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火红杜鹃

  • 定价: ¥52
  • ISBN:978754874087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南大学
  • 页数:35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全书反映了目前消防的严峻形势,刻画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奋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消防队伍形象,是一部全方位描述湖南消防部队成长、发展、壮大的立体画卷。同时通过诸多典型案例,也提醒读者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火防灾,形成基本的消防安全意识。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全方位描述湖南消防部队成长、发展、壮大的立体画卷。收录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座历史的丰碑,一群人战斗姿态的群像,一个伟大团队成长的传记。全书共分为橙色记忆、永远铭记、难忘经历等三个篇章,多角度展现了年轻消防官兵们英勇无畏、舍身忘死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杨泳,湖南张家界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理论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武警大校警衔。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湖南消防类刊物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主编。撰写的多篇报告文学、长篇通讯相继刊发在《人民日报》《中国消防》杂志《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上。参与编剧的消防主题广播剧《生死大营救》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参与编剧的全国首部119集消防主题卡通片《消防大本曹》曾获中国电视21届“星光奖”优秀科普节目奖;参与撰写的纪录片《热血汶川》曾获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优秀影视电视纪录片奖;参与编剧的消防英雄宋文博广播剧《我和老公有个约定》曾获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金盾艺术奖、“湖南广播电视奖”广播剧一等奖;参与编剧的首部消防主题舞台剧《红色铁皮人》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消防科普作品特等奖”。个人曾被公安部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两次获评全国“火凤凰杯”优秀科普宣传工作者。

目录

上篇  橙色记忆
  红色青春之美
  守卫韶山的消防大队
  正是炉火纯青时
  铭记那一刻
  找寻快乐的源泉
  润物无声
  他们,这样创造奇迹
  夙夜鏖战,灾难没有改变历史
  不惧风雪来
  破冰在行动
  挺进汶川大救援
  橙色记忆
  捧出来的都是爱
中篇  永远铭记
  绿色丰碑
  心碑永存
  血火丹心
  穿越时空的思念
  来生还做你的妻
  孩子啊,妈妈等你回家
  青春在大火中历练
  跨越雪峰的高度
  只要爱人在身边
  感动中的感动
  青春战士
下篇  难忘经历
  聆听花开的声音
  千锤百炼见“真金”
  奔向新的起跑线
  破茧成新
  梦树花开
  清风正气染三湘
  恰似春风扑面来
  蓝天盛会,让城市再次起飞
  盛开的智慧之花
  难忘北部湾的呼唤
  生命因此而爽朗
  从军十年,用行动证明
  金子自有发光时
  把摄影当成一种生活
  一个二级警士长和他的小发明
后记  为逆火而行者立传

前言

  

