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山的那边是海/跨度新美文书系

  • 定价: ¥68
  • ISBN:978752052082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29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四海云踪,五洲风物,尽在文字风流间……
    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本册子尽管简陋且少艺术水准,它还是诚恳而小心地延展开一幅四十个国家与地区的缤纷画卷,娓娓述说五大洲中这些颇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人文与风情,在倾心于理性思考的同时注意其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还保留下我亲身经历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或许,这多多少少会成为你目光的引领。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游记散文集。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敏锐的观察力,详细描绘了她多年来游览考察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第一辑 欧洲行》《第二辑 美洲行》《第三辑 非洲行》《第四辑 澳洲行》《第五辑 亚洲行》。作者的脚步遍布五大洲,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还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风物特产以及历史文化做了更深一步的考察,诚恳而小心地展开一幅四十个国家与地区的缤纷画卷,娓娓述说五大洲中这些颇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人文与风情,在理性思考的同时注意了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并且保留了亲身经历的原汁原味的真实。

作者简介

    桑新华,女,笔名叶子青。1954年生于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曾从事文化宣传、科技教育、外事侨务以及高等教育等社会管理工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泰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泰安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天门听风》。还出版了《与泰山对视》《发现旅行》《仰望泰山》《华夏之魂》《凤还巢》等多部散文集。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摄影集《记忆》,还有摄影集《山东野生鸟类》。《与泰山对视》《天门听风》2002年分别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和首届齐鲁文学奖。摄影集《山东野生鸟类》2013年获山东省政府设立的第六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花间一壶酒》是一部以酒瓶为花器的插花,配以诗词禅语的综合性艺术作品。作者以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酒瓶为花器,以自然、简约为主旨,以传统的插花方式,插设各种花叶草木,着意追求雅致、静空的意境,从而汇聚源远流长又历久弥新的花艺、诗词艺术、酒以及酒瓶艺术于一体,使之交相辉映,自成新曲。全书共有203幅插花作品、82首格律诗词、121段格言和微禅语。

目录

发现旅行(自序)
还是有点文化好(再序)
第一辑  欧洲行
  深秋踏雨访英伦
  巴黎——建筑艺术的殿堂
  握住这张“卢浮宫中文指南”
  灵魂的诉说
  阿尔卑斯山——壮美永恒
  巴州政府的钟
  奥格斯堡——美好的家园
  德国人就是德国人
  在途中
  世界水城威尼斯
  小国家大文化
  山城之国圣马力诺
  来自欧盟的汉学家
  多彩的荷兰
  丹麦掠影
  铜石作纸著诗篇
  文化都市圣彼得堡
第二辑  美洲行
  从海恩斯到阿帕契
  华盛顿
  亲历“九一一”后的美国航空安全
  这里还有一片净土
  天边那道热土上的飞瀑
  丰庶的原野
第三辑  非洲行
  今天被大石黄沙掩埋
  心灵需要这样一座桥
  绿色的利比亚
  清凉乌干达避暑又赏鸟
  彩虹之国——南非
第四辑  澳洲行
  寂静的堪培拉
  到黄金海岸去看海
  与二○○○年的悉尼相遇
  初识风城惠灵顿
  欢迎宴会在草原深处
  绿地白羊牧羊犬
  遥远并不遥远
  天堂鸟土著人
  人间天堂在帕劳
第五辑  亚洲行
  又见扶桑
  坦诚与谅解
  泰安郡兰花盛开的地方
  根系千年
  胜败凉热世界杯
  清风古韵济州岛
  此时此地此人
  南国风轻轻地吹……
  初识老挝
  难忘那片微笑的土地(一)
  难忘那片微笑的土地(二)
  “东方威尼斯”的背影
  “盲人摸象”说印度
  古城斑斓尚年轻
  乡音
  传灯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乡情是一壶茶
  约旦民间艺术的绝活——沙画
  走不出的金角湾大市场
文如经石(跋)耿立

前言

  

