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中国后浪

  • 定价: ¥59
  • ISBN:978752172804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285页
  • 作者:(美)戴三才|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1-09-01 第1版
  • 2021-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每一个后浪都值得被看见。
    一个美国90后视角下的中国年轻人新一代年轻人的奋进与焦虑。
    通过本书,作者希望帮助外面的世界看清楚,从中国内部看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也希望让中国人了解一个外国人的看法,因为这个人努力尝试深入了解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民,这里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

内容提要

  

    这本书写的都是中国年轻人的故事,不同的是,它们由一个美国90后所撰写。
    戴三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来中国闯荡,待过中国众多城市和乡村,并结识了很多中国好友。他开始被这些独具魅力的年轻人所吸引,有意地将目光聚焦到这些年轻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
    透过戴三才的描述,我们得以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这一代的年轻人。以“中国速度”成长起来的这些人,见证了中国腾飞的过程。他们和长辈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和需求,也因此遭遇更多观念和现实的冲突。他们随着时代巨浪奋勇向前,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也在无意中进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宿命。
    正所谓,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欢乐与哀愁,本书以独特的外部视角,表达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欲望与挣扎,读来既熟悉又新颖,既日常又能引起深刻的反思,也体现出了中西观念的强烈碰撞和对比。

作者简介

    戴三才(Zak Dychtwald),正宗的美国90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求学期间来香港大学交换了一年,并趁此机会探访了深圳等内地城市,发现现实里的中国和想象中的中国,或者说外国媒体宣传中的中国存在巨大差别,这引起了其巨大的兴趣。从哥大毕业后,戴三才独自一人来中国闯荡,与大量的中国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一代做了深入交流,之后整理出版了《中国后浪》一书。

目录

第一章  偷器官的妓女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高墙:神话、语言及其他
第二章  贝拉和书  竞争激烈、催人奋进的考试文化
第三章  戴着皇冠的头上写满了忧虑  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小皇帝”
第四章  逃不开的啃老  中国房市与婚事的碰撞
第五章  变化中的性趣  静悄悄的革命
第六章  那些年轻的剩女  社会压力下的女性婚姻
第七章  “双十一”做双眼皮  全球购物节与炫耀性消费
第八章  学霸的创新梦想  中国学霸能否彻底改变中国
第九章  朋友别哭  寻求认可的性取向
第十章  学会玩乐  从吃苦到吃火锅
第十一章  活在当下  一亿新旅人上路了
第十二章  年轻人及其政党  新一代怎么看政府
致谢
注释

前言

  

    中国千禧一代和美国千禧一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自《中国后浪》(英文版)出版以来,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我在写作和完成本书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会有意地“接地气”,对我来说,也许我跟细节、跟人、跟故事都太贴近,因此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直到我回到美国,重新卷入国家认同危机的旋涡,答案才终于浮出水面。在美国,我们刚开始接受这样的想法:“亲身经历”会剧烈影响你的实际情况和世界观。以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为基础,不同美国人的亲身经历有着天壤之别。正是通过这样的天壤之别,我们才了解到上面的想法。
    类似地,也正是中国年轻人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家乡美国的年轻人,都截然不同。具体来讲,是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塑造了中国后浪。他们以“中国速度”成长起来——或许你也是。而快速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国十几亿人的三观中。
    我们说到中国速度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说建筑。2011-2014年,中国浇筑的混凝土比美国整个20世纪浇筑的还要多。变化最明显的要数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里还没有高层建筑,而现在的浦东遍地高楼拔地而起,在古老河流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但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以中国速度成长对心灵的影响。就跟外滩的河岸一样,这样的直线增长是如何塑造这代年轻人的心灵风景线的?
    我说以中国速度增长在全球都独一无二,就真的是独一无二。考虑一下我想在这里提出的“生活变化指数”,这个衡量标准跟踪的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人一生中的变化幅度,比较世界各地在同一时间出生的人一生当中经历的经济变量。
    作为美国的90后(我出生于1990年),我经历的人均GDP增长约为2.7倍——感觉我所经历的变化好像这辈子都在剧烈加速。紧跟在我们后面出生的就是数字土著一代,他们只知道数字世界。首先是互联网——我还记得用我们家电脑拨号连上“美国在线”的声音;接下来是手机——世贸双子塔在“9·11”袭击中倒下之后,父母给11岁的我配了第一部手机,这样我们就能随时保持联络;再到智能手机、社交媒体、手机银行、电动汽车、大数据、可再生能源,还有即将到来的基因治疗和太空私人旅行。
    跟我作为美国千禧一代经历的2.7倍增长相比,中国90后见证的人均GDP增长是32倍。好好想想吧。过去30年间,中国这个世界比我那个世界的发展速度快了整整一个量级,这个世界的环境也有如猛湍飞瀑,奠定了他们对家庭、政府、技术、工作、金钱、旅游、食品、童年和变化的态度。
    中美过去30年生活变化指数上的巨大差距,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990年以来,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年轻人,都经历了跟美国水平相当的增长。比如说,1990年出生的印度人经历的GDP增长是5.7倍,而同一年出生的巴西人经历的GDP增长则是2.8倍。即使放眼全球,中国也毫无疑问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
    第四个特点是,他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中国千禧一代见证了他们的国家以人类历史上未曾经见的速度和规模摆脱了贫困。1990年,中国的教育系统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成就。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再加上这个国家近些年的异军突起,给了他们很多自豪的理由。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以前“现代化”就等于“西化”的观念带来了冲击。有趣的是,跟西方大国的互动越来越多,反而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再那么迷恋西方的社会格调。
    他们认为自己的政府很有效率,虽然也有缺陷。对西方了解得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所有政府都有缺陷,而不只是他们的政府——至少,他们的政府能把事儿办了。
    这代年轻人渴望“自由”。千禧一代把这个词文在胳膊上,写进音乐中。但是,他们期待的自由并不像大部分西方人所期待的那样是从政府的压迫和束缚中解放,很多人都是在寻求从传统期望——到了一定年龄就得结婚,要买了房才能算是“合格”的单身汉,对“成功”的定义也只围着物质上的收获打转——的压迫和束缚中解脱出来。
    现在的年青一代被夹在两座大山中间,一边是父母从传统观念出发对他们的殷切期待,另一边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比如说,女孩子会听到别人说,她们得花更多时问追求更高的学历才能出人头地,但要是婚结得晚,或是压根儿不结婚,就会被称作“剩女”。男孩子会听到别人说,要赡养父母,要给他们生个孙子,但是在“有资格结婚”之前他们得先买套房,所以到头来成了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举债,而不是赡养他们。他们身上的标签是“啃老族”。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这代年轻人是第一代大体上不用考虑“我们家今天吃什么”这种生存问题的人。实际上,他们这代人在问的是:“我对自己有什么需求?我的家人呢?我的祖国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在他们这里从生存问题提升到了自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叫他们“躁动的一代”——定义当代的身份认同绝非易事。
    中国年轻人是有强烈个性的一代,他们也是第一代能够决定中国人在现代世界中意味着什么的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最早开始为写作本书找材料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上一度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坐在什么地方,每天都有什么人围着你,你对自己周围环境和人、事的看法,你成长过程中听到过的各种唠叨,都会决定你的世界观,对你的影响会比你自己愿意承认的大得多。
    通过本书,我希望帮助外面的世界看清楚,从中国内部看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也希望让中国人了解一个外国人的看法,因为这个人努力尝试深入了解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民,这里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