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中等教育理论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

  • 定价: ¥28
  • ISBN:978780743740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宁波
  • 页数:327页
  • 作者:刘波
  • 立即节省:
  • 2011-05-01 第1版
  • 2011-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是一本让人动容的书。本书从“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做专业报刊的博览者”等7个方面讲述了作者刘波成长的感悟。
    本书由《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塞林)作序,陶继新、张文质、吴法源等三位教育名家撰写封底推荐语。

内容提要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是一本让人动容的书。它全面展现了一位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作者刘波从浙大教育系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学校工作,至今已有十年。从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到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从一名新手教师到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他究竟走过了哪些历程?他又是如何爱上教育、爱上研究的?阅读《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您定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盘托出。这种真诚的交流方式、生动的研究事例,会带给一线教师很好的启示。

媒体推荐

    扎根于课堂教学的沃土之中,游弋于古今中外的文化之间,行走于教育科研的探索之途——收获丰硕的成果,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必然。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  陶继新
    刘波老师是我这些年认识的朋友中特别让我惊叹的一位,他读书之勤奋、阅读视野之广泛,逐渐使他成为新一代教师中的优秀者。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自我期许、刻苦用心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同时还会欣喜的发现一位中学教师竟然如此儒雅、富有学养。
    《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知名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倡导者  张文质
    任何一位教师,只要他对教育葆有热情,通过持续的阅读、写作、反思和交流,他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老师。刘波老师就是最好的例证。我特别为他感到自豪的是,他是教育系毕业的(我也是教育系毕业的,呵呵)。他为教育系毕业生展示了一条成功发展的路径,为教育专业赢得了声誉。
    源创图书策划人、原大夏书系总策划、《教师月刊》创刊主编  吴法源

作者简介

    刘波,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2001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系,现任职于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多家教育媒体发表文章五百余篇,著有《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教师成长力修炼》《教师阅读力》走进教师阅读》。是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名师成长”导师库首批导师,2015年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浙江教育报》年度书香人物、《中国教师报》全国十大“爱读人物”、《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阅读方面的讲座上百次。

目录

序:草根研究亦精彩
第一辑  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
  为“教师研究”正名
  在“草根研究”中起航
  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
  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
  “抬头看天”让研究“胜人一筹”
  社会热点是有益课程资源
  生命教育巧用时事热点
  北京“高峰论坛”让我站得更高
  教师如何打造自己的“写作优势”
  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成果
  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
  学会自我调整,享受美好人生
  教师补充“心理素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
  “期望效应”促进师生发展
第二辑  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
  从“教科室主任现象”说起
  做智慧型服务的提供者
  把好事做好需要研究教育宣传
  教科室主任“有为”,教科室才能“有位”
  “优中选仕”又何妨
  学校管理者要有“专业尊严”
  点燃思想火花,不做“跛的”教师
  在“聚焦课堂”中落实科学质量观
  变“拦路虎”为“助推器”
  跳出写作来看教师的写作焦虑
  学生评教要找准三个“关键点”
  构建校园“学习场”,引领教师爱学习
第三辑  做专业报刊的“博览者”
  让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
  让教育期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伴十年,助我成长
  伴我成长的“幕后英雄”
  读者、作者和推广者
  点亮我成长路上的心灯
  每周二,网上相约
  助我腾飞的“隐形的翅膀”
  不是班主任,爱上《班主任》
  我是《教育文汇》的粉丝
第四辑  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
  读书与专家学者“零距离”
  与“大夏书系”为友,过幸福教育人生
  不知不觉成为“源创”的粉丝
  充分享受“教师书房”的“精神补给”
  跟着塞林品新闻
  引领我走进书香的美丽新世界
  让“精神生命”之树长青
  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让进德修业成为终身追求
  品味“生命在场”的无穷魅力
  守望教育是一种美好期待
  在提升自我中增进幸福
  另眼看美国教改困境
  做一个“心中有梦”的教师
  让教师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
  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
第五辑  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
  不做考场上的“克拉克”
  中考后的心理“软着陆”
  中小学生暑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
  别让非智力因素输在起跑线上
  “有效作业”是轻负高质良方
  一线教师不能成为减负的看客
  减负:从熬夜看球谈起
  减负呼唤教师间协作
  警醒:“减负”中显现的软肋
  “五加二等于几”需理性反思
  警惕“克莱登”大奖
  钱文忠讲解《三字经》的启示
  《三字经》纷争背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值得关注
  评聘分离难在哪?
  不野蛮体魄和不文明精神之叹
  学校可帮助家长懂点教育
  还学生春游权利其实也不难
  新学期,不妨上堂合理消费课
第六辑  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把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金管家”
  不妨加入几个专业群
  超级智慧群显魅力
  善用期刊网助推教师研究
  经常去名家博客串串门
  做网络的“悦读”者
  贴吧也是学校的“脸面”
  网络让“自助教研”成为可能
第七辑  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
  “忘年交”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
  高手前辈引领我提高写作水平
  教科“土专家”很给力
  市名校长为我搭建成长的攀梯
  远程导师让我仰望星空
  热心编辑助我成为教育写作的多面手
  未曾谋面的编辑部主任
  胜似一家人的“教师博览人”
后记