    还是有点文化好(再序)
    人是大地的过客,人生是一场旅行。人生之旅大体是个常数,而漫漫行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超常。超常靠一个人内在力的支撑来跨越,生命就在跨越超常中得以延伸,得以提升,走向永恒。
    我的人生之旅是平常而平淡的,与同龄人相比,只是多了些逼仄与坎坷。呱呱坠地,等待我的是欲夺生命的贫困与疾病,是养父母把我从死亡的边缘线上捡回,他们待我超过了对待自己的生命。特别幸运的是,这两位目不识丁的庄稼人,以“穷不丢书”的质朴心理,竭尽全力地供我上学读书,正是这一点改变了我的一生,也照耀了我的一生。回首走过的路,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是他们递给我一张珍贵的门票,让我拿着它,去寻找那个使灵魂得以宁静的空间,寻找大千世界上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踏实而从容地迈动人生长旅的步伐,在慢慢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渐渐习惯了接受这个世界。
    走上社会,工作几经变动,每次都有些跨度。不惑之年的时候,我开始面对一个崭新而陌生的岗位——基层的外交官。接到任命之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让外国人不得不敬服的外交伟人周总理,还有面对豪强大声说“不”的陈老总,以及在联大会议上开怀大笑,连地球都为之打战的“乔老爷”。就在他们的谈笑声中,打开了一个个交往的国门,长了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严。他们是万众仰视的大人物,居庙堂之高,我一介平民书生,处基层之微,居然由工作连成了一条线,实属两个极端。而工作的分量与责任不会因身处基层而减轻分毫,茫然不知所措中又添不安的惶惑。要做就应做好,愧对才是无可弥补的缺憾,我带着这不变的信条,凭借唯一的资本——学习,前去赴任。
    上帝被称为造物主,是因为他创造了光、空气、水、草、树木、人等等无以计数的万物,而唯一不能被创造出来的,是属于形而上的文化知识,还有智慧与灵性。天底下怎能够没有文化与智慧呢?没有了文化与智慧就等于没有了山脉,而一个人的灵魂不想永远地匍匐就需要高度,就需要依靠文化与智慧这一动力,站起来,去自主地选择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步一步地向自己生命的高峰攀登。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了一本本崭新的书籍,以文化知识为行李,迈出国门,去读书,读人,读一个精彩的世界。
    原来,生活为我再一次敞开的是一扇汪洋恣肆的大门,各国各地多彩的历史文化,迥异的社会制度,各自坚守的信仰,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还有当今社会激烈竞争与迅速发展中此消彼长的涌动。太大的变化,鲜明的对照,使我目不暇接,心驰神飞。白天里不停的脚步,匆忙的身影,去领略千万座大山千万种姿态,千万条江河千万种风情;去感受各国朋友同样的热情之外,或严谨或高傲或温和或浪漫的不同个性;去阅读欧洲的古老、美洲的年轻、澳洲的美丽,还有同是东南亚,海岛上的现代化与腹地的原始性。夜幕降临了,欢宴也散去,迫不及待地坐下来,挥去连日奔波的疲惫,召回做自己主人的坦然,披一缕星光,对一盏灯烛,握一支笔,洁白的纸张铺展开来,在暂且阻遏滚滚红尘的孤清空间里,开始梳理纷繁的记忆和感受,以一种神圣的皈依感,投入到庄严的思索中去。此时此刻,身处古堡式的驿站还是“民泊”,寺院旁的邻舍还是摩天大厦,都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回眸人类走过的路程,审视现今社会存在的种种形态,从文化那些基本因素,诸如生命哲学、社会体系、价值体系、教育体系、家庭体系等方面,去比较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截然不同却又绝不意味着势必冲突,更不可能出现一种文化胜利另一种文化则消失,甚至选择一种文化来凌驾于另一种文化的结果。