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牛(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

  • 定价: ¥42
  • ISBN:978751089344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九州
  • 页数:165页
  • 作者:吴煦斌|责编:周昕
  • 立即节省:
  • 2020-11-01 第1版
  • 2020-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吴煦斌的文字别具一格,“简朴深邃,对一字一句都予以精微雕刻”,呈现出香港文学在语言造诣上所达到的高度和纯度。以其谦逊静默、丰润动人的独特方式,书写想象中的自然风貌和对终极事物的追寻,存续天真朴拙的意趣和哲思。
    作为生态学领域的学者,“不同以往香港文学所展现出的强烈城市性格”,作者开拓出关注大自然的向度,对文明、自然、生命的冲突与和解有着更为深入的思索。她以孩童的目光带我们进入荒原、丛林、山野,体会古老而庄严的生命的盈亏和死亡杀戮的循环。
    吴煦斌是香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既有超越性别的形而上高度,而落笔又有女性的细腻与温暖,处处召唤着对生命的热爱与信仰。
    她的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诗质的语言、古典的迹象,表现意识的流动,将自然气色与内心风景交融一处,使读者沉溺其中,获得审美享受。

内容提要

  

    《牛》1980年由素叶出版社首次出版,收入短篇小说9篇;201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增加《信》《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本书为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经作者重新校订,加入《蝙蝠》、作者后记。全书共计11篇小说,并有刘以鬯作序、梁秉钧作跋。
    小说多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为主题,充满灵性,文字优美。

媒体推荐

    吴煦斌在她的小说中不仅描写了现实世界的表面,还揭示了现实里边的本质。她写“不常常是蓝绿色的”海。她写“一夜之间消失”的山。她写“美丽奇怪的石子”。她看来是个相信自然律的人,探究“生与死”,或者“人类远古的童年”,或者“广大的家居”,即使“远离宇宙”,仍是以大自然的精气作为基础的。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浩如烟海,像《猎人》与《牛》那样具有独特风格的,并不多见。读《金锁记》,我惊服于张爱玲在小说中显现的智能。 读《猎人》与《牛》,吴煦斌在小说中显现的智能同样令我惊服。张爱玲是绿丛中的红,写小说,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吴煦斌的小说,为数不多,也常能令人感到新鲜。两人之间只有一点相似:与众不同。
    ——香港著名小说家、编辑 刘以鬯
    吴煦斌作品不多,但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放在现代中文小说的传统中自有她的特色。她小说的魅力一向来自文字本身,读来令人觉得作者对每个字都重视,都带着个人感觉,是她独特的世界观令文字不随流俗。
    ……的确是少数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的东西。
    ——香港作家 梁秉钧(也斯)
    最耐人寻味的是吴煦斌的《晕倒在水池旁边的一个印第安人》,侧写一个留美学生在校园里与一个印第安人的短暂邂逅,乍看与香港毫无瓜葛,但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种族、殖民、语言、文化、离散的问题缓缓托出,终于产生了物伤其类的感伤:在后现代的(香港)社会里,谁的心头没有一个孤单的印第安人?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吴煦斌,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将必会纪录她的名字,以她那些出色的小说,那些纯粹的艺术,那些中国文学日渐罕见的精神领域的开拓,定会使她和她的作品永存。
    ——著名画家,香港早期现代诗人、小说家 李维陵
    吴煦斌的叙事话语是现代主义式的,然而其属灵之旅与磨难却是古典主义的,乐园的失去正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一如她所展示,这将是一个无尽的追寻。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比较文学学者 陈丽芬
    她了解到自然拥有毁灭之力,因而觉得需要脱离旧有的对自然怀乡式的情绪,转而描绘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讲师 谭以诺博士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她以谦卑而静默的观察,体会周围的世界,她用了一种近乎动物行为学的态度,结合作家的敏感和想象,观察和描写她见过的人和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孝聪
    她常在熟悉中翻揭出陌生的感受,或者干脆指引我们看一看迢迢远方的东西。值得细味的不仅是内容,也包括翻揭、指引的手势。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樊善标
    吴煦斌小说里的角色所追寻的,亦非对立于文明的自然,他们把自身投掷于过去与未来之间,与生命的循环成为一体。为了展现这个跨越时空与物种的广义自然,吴煦斌以色彩、光影、形象赋予文字生命,以非常特殊的语感和文字风格构筑出自成一格的小说世界。
    ——香港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 黄宗洁
    上个世纪末,我通过旧书店里发现的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吴煦斌小说集: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重新认识吴煦斌最前卫的一面。
    ——香港作家、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廖伟棠

作者简介

    吴煦斌,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生态学硕士。译有《呕吐》(萨特原著,1971年):著有《牛》(短篇小说集,1980年:2016年再版)、《吴煦斌小说集: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1987年)、《看牛集》(散文选,1991年:2020年再版)、《十人诗选》(诗合集,1998年)、《Bison》(《牛》英译集,2016年)。

