)
  劳动者的负伤(十五日)
  囚犯(十七日)
  爸爸的看护者(每月例话)
  铁工场(十八日)
  小小的卖艺者(二十日)
  “谢肉节”的最后一天(二十一日)
  盲孩(二十四日)
  病中的先生(二十五日)
  街路(二十五日)
第六  三月
  夜学校(二日)
  相打(五日)
  学生的父母(六日)
  七十八号的犯人(八日)
  小孩的死亡(十三日)
  三月十四日的前一夜
  奖品授予式(十四日)
  争吵(二十日)
  我的姐姐(二十四日)
  洛马格那的血(每月例话)
  病床中的“小石匠”(二十八日)
  卡华伯爵(二十九日)
第七  四月
  春(一日)
  温培尔脱王(三日)
  幼儿院(四日)
  体操(五日)
  父亲的先生(十三日)
  痊愈(二十日)
  劳动者中有朋友(二十日)
  卡隆的母亲(二十八日)
  寇塞贝·马志尼(二十九日)
  少年受勋章(每月例话)
第八  五月
  畸形儿(五日)
  牺牲(九日)
  火灾(十一日)
  六千英里寻母(每月例话)
  夏(二十四日)
  诗
  聋哑(二十八日)
第九  六月
  格里勃尔第将军(三日)
  军队(十一日)
  意大利(十四日)
  九十度的炎暑(十六日)
  我的父亲(十七日)
  乡野远足(十九日)
  劳动者的奖品授予式(二十五日)
  女先生之死(二十七日)
  感谢(二十八日)
  难船(最后的每月例话)
第十  七月
  母亲的末后一页(一日)
  试验(四日)
  最后的试验(七日)
  告别(十日)

前言

  