相反的,在不同文化间的彼此尊重、彼此影响、彼此接受中,新世纪的世界文化更加明显地体现出相融性中的多样化。梳理亚太地区各国各地在文化本质上的认同与现实发展上的差异,来感受各国的文化在以接触异质文化为发展机会的同时,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变,始终没离开多样化中的同一性这一轨迹。由此思索,当今的世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走向同一性的潮流中,另一种朝着个人化的反向潮流也在形成,正是在两种潮流的交汇中去接近全球化、多元化这样一个重大命题。也无可避免地苦思曾经辉煌的神州,在当今应张扬的理性和要付出的艰辛,然后把这一段段心灵苦航的过程记录下来,呈献给世人,以期共同去求索对人生大自在、生命大美丽的认知。同时,在思考与整理中洗礼并提升了灵性,使原来被沧桑碰撞的麻木了的心智还原为敏感与清醒。从而滋生起一种对人世深深的眷恋和由衷珍视的激情。
    各国各地的友人到泰山来了,我仍以中国式的坦然和传统的文明去面对,用文化、用挚爱去沟通、去消融彼此的陌生。富起来的日本人语言更金贵了,程式化的弯腰鞠躬使空气都为之凝固,一则联系两国文化渊源又不失尊重的历史掌故,终于打破不合时宜的僵局。泰国的公主诗琳通来了,尽管平易却不失王室要员的尊贵,好学的公主走一路记一路,当她为浩瀚的泰山文化难以详记而黛眉微颦之时,我把自己撰写的泰山专辑书稿送上,赢得了公主慈祥的笑容和破例伸出的手,彼此相握。法国市长兼董事长的优雅风趣,丝毫无损经济合作场上的精明.洽谈中,一份中国市场调查的详细报告,一幅中方合作方式的图解,使他的惊喜冲淡了疑虑,学养深厚的中国式的谈笑风生赢来了他对中国基层小吏的刮目相看。高傲、严谨、绅士,依然最属英国,作为学者型的大使,慈祥的面容也遮不住心理优越的惯性,在关于泰山文化、汉字起源的交谈中,那种情不自禁的咄咄逼人,似乎要把人连同整座山都压下去。泰山人自有泰山人的品格,泰然自若而又有根有据的回答,最终使那缕不经意的微笑绽出仲春艳阳般的灿烂,面对他因满意而微微倾来的高大身躯,始终昂着的头颅里掠过了不知哪位诗人曾经的诗句:
    当我带着满腹知识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以中国悠久的文化留住了本应属于中国人的尊严,在享用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拥有文化的幸福与自豪。这种人生高峰的体验使我真切地意识到,尊严比成功更重要,幸福比富有更具价值,而充实头脑丰富思维远远比满足肠胃填充欲壑有意义得多。人只有迈向博学智慧,才会获得永恒的富有和美丽,而获取文化知识恰恰是一个人精神上的自由选择.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文化知识于我,不过是在人生长旅的漫漫浩空里.以毕生精力去仰视才收获的一缕星光。星光虽微,终不会熄灭,它照彻我内心的世界,牵引着我驱散过眼的云烟,走向灿烂的黎明。我珍视自己的选择,我曾为这种选择去翻山越岭而不计成败,也不会为因此而失去的那些后悔。因为我还懂得,当造物主给你一些的时候,必定会取走另一些,自然法则的平衡定律就是这样。
    埋头书稿,偶然抬头,看见窗前的扶桑,那枝高擎了多日、火炬一般的花蕾终于绽开了,开得那么酣畅,那么硕大,那么红艳,喷薄而出的是生命不熄的激情,映耀得每一片叶子都闪烁出绿意葱茏的光泽,整个地透过来一种诱人的大气和堂皇。我懊悔自己不经意中忽略了如此的壮丽,我知道这种由国外杂交优化培植的扶桑,科技肥硕了它的花朵.却还不能延长它盛开的期限,只好以“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情怀,屏住呼吸去凝视,去解读。多想再看一会儿,谁知片刻之后,花瓣慢慢地闭合了,萎缩了,花株似乎倾其生命里所有的力量来绽放,给人间留下瞬间的辉煌,使惊呆了的看花人猛醒:花的景象不正是人生的景象?尽管短暂,却曾辉煌,正是由于这辉煌的瞬间,花与草才有了本质的分界,花才从此永远地超拔于芸芸的草丛了。
    轻抚手下的书稿,不必再为其稚嫩而羞涩,它毕竟是我生命河流中的一朵小花,它令我释然,它使我欣慰。