    我的青春遇见你(序)
    人常说,世界上有许多种遇见,最美好的,莫过于,在我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和很多很多的战友一样,我的青春遇见,是消防。
    在遇见消防之前,我很崇拜一个人。他的一篇文章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他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和电影剧本等几乎所有的文学领域都有不俗的成绩。
    他就是魏巍先生,他的那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浓缩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表情,引领着许多文艺青年的作家梦、军旅梦。
    那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已六旬的他曾挥毫为我这个懵懂的文学青年题写了“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前进的风帆”十四个字。如今,30年过去了,先生已经远行,那行题词依然力透纸背,饱含深意,引领我前行。
    大学毕业那年夏天,我20岁。经过严格的体检、政审,我光荣地成为辖区消防部队的第一位女警官。
    2018年是我入伍的第27年,我却还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消防兵,更准确地说,我没有真正参加过一次灭火战斗,也没有参与过一次抢险救援。因为从1993年至今,我就在湖南省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宣传处,在湖南消防刊物担任编辑、记者,以笔为枪。从《湖南消防》到《时代消防》,再到《湖南安全与防灾·消防》,我只是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见证着这些年里的平凡和不平凡。如今,这312本期刊,无论是汇集在一起,还是捧在手上,都沉甸甸的。它们带着各个时期的印记在泛黄的纸页间,淡去的时光里,曾经的过往中,让我欣然感觉到,岁月是可以翻阅的,我的青春留下一个个可以触摸的回忆,它们可曾记录和陪伴了多少湖南消防人的青春?
    因为是从地方大学毕业后入伍,如今已有27年军龄的我,唯独缺少那让老兵们提起来自豪和难忘的青春遇见。
    2011年7月,因为采访总队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比武集训队,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走进总队基地,走近集训队。那一次走近,太阳被云遮住了。有些荫凉。很多队员都在操场上,没有列队,没有训练,他们的自由活动显得很随意。他们的皮肤黝黑得发亮,想起他们训练后,曾脱下训练服,比过谁最黑的插曲。那一刻,我觉得阳光是从他们身上洒下来的。集训队76名队员,平均年龄22岁。当青春遭遇铁军的热血,他们的身上蓬勃的是别样的激情。那段时间,我曾经握过很多年轻队员的手。明显感受到厚重而沧桑,在这些年轻而炽热的手上,虎口处、手掌中都是厚厚一层老茧。
    这就是千锤百炼的铁拳,这就是无坚不摧的铁军精神。正是炉火纯青时,也就有了那次全国大比武的夺冠归来。
    在我的记忆中,常记着这样一次采访时的遇见:2012年10月8号清晨,微雨蒙蒙。从浙江老家第一次出远门的母亲吴和爱想去孩子吴奇龙牺牲的地方看一看。两天前,孩子吴奇龙在常吉高速液化气槽车泄漏事故救援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而母亲吴和爱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我决定陪她一同去。那段高速公路有13个隧道,车子每经过一个隧道,悲痛不已的吴和爱记住了一个个隧道的名字。在殿会坪隧道里,我们的车子被堵住了,原来,险情还没有完全解除。得知前面还有两里多路,吴和爱坚持要走过去。她说,不能把孩子孤零零地留在那儿。
    在离地穆庵隧道1500米的地方,吴和爱再次被拦住了,拦住她的是正在现场排险的消防兵。不是她的孩子,却又都像她的孩子。前面危险啊,不能去。吴和爱含着汩恳求说,就让她离孩子的魂魄近一点吧,就让她一个人去看看吧。
    又往前走了800米。指挥员恳求不能再往前了,吴和爱也不再坚持。远远望见地穆庵隧道口,她颤抖着身子,张开双手,合在嘴边,用尽力气,喊起了孩子的名字。每喊一声,都是声泪俱下,肝肠寸断。每喊一声,在山谷里回响的,都是妈妈的思念、妈妈的痛。呼喊完后,她已是汩流满面,虚弱无力,我赶紧扶着她。突然,她又想起来什么,急急蹲下身子,小心地从地上选取了一块小石块,郑重地捧在手里,慢慢站直身子,轻轻用手抚摸着石块,连声说,她要带回家去。顿时,我实在控制不住眼泪,这个石块,这个孩子牺牲地方的普通石块,将一定是她以后生活直到老去都会倍加珍藏的宝贝。
    那天,我把这个细节记录在长篇通讯《青春战士》中,我特别想让更多人能知道这些细节,并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愿那瞬间的思念成为永恒。
    把思念变成永恒的执念也让我常常想起那篇记忆深处的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杜鹃花为什么像烈火,像朝霞,像鲜血?杜鹃花为什么这样红、这样鲜艳?
    2017年4月下旬,在北京的日子里,我逛得最多也最喜欢的,不是更有北京味道的老胡同、什刹海,也不是故宫、颐和园这些必去的景点,而是一条以“正义”二字命名的路。
    我喜欢它,不仅是从骨子里对这个词情有独钟,更喜欢它的味道和情怀,它对接着长安街的主干路,只在最外侧设计双向两排机动车道,剩下至少八车道的空间留给了参天的古树和人行道。我觉得,这份与众不同的执着、默默坚守的情怀与身边朝夕相处的战友很像很像。
    正义路七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东南门。我和这些战友都是第一次遇见,然后是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他们是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的英雄们。而我是在公安部宣传局陈清恩师的带领下,帮助和指导他们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在人民大会堂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汇报。
    每一次听着他们的故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是一群跟我一样,怀揣着一个个具体而又现实梦想的人,却又是一个个在大义和大爱之间挺身而出的真英雄。
    想起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草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感谢这些最美的青春遇见!让我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也折射出崇高。
    2018年8月1日,注定是消防官兵不平凡的纪念日子。
    八一前夕,机关大院里,干部战士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着。按照惯例,每年八月一日前后,部队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八一”建军节将是作为消防军人的最后一个“八一”节。
    这一天,我们总队机关将举行“向军旗宣誓”的升旗仪式,特邀各部门家属代表和孩子们参加。这一天,也是总队政治部报经公安部批准给我荣记三等功的公示截止日期。这个三等功是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七枚军功章。
    清晨七点刚过,战友们都早早地赶到,穿好夏礼服,在操场上准备集合。
    不承想,一场阵雨突如其来,密集的雨点落下,也落在我们的心里。
    淅淅沥沥的雨中,突然,有战友喊道,有彩虹!
    旗杆台西边的天空,一道彩虹出现。平日难得见到的景象,大家的心情顿时好起来。随后,活动如期进行。
    我们的转身,不是为了离开。我们的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记得,约翰·肖尔斯曾在《许愿树》中说过,“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我真的很期待。
    2018年8月1日写于长沙