    给少年的爱和温暖之作
    李婧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一学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全书按照月份,共分为十章,每章包含若干个以日记的形式呈现的小篇目,其内容大多以安利柯在学校的见闻为主,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图景,也刻画了一批生动、多样的青少年学生形象。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每一章里添加了一篇介绍青少年英雄故事的“每月例话”和一封由家人写给安利柯的书信,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传达关于青少年的爱的教育的讯息。
    这部作品于1886年正式出版。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如潮好评。在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先后涌现出四十一个版本和十八种外译本。1923年,该作品的印数就已达到一百万册。直到今天,这部小说仍然受到全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译本达到数十种。此外,这部作品还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和音乐剧,成为一部流传极广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原名Cuore。在意大利文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心灵”。作者的创作初衷,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他们的世界,并尝试用孩子的情感语言,走入他们的内心,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建议,打动他们、感染他们、教育他们。
    1921年,中国近代教育家、翻译家夏丐尊先生读到这部作品的日文译本,“泪流三日夜读毕”。深受触动的夏先生立刻打算将这本书译介成中文。在译介书名的过程中,夏先生考虑到在汉语里,光是“心灵”一词不足以表达作品的精髓,于是在日译本译名《爱的学校》之基础上,将标题改为“爱的教育”。这一译法虽未从字面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却充分抓住了整部作品的核心要义,于是,“爱的教育”就作为一个经典译名被保留至今。
    作品中的叙事主人公是小学生安利柯。在一个完整的学年里,他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双重身份描述了一个少年在学校、家庭和祖国这三重不同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情感互动。
    在常规的日记叙事中,安利柯记录的是校园环境里的师生之爱和同窗之情。一篇篇看似平常、琐碎的日记,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配巴尼先生虽然总是“蹙着眉头,板着脸孔”,却是宽严并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女先生为了学生积劳成疾,“缩短了原本可以延续的生命”;校长先生中年丧子悲痛难捱,却为了学生坚持继续工作,“每晨第一个到学校,等学生来上学。候父兄来谈话”……至于班里的同学,他们既有天真、善良的共性,也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代洛西英俊开朗、聪慧高尚、品学兼优;卡隆人高马大,忠厚善良,最爱替弱小的同学打抱不平;可莱谛出身微寒,却能一边上学一边帮父亲运柴,既用功又勤劳;“小石匠”天真幽默,是大家的开心果;斯带地的家境虽不富裕,却爱书惜书,且为人诚恳……与上述人物的品质形成对比的,也有一些反面形象:诺琵斯“自以为父亲有钱,一味傲慢”;卡洛斐常常“做种种狡猾的事”;勿兰谛“嫌恶功课、嫌恶朋友、嫌恶先生”,最后“真个像狗一样地被逐出了学校”。在这样一个班级里,主人公安利柯虽在学业上谈不上出类拔萃,却是一个阳光、善良、简单的好孩子。他真诚地敬爱先生、关心同学,虚心地接受先生和父母的教导,逐渐养成了健康、正直和开放的人格。
    作品每一章都包含一封写给安利柯的家书,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安利柯的父母所写,只有一封来自他的姐姐。这些家信的内容包括对日常行为规范和待人礼仪的教导,对家庭亲情的感叹,对师长的感恩,对教育的重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的尊敬,对英雄的崇尚,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对残疾人的同情以及对生与死的深刻探讨等。安利柯的父亲在一封信中教导儿子应当具备“不可不为的小德行”,如遇到乞丐,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小孩而求乞的母亲”时,应当想到她的孩子正在挨饿。父亲的一席话让安利柯学会对他人的不幸感同身受。这些家信,无论是是鼓励或是批评,是规劝或是引导,无一不饱含家人对安利柯的拳拳期待,尤其是对其习惯养成和品格塑造的良苦用心。
    如果说校园和家庭中的情感互动是绝大部分的少年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的,那么在主人公安利柯誊抄的“每月例话”里,作者则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少年英雄楷模形象。其中,第一则例话的主人公是一位因人辱骂自己的祖国而拒绝其施舍的少年爱国者:他刚从虐待和饥饿的环境中逃脱,衣衫褴褛,遍体鳞伤。三个外国人出于怜悯和炫耀,给了他一些钱币。少年原本十分高兴。但当他听到醉酒的外国人开始辱骂自己的意大利同胞,说他们是“愚笨的国民”“下等的国民”时,他十分愤怒,将钱币如“雹子一般”扔到他们的头上,怒叫:“拿回去!我不要拿说我国坏话的人的东西!”除了少年爱国者,还有为侦察敌情而牺牲的少年侦探、暗中帮助父亲补贴家用的叙利亚、英勇传递情报的少年鼓手、事诸父如事父的西西洛、为保护祖母而献出生命的费鲁乔、勇救落水同伴的授勋少年、孤身跋涉寻找母亲并尽全力为其医病的玛尔可,以及在遭遇海难时将生存的希望让予他人的船长等楷模。毫无疑问,这些英雄人物通过各自的奉献之举所表现出的“大爱”构成了整个少年群体的行为典范。
    通过一百篇独立的短文,读者可以看到众多大人物和小人物的身影。对于作者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而言,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而将他们黏合在一起的,就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化的爱之情感。借安利柯之口,作者推崇英雄式的大爱,同时并不忽略日常生活角落里令人心生暖意的点滴情绪,将爱之情感描绘得崇高而不空洞,朴素又动人。
    对于小学生读者而言,这部小说好比一面镜子,让他们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和同伴们的身影,并能引导他们在日常校园和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诚实正直的品性,有助于他们树立阳光健康的成长理念:如何在充满紧张的竞争氛围的学习环境中建立真正的友谊?如何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差人与自己的差异?如何克服自卑、自满、嫉妒等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情绪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何应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甚至是变故……相信这部作品能够为学生读者头脑中的诸多问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无意贬低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无论知识教育有多么重要,爱的教育始终是不容被忽视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安柯利并不具备过人的天资,学业水平只是中上等,但他努力、用功: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对于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他并不嫉妒,而是发自内心地推崇;对于因帮助父亲运柴而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可莱谛,他并不嘲笑,而是为同学的勤劳而感到敬佩:对于因铁匠父亲酗酒而屡遭殴打且缺吃少穿的泼来可西,他并不鄙视,反而时常对他关心帮助……在倒数第二篇日记里。安柯利记录了期末考试的情形。当一名同学因落第而要遭到父亲斥责时,平时以严厉著称的先生此刻却表现出包容和理解,对他的父亲说:“不要这样,落第并不全是小孩的不好,大都由于不幸,他是这样的。”作者通过对安利柯及其先生的形象塑造,向我们表明了他对于合格少年的评价标准:与满分或高分相比。善良的性情和端正的品格更为重要——这是少年们成长为合格公民的最根本前提。
    梁启超先生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希望所在,对少年的教育和培养。要以“全人”为目标。除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还需注重他们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和价值操守方面的成长。相信大家读过这本《爱的教育》后,会获得一些有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