前言

  

    一点也不是故作谦虚,我不认为自己是适合给刘波新书作序的人。虽然这些年写了一些跟教育有关的文章,但我心下始终惴惴,怕教师们觉得隔膜。如果我展示的是戏台内外的花拳绣腿,刘波很多时候操练的则是讲台上下的切实功夫,我岂敢僭妄?但刘波居然不嫌我这么一个外行的浅陋而坚定地邀序,似乎也给了我一丝说点什么的自信,而这么一本凝聚了刘波多年心血的书稿摆在面前,又激发了我一种说点什么的兴致。那就试着往下写吧。
    第一次知道刘波,大约是五年前看到他的一篇来稿的时候,稿子内容具体是什么记不确切了,似乎应该是介绍学校亮点的。但不知何故,从此以后这个名字竞在脑子里生了根。后来在一个场合面对面认识了,也有过交谈,虽然话并不多,但印象又深了一层。再往后,是听一位编辑谈起,说刘波订阅、收藏的国内各种教育报刊品类相当齐全,如果想了解一些教育资讯,向他一打听准知道。对此我深信不疑。如他在书中写到过的,他不但至今还有刊登着我首篇“塞林说新闻”的七年前的《教育信息报》,而且我某篇文章获奖的信息来源竟然也是他。于是刘波的形象在我这里变得更丰富和立体了。更往后,是不断地读到他的文章,各种类型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这时候我感受到的除了亲切,还有钦佩——钦佩于他对于教育的执著,钦佩于他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
    我发现,从古至今但凡能够成就点事业的人,莫不有一股子牛犊般往前闯的劲头。曾国藩说人的两大毛病是骄和惰,因为我偏偏是个怠惰成性的人,所以对勤勉不倦者时时生出一番叹服之心。比如刘波吧,他身上似乎就有种惊人的、总也消耗不完的精力,“马达”一直在高效地运转:阅读大量报刊书籍,浏览大量教育网站,管理着多个有互动的教科研网上论坛,还不断地策划点什么活动,上传下载点什么资料,当然还有更多心思和精力花在搞教科研、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方面……我想,刘波的这种不竭的超级能量,只能是源自他对所做事情怀抱着的足够浓厚的兴趣,所以才能从不厌倦,从不懈怠,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他这本书中的文字,我之所以说它们是“切实功夫”,因为它们很多是“做”出来而非“写”出来的,它们记录了作者本人“践行”、“领跑”、“博览”、“追随”、“关注”、“弄潮”的历程和经验,如果没有做法就不可能有什么说法。他的文章因此也没有什么做作的“文章气”、高蹈的“专家气”,有的是醇厚的“泥土味”、清新的“草根味”,教师读来一定会备感亲切有味。我认为,他的写作不但是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践的一部分,写作是他的思考和实践的“外显”。他自己在书中说,教学与研究不是“两张皮”,教师的研究不是“另起炉灶”。他的写作也是如此,与他的教学科研可谓贴合无间。
    我有一种也许是多余的担心,那就是今天的很多教师屡屡受到一些新词的轮番“轰炸”,以至于自觉不自觉地念咒语般地把一些新名词、把这个“理论”那个“模型”挂在嘴边,尤其是在写文章的时候,离了那些洋概念,离了“基于”这类打头语,好像就不知该怎么着笔了。我并不是说教师不该接受新理念新概念,太应该了,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领悟,如果只是生硬地搬弄新概念,竞相比拼洋名词,那还不如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老老实实地立足于经验琢磨一些土办法。否则,教师会落到不知道该怎么走自己路的地步。刘波的这本书没有那些炫人耳目的花哨玩意儿,有的只是朴实如泥的诚恳和认真,也不刻意追求所谓的理论高度,它们只是贴着地面在飞。
    他在书中,事实上差不多是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演示了一个教师拓展自己成长空间的各种可能途径,比如多做草根研究、博览专业报刊、注重“精神补给”、关注教育热点、善于网络交往,等等。没有人需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刘波这么做,但我相信他的经验多少能给渴望获得自身发展的教师一些启发。
    行了,文章的得失,作者寸心自知,文章的好坏,读者自有分晓,我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在这儿絮叨着谬托知己自作多情了。兴之所至,写了这些话,就算是序言吧。