目录

吴煦斌的短篇小说
佛鱼




蝙蝠
马大和玛利亚
猎人

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

丛林与城市间的新路
后记

前言

  

    吴煦斌的短篇小说
    刘以鬯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浩如烟海,像《猎人》与《牛》那样具有独特风格的,并不多见。读《金锁记》,我惊服于张爱玲在小说中显现的智能。读《猎人》与《牛》,吴煦斌在小说中显现的智能同样令我惊服。张爱玲是绿丛中的红,写小说,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吴煦斌的小说,为数不多,也常能令人感到新鲜。两人之间只有一点相似:与众不同。张爱玲小说无处不是刺绣功夫的纤细精巧,民族色彩浓;吴煦斌的小说民族色彩淡,却充满阳刚之美。向丛林与荒野寻找题材的吴煦斌,是一位有抱负的女作家。赵景深曾对罗洪小说作过这样的评语:“我们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几乎不能知道作者是一个女性,描写的范围广阔,很多出乎她自己小圈子以外。”这几句话,用来批评吴煦斌的小说,更为恰当。将吴煦斌与罗洪比较,并无必要。两人走的道路,少有相似之处。吴煦斌不喜走坦途。她宁愿选择“红绒木枝桠差不多遮去了通路”(《木》)的杂木林或者“穿过木槿和草樱的短丛”(《牛》)。坦途会消弱勇气,成就必定来自苦斗。吴煦斌写小说,用笔精致细密,不经过苦斗,不能成篇。那是野心与能力的苦斗。
    在城市里成长的吴煦斌见到“一只很美丽的蜻蜒”,就会想到“它怎会穿过这许多尘埃和寒冷来到城市里”(《木》)?同样的好奇,使我想到一个久居城市的人怎会“在森林中央一个小丘的洞穴里居住下来”(《猎人》)?这一份好奇,帮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吴煦斌要是对生态学没有兴趣的话,决不可能写出素材丰富而充满象征意味的《猎人》与《牛》与《山》与《石》与《海》……她用丛林象征理想,正因为她自己的血液里也“有雨和丛林”。蟒蛇吞食鬣蜥是极其残酷的事情,纵使“不能明白”,她却“觉得美丽”。读她的小说,除非不想看到超越现实的一面,否则,就该慢慢辨别;细细咀嚼。请接受我的劝告:牛饮与囫囵下吞会失去已得的东西。她长于绘影,也长于绘声,更重要的是:她长于描写动物与植物。这些描写,细腻一如端木蕻良,使小说中的文字变成鲜艳的油彩。据我所知:端木蕻良除了能书善画外,对生物学也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一九三二年暑期,端木考入清华历史系与燕京生物系。)类似的兴趣使吴煦斌在小说艺术的表现上获致近乎端木的成就。不过,吴煦斌更富于想象。石壁上的牛群,会使她“感到这些泰然的强力的生命的注视”。这句话的含义,强迫读者深思。亨利·米勒曾在写给白先勇的信中坦率指出中国作家的肤浅。我们的感情遂被严重地刺伤了,不过,我们的小说缺乏深邃的含义确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事实。重视吴煦斌的小说.因为她的小说篇篇都有深意。当你读过《石》或《海》或《山》之后,你不能不闭上眼睛思索那些隐藏的意义。然后,你会重读一遍,甚至两遍三遍……在那些好像“镕炼”过的文字中,诗与哲理学如春天的花朵般处处盛开。当我们读到“风穿过树林发出奔马的声音”(《牛》)时,我们在读诗。当我们读到“带着不安的心坠入梦中,却无能进入更大的家居”(《牛》)时,我们在读哲学。这些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文字,是叙述的工具,也提出了一些重要而不易找到解答的问题。吴煦斌在她的小说中不仅描写了现实世界的表面,还揭示了现实里边的本质。她写“不常常是蓝绿色的”海。她写“一夜之间消失”的山。她写“美丽奇怪的石子”。她写“蝙蝠”。这里,恕我说一句坦率的话:我不喜欢“蝙蝠”。她看来是个相信自然律的人,探究“生与死”,或者“人类远古的童年”,或者“广大的家居”,即使“远离宇宙”,仍是以大自然的精气作为基础的。她的小说,截至目前,多数与大自然相扣。
    从鱼目堆中辨认真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写这篇短文,用意在此。
    一九八〇年六月十一日

后记

  

    吴煦斌
    感谢我的父亲,他对生命的尊敬,对诚实和操守的重视,使我有所依循。他让我知道宽大和包容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人一种具体的质素。他没有说什么,但他的行止教了我做人,给了我一种仰望的理想。
    感谢梁秉钧替我修改我的小说。我们一起讨论许多生命中的现象,对许多事情有同样的肯定和怀疑,这都成了我小说的一部分。他提议许多增删,使我注意结构,对我的小说是一种平衡的力量。
    感谢刘以鬯先生对我的信心和支持。《牛》尤其是在这种鼓励之下才能够写出来的。
    一九八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