后记

  

    文如经石(跋)
    耿正
    经石,即我所心折的龚定庵所谓“北书无过《金刚经》,南书无过《瘗鹤铭》”的泰山经石峪的石刻榜书,令人想起的是“一默如雷’’任凭人世毁誉的无上境界。它大度自在,不像后世书法,以奇巧、险怪取胜,即如金农的漆书、郑燮的六分半书,也惹人耳目,但就是有些小家子气,少了些气度和刚正。经石峪的榜书不追求外在的喧闹,而是着意于内敛的真气弥漫,它们以脱去外界羁绊的生命之汁浇灌你、包围你,直至使你最后心生敬虔,被它征服。
    读桑新华的散文,给人的感觉就像与泰山相匹配的经石。
    桑新华本是女性,但她的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却不是婉约一路。中国文人常以婉约为审美的极致,花发月影,萧条淡泊,或是消极避世,登山则放浪形骸,临水则顾影嗟叹,少有刚健的品性。桑新华笔下不是清淡的闲适、一己的得失宠辱、个人的恩怨喜怒,她的散文多是攀登的希冀、远足的屐痕,不风花也不雪月。
    在为人为文的女性当中,桑新华算是异数,也许这蓬勃刚正的性格来自于她早年环境和现实空间的磨砺,她在尚不谙事的幼年即因家境困窘而被送人,几年后养父重病。我们在她的散文《走过大雨》中读到“一向乐观的父亲终于被政治责难,家庭不幸压得无法承受,冒雨走出家门”。那年,她才十二岁,“不知道究竟要发生什么,惊恐万分,迎着瓢泼大雨追出去”。在雨夜的电闪雷鸣中,她盯着父亲隐约的背影,跌撞跋涉,悄悄跟随,最后见父亲踅进桃园里的一个低矮的土屋,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艰难年代里的雨夜父女图:“就在他划着火柴的刹那间,发现了立在门口的我。父亲愣了,一把拉过我,粗糙的大手捧起我的脸。我分明地感觉到,他手在剧烈地颤抖,脸在剧烈地抽搐。我牢牢抓住他的双臂。静默了好久好久,父亲才说:‘傻孩子,我只是想清静清静。’又说:‘你也是打小刚强,往后还得学着向命运让让步……… 如果要追寻精神的来路,追寻在苦难的血水和碱水中浸泡并没有委顿,而是勇于担当苦弱承受生活之重的巨大能源,一是她生活的泰山那种彻骨彻髓的伟岸磅礴的大山壮美,再就是作者自身经年的沧桑心路吧。 桑新华的散文多以泰山为背景,这不仅是说泰山是她的血脉之地.就食之所,不仅是说这是出于一种写作策略,而且在她的故乡笔墨的背后,是一种自然之爱,是一种深厚的人文背景。就像屠格涅夫散文深处的白净草原,沈从文散文深处的湘西,还有他的弟子汪曾祺的水乡高邮……桑新华笔下的泰山,不只因为它是故乡,而且是作为自然的独立的审美的极致,投射出我们民族本身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在《与泰山对视》中她写道: 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下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久久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弥漫升腾起的苍莽大气。 这段文字呈现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的摹写,它折射的是一种对民族的心路历程的具体的把握,也是作者把泰山作为人生理想至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我个人既耽于自然的山水,又好卧游,常常是踯躅在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中,或是手执一卷《徐霞客游记》神游于前人的文字灵幻里。《与泰山对视》是桑新华的名篇,读她的散文.我感到她的文字里浸透着中国的自然审美传统,那就是自然与人的精神感应,像太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辛稼轩“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写泰山的诸多诗文中,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无疑是翘然特出。桑新华写泰山的散文,即见太白的文化遗泽,但与古人不同的是,古人的亲近大自然,往往是从逃离“人为物役”的人生深渊为出发点,然后到追求与山水同乐而忘却现实尘嚣的主观精神自由为归宿。这种精神现象,就其人生态度而言,实是一种消极躲避,但是当主体进入了山水审美的领域,这种“坐忘”的精神状态,就产生了积极的意味,它使人们以一种较为纯净的心灵来感应山水之美,让心绪在无拘无束的情景中自由舒展。桑新华的山水文字采取的是一种文化视觉,山水不是她逃避人生的困境,她是把山水人格化,在山水里汲取力量,实现一种精神上的超然。一如她笔下的泰山,是一种崇高伟岸人格的化身;而峄山虽小,依然是“坦坦然立于天地之间,公之于世,献关于民,万众共有之”,回荡着那种“豪庶同赏之的浩然之气”。 自然的人化,犹如一条不息的河流,由古及今。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确实,在审美者的眼里,自然山水和处于生态圈内的自然景观,已纯然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山水和景物了,它们已经罩上一层层人文性的意蕴。桑新华所栖居的泰山,既是她现实的景观.