后记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完善,我的这本《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即将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本书也可以视作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仁爱中学这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校中快速成长的一个见证。十年来,在仁爱中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和团结协作的教研组里,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我心无旁骛地从事着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从中享受着成长的快乐。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真诚勉励和殷切期盼,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学校办公室主任鲍振葵老师,他多次勉励我要出书。正是因为2011年2月初的一次勉励,我才下定决心去整理自己的成果并形成书稿。
    在书稿的形成过程中,我还得到了“1+1”教育写作优培组陈文芳老师的鼓励。在他的建议下,把书稿发给“大夏书系”的朱永通先生和“源创图书”的吴法源先生,请他们指点。朱永通先生和吴法源先生在教育图书策划方面是知名的专家,他们给了我很多专业性的建议,使我的书稿的文章编排更为合理。
    我的这本书还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塞林)是我非常崇拜的教育媒体人,他的“塞林说新闻”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我很唐突地向他提出写序的请求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拨冗为我的书写序,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让我非常感动。
    陶继新老师、张文质老师、吴法源老师这三位国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为我的书写推荐语,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陶继新老师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山东教育报刊社原总编辑、2005年的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近年来,我读了他的很多书,从中受到很多启发。我跟他素未谋面,但他还是欣然为我这个晚辈写了推荐语。张文质老师是生命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很多铁杆的追随者,他非常热心地为我的这本书写推荐语。吴法源老师是“大夏书系”的原总策划和《教师月刊》的创刊主编,现在是“源创图书”的策划人。“大夏书系”对我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源创图书”也正成为我的最爱。因此,作为我的精神食粮的“设计者”,吴法源先生能为我的书写推荐语,那自然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了。
    本书的不断完善,离不开我的大学同学,也就是本书责任编辑陈静女士的辛勤努力。她建议我要多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书稿的撰写,多次不厌其烦地就书稿中的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意见,尽可能增强本书的可读性以及提高后期市场的影响力。另外,宁波出版社的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也为本书的完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在仁爱中学的十年,除了毛志挺校长和朱继幸校长非常“给力”外,我接触的董鸣、孙贤国、唐国强这三任党支部书记也都非常支持和关心我的工作,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潘鸣辉、谢守俊、周雨这三任分管校长对我的成长也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和鼓励。学校工会杨再明主席对我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特别是对教师读书社的支持让读书社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在我的专业成长的历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除了书稿中提到过的庄允吉老师、张骏乐老师、富惠章老师、毛志挺校长、朱继幸校长、姜广平老师、池沙洲编辑、朱福昌主任和“教师博览人”外,还有很多人需要感谢。
    镇海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也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杨宇伟局长到任后,他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加大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作为教科室主任的我,明显地感受到区内的中小学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更加重视了。杨局长也非常关心我,碰到我时经常会鼓励我好好干。