后记

  

    为逆火而行者立传
    一  隐侠
    二十七年军旅生涯,以笔为枪,昼夜坚守,笔耕不辍。
    似水流年尽在字中。
    这是我眼里的杨泳。
    不觉已青丝近暮,新茶已陈,但初心未改。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一书可见。
    身处英雄地,甘当幕后人。她将自己藏进书里,躲进字里,书中多是他人故事。她匿在文字背后,记录那些瞬间易逝的现场。金戈铁马的炽热,沙场点兵的磅礴,命悬一线的拯救,竭诚奉献的真诚,马革裹尸的悲怆,尽在行间。一笔一墨,饱蘸深情。
    侠之大者,怀赤胆雄心,闯刀山火海。
    侠之隐者,为英雄著书,为时代立传。
    杨泳是隐侠一种。青衣史官,深入一线,亲历现场,隐处幕后,其质若兰,慧眼如炬,笔刻金铁,不漏言,不妄语。
    我见她前,她紧握着笔;我遇她后,她依旧执着如初。
    于是,有了这两本书:《青青木荷》《火红杜鹃》。
    青春、热血、眼泪、感动、忠诚,尽在其中。
    这是一个坚守二十七年的女兵,穷尽青春,献给湖南消防的礼物。
    二  爱侣
    杨泳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爱人。感谢此生得遇。
    那晚的月光下,我看着她,仓皇青春已逝,不觉已近中年。
    我侧坐深夜的床边,看着熟睡的脸庞,轻抚她散乱脸上的发丝,发现当年好看的眼角已显细纹,乌黑的头发已染白霜。 月光凉凉落下,愧疚满满升起:结婚23年,我们同在消防,聚少离多,我陪她的日子竟然那么少。 那年那时,这个才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孩,一心想做个报社记者,只因一位伯乐首长的一句话,她穿上军装,闯进消防部队,一守就是二十七年。从支队文秘到总队消防杂志社,从助理记者编辑到杂志社主任,从少尉起步到大校警衔。 她是个极为认真的人,对文,对事,对人。 最初,作为报社通讯员,她写着最小的“火柴盒”、“豆腐块”;其后,成为专栏作者,她始终紧盯现场追踪英雄;即使成了杂志主编、省作协会员,她只论消防,从未旁骛。 获奖无数,她只说:我只是一个为消防鼓与呼的小兵。 接着,淡泊如水地写,日以继夜地写。 家人一直盼她出书。十年前,父亲对杨泳说:希望你在部队继续努力,用笔用心用智慧,早出成果。 至今日,新书将成,于己算遂了心愿,于家是有了汇报,尤其以此告慰远在天堂的父亲。 杨泳常说,选择消防,就像选择爱人,自当从一而终,爱他就应该爱一辈子。 小个子,窄肩膀,早出晚归,每见犹怜,从没说过苦累。 九死易,寸心难。 二十七年坚守,爱心难得,耐心不易,痴心感人,此书可鉴。 三  史官 杨泳精心选择了两本书的名字。 木荷,杜鹃,都是她极为喜欢的花,平凡常见却热情洋溢,也极像她的性格,亲切温暖。其中更蕴含职业的深意,红色是消防的外在,木荷是消防之精神。 两本书,似凡名之下,烈焰深藏。 于我看来,这是一部全方位描述湖南消防部队成长、发展、壮大的立体画卷。收录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座历史的丰碑,一群人战斗姿态的群像,一个伟大团队成长的传记。 细看其中,《女兵日记》《走进新训队》《有一颗星子,待你去摘》,展示了“消防菜鸟”成长为优秀警官的蝶变路;《凿天》《破茧成新》《奔向新的起跑线》,讲述了中国消防尤其是湖南消防部队发展壮大的奋进史;《挺进汶川大救援》《跨越雪峰的高度》《正是炉火纯青时》,歌颂了湖南消防官兵浴血奋战忠诚为民的大爱情怀。 时代皆需记录者。流光之中,亲历之外,记录者注定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2018年大部制改革启动,国家应急管理部新生,安监、消防、环保、地震等此前多个职能部门撤换整合。——这意味着,运行六十九年、功勋卓著、盛产英雄的公安消防部队,从此由军转民,由警转民,华丽转身。 这是伟大时刻,老兵亦注定不舍。 杨泳静伏书桌,将那些昔日的英雄、值得铭记的往事、壮怀激烈的情绪,心心念念列在纸上,细细成册,把它们送给现在的你,以及未来的时光。 当你读过,你会知道,即便是一场千般不舍的挥手告别,也不用离愁万种说再见,更不必道从此江湖路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过往皆记,新篇已启。 惟愿战友珍重,惟愿家国平安。 何超群 2018年7月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