也是她灵魂的居所,更是我们民族的一座文化圣山、精神家园,从历代帝王朝圣封禅到文化英杰的题咏,泰山与民族的兴衰与个人的生死宠辱都密切相关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沉淀进我们民族的记忆,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它支撑着华夏文化最阳刚的部位,即使柔弱的人到了这里。他也能采补到英雄气、阳刚气,这里对于有卓识有抱负的政治家来说,无异于一个汲取能量、提升自己的圣坛! 桑新华在《拥有泰山》中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这样的脊梁图:“刚想小憩,一抬眼看见十八盘起处,人头攒动,近百号担山工,木杠横竖相接,抬着约几吨重的牌坊物件向上攀登。‘咳唷,咳唷’,雄壮的号子从大山的胸膛里吼出,震彻八方;‘咚——咚——咚’,铿锵的脚步和泰山那颗博大坚韧的心一齐律动;几人站满一个台阶,层层排列,步步向前……”这是一幅令人亢奋的图卷,山温水软的江南不会有此,即使是雄阔的三峡,在柔媚无骨的文人宋玉笔下,也变成了消磨英雄气的《高唐赋》,巫山云雨,儿女私情。鲁迅先生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桑新华的文字怕是先生最好的注脚。 桑新华立足泰山,但并不以泰山自圄,正像她的散文集《天门听风》的名字那样,驻足高高的南天门,倾听四海来风。读她的文章,我看到她壮游地域之多,深感她胸襟之阔,且是性情中人。即便写境外的东西,似乎也能看出她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以中国“水墨山水”的笔触来写新的载体。她笔下的阿尔卑斯山、威尼斯,经中国文化点染,可以说是融通中外。她那篇《绿地白羊牧羊犬》的结尾,最能透视出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夕阳西斜,霞光依然灿烂,照着剪毛人红红的脸膛,照着归宿的羊群,还有大堆的羊毛,温柔而祥和的景象,让人萌发出回归如初的感觉。”日之将西,牛羊下山,劳动的人归家,这是汉文化的常用意象,读域外的文字到此处,心里滋生一种暖暖的感觉。 桑新华有一篇《晋中人家》,看似平白,实属散文中的上品。她去五台山却没写佛教圣地,而记述了傍晚五台山下的一户人家,古风荡漾,意蕴悠远,亲切里隐含陌生,发笑得让人酸楚。作者在晚餐时,因要送客人食急,被鱼刺卡住,作者为解决骨鲠在喉的急迫,在夕阳下的苍茫中,循隐约可见的“醋”字招牌,找到一户山坳深处的人家。作者重笔叙写这深山里的一老一小:老奶奶和她的孙女。老人家的醋是山里的独一份,造型古朴的瓷坛配上浓酽醇厚的醋,老人家说要卖个好价钱,谁知算了半天说出的竞是只要五块钱。这里的描写非常动人,作者用对话和白描手法,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位生活于晋商发源之地,置身市场经济的边沿,想跟潮却朴拙得让人落泪的老人的形象。 “就五元?你老说定了?”“得这个数。”看着她极其认真的表情,不忍心击破她的自信。没带零钱,递过去一张十元钞票。老人家接过去,迎着夕阳照了又照,搓了又搓,直到认为是真的了才收起来,转身进屋找钱了。 作者和小姑娘闲聊,把自己的所在地泰山说出,而老人的女儿竞也在泰山脚下工作,老人在屋里没能找开钱,就提着一袋蘑菇问作者充当零钱可否。当老人得知作者和女儿在一个地方时,几次要把钱还给作者。“推来推去直到我跑出房门,老人家嘴里仍不停地说:‘你看看,我真是老糊涂了。我要去泰山的时候,怎好意思见你呢。’” 在市声拍窗的今日,老人那难为情的面影,真是一服清凉的解药,老人的生活可能是苦涩的,但经过桑新华的笔尖流出,变得是这样的温馨和古朴。我们在这里面读出人性的光芒,这样的人性,也是我们民族的心性和根脉所在。 桑新华的散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佳山水做解人,以天下山水为友;再是即使今天她从政,在别人眼里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她却时时反顾故土黄壤和不泯的亲情。因为她坚信“只要不失去土地就会有收获”,从土地里汲取人世的养料,从而使为官为文具有一种底气,同时也保持了生命和文字的饱满和感性,《走过大雨》《月下老井》便是这类散文中最打动人的篇章。读这类文字可清晰地感受到,她在不忍回首中去回忆自己早年的困窘和苦难,把深埋的心灵伤痕再现本身就需要沉静的坚毅,而当她再次面对故土的贫瘠、愚昧时,并不单单为自己曾经不甘于匍匐于命运拨弄、在奋争中求得摆脱而庆幸,而是把磨砺当财富,固守那种为改变黄土地而冲出黄土地羁绊的义无反顾和昂然不移。 桑新华虽然从政多年,但她的散文常常现出书生意气,她把景当书读,把人当书读,把事态幻化也当书读。我知道读死书不可为,而“安坐书房,正对泰山,读我想读,思我所思,写我所写”则是不能或缺的,书是人的案头山水和清供,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想起一副对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桑新华登临佳山水意兴遄飞,而展卷夜读则心游万仞,不知书是山水,山水是书,此般景象实属上乘的“般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