同时,工作业务上有联络的董彩霞副局长、组织人事科阮伟明科长、教育工会谢美芸副主席、教育局办公室王海峰主任、负责信息宣传报道的葛过春老师和钱明老师,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 镇海教师进修学校的杜剑华校长、高勇平书记、周国民书记、李雪明副校长、蒋旗军副校长、丁莉萍副校长等校领导对我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他们对我的肯定也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镇海教科所的魏志刚所长作为业务领导,为我搭建了很多成长的平台。 宁波市教科所沈海驯所长曾在镇海区的学校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对我校的教师读书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勉励我们继续在推进教师读书上作出努力,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沈所长的高度评价让我很受感动,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在我十年的成长中,宁波市教科所的尹晓军、苏善生、王莉莉、杨飞、史耀芳、沈莹、徐鸿钧、陈春玲等专家也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宁波教育学院的陈国明教授对我的专业成长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作为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他编著的宁波市教师新基本功教育丛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有力地指导了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我的成长,也离不开专业报刊编辑的大力支持,《德育报》的张国宏社长、李玮副总编、岳晓云副总编,《教学月刊》的吴颂华主编、戴立波副主编、方龙云编辑,《教育信息报》的杨志刚副主编、言宏编辑、黄利萍编辑、张莺编辑、杨利民编辑和蒋亦丰编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陈虹主编、吴文庆编辑、于洪编辑和何妍编辑,《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的编辑部主任姜波等等。这些专业报刊的编辑的大力帮助,让我在教育写作上走得更远。 2006年9月,我的同事谢小芸进入教科室工作后,承担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她很勤奋,也很有能力。我结束了“一个人战斗”的状态,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学校亮点的提炼和打造、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支持等有助于发挥教科室作用的事情。这样,学校教科室的经验才有机会登上《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中国教育报》和《教师博览·原创版》。 仁爱中学教师读书写作群里的“学术外援”,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江苏省特级教师、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每天送上一则励志故事。《教师博览》的薛农基社长、方新田主编和他们的全体团队都加入了我们学校的读书写作群,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中国教育报》“教师书房”的张贵勇编辑、《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周刊”的张滢编辑、《中国教师报》的解成君编辑和梁恕俭编辑、《教育信息报》的杨志刚副主编等多名编辑、《教育时报》的代修鹏编辑和梁金兰编辑等30余位编辑为我们教师的写作投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湖南师大博导刘铁芳教授、特级教师王文芳、特级教师宋运来、特级教师郑立平、草根名师孙明霞等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为这个群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当然,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的同事们也都非常努力,大家的共同用心让教师读书社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让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成为了一个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品牌。当然,读书社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工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工会主席杨再明老师对读书社的支持可谓是不遗余力。自读书社成立以来,工会多次向读书社赠书,颁发奖品。最近,在学校工会的大力推荐下,在区教育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读书社获得了镇海区总工会命名的工人先锋号,成为到目前为止全区教育系统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学术团体。 我的妻子、父母、岳父母也给了我很多的支持,他们主动承担了很多家里的事情,给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让我基本不用操心家里的事情。 在我的成长中,值得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值此本书出版之际,我向所有对我有过帮助的领导、专家和同事表示感谢,并把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作为今后继续前行的动力。 镇海区教育局教育科贺军辉科长曾断言我在35岁之前可以出本书,借他吉言,这一“美梦”成真。 本书也是献给自己从教十年的一份厚礼。 刘波